漢族民間荷包藝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漢族民間荷包藝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先秦至清代,漢族民間服飾中逐漸衍生出一套完整成熟的荷包體系。民間荷包藝術不僅具有豐富的造型文化、精湛的制作與裝飾工藝,更具有多樣的功能價值與深厚的民俗寓意,是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傳統(tǒng)服飾文明體系和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構成。然而,歷經戰(zhàn)爭、改革與革命沖擊,漢族荷包體系隨著社會生活的西化而逐漸式微。通過對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和浙江臺州刺繡博物館廖春妹女士共500余件荷包藏品進行實物分析,以及對相關文獻資料的綜合整理,構建出以圍腰荷包、褡褳荷包、錢荷包(方荷包與圓荷包)、香荷包、煙荷包(檳榔袋)、扇套、眼鏡套、鑰匙套等為主要構成的漢族傳統(tǒng)民間荷包體系。傳統(tǒng)荷包造型有平面均衡性、傳承規(guī)范性、風格多樣性等特點,不同種類之間存在著同形演化或同構演化的關系,并呈現(xiàn)出功能性分化。由于社會變遷導致大多數荷包工藝失傳,通過對荷包實物的造型研究與反復實踐,整理出部分典型品類的制作流程,如浙東腰包、如意形褡褳荷包、各類方荷包、腰圓形抽繩香袋和如意扇套等。同時,對傳統(tǒng)荷包常見裝飾工藝進行說明,如刺繡繪染、鑲繡緣邊、珠飾結穗等,初步展示出傳統(tǒng)荷包細膩講究的制作流程與豐富多樣的裝飾手法。從工藝上可看出民間荷包具有材料配比的適用性、手工裝飾的等級性、裝飾風格的地域性等特點,體現(xiàn)出“順物自然,因材制宜”的傳統(tǒng)造物觀。荷包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個體角度,早期荷包突出盛物、熏香等物質實用價值,隨著裝飾審美意義的提升,荷包成為古人展示技藝、傳情達意、裝飾耍玩的重要渠道,發(fā)展出物質實用與精神滿足的雙重價值。從民族角度,漢族民間荷包藝術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融匯織繡、繪染、書法、編結、雕刻、剪紙等傳統(tǒng)民族工藝,傳達了漢族寓意豐厚的吉祥符號文化,成為漢族民間獨特地域風俗之載體。傳統(tǒng)荷包藝術對現(xiàn)代服飾品設計思路具有一定借鑒作用。當前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本土高端品牌寥寥無幾,傳統(tǒng)服飾藝術成為當代設計追溯民族性的重要媒介。傳統(tǒng)荷包手工藝術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的生活藝術與民族情趣,與現(xiàn)代民族風格服飾奢侈品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合理開發(fā)應用其藝術元素,有助于增加品牌的民族特色和豐富設計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漢族民間荷包 造型 工藝 藝術內涵
【學位授予單位】: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S938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緒論7-11
- 1.1 研究背景7
- 1.2 研究的意義7-8
- 1.3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8-9
- 1.4 研究方法9-10
- 1.5 研究思路10-11
- 第二章 漢族民間荷包造型11-33
- 2.1 漢族民間荷包概述11-12
- 2.2 漢族民間荷包的造型分類12-29
- 2.2.1 圍腰荷包12-18
- 2.2.2 褡褳荷包18-20
- 2.2.3 錢荷包20-23
- 2.2.4 香荷包23-26
- 2.2.5 煙荷包、檳榔袋26-28
- 2.2.6 扇套、眼鏡套、鑰匙套28-29
- 2.3 民間荷包的造型特征與造型規(guī)律29-33
- 2.3.1 造型特征29-31
- 2.3.2 演化規(guī)律31-33
- 第三章 漢族民間荷包工藝33-57
- 3.1 民間荷包制作工藝33-44
- 3.1.1 圍腰荷包制作工藝33-35
- 3.1.2 褡褳荷包制作工藝35-38
- 3.1.3 錢荷包制作工藝38-41
- 3.1.4 抽繩類荷包制作工藝41-43
- 3.1.5 香包制作工藝43
- 3.1.6 套類制作工藝43-44
- 3.2 民間荷包的裝飾工藝44-55
- 3.2.1 刺繡繪染45-48
- 3.2.2 鑲繡緣邊48-53
- 3.2.3 珠飾結穗53-55
- 3.3 民間荷包工藝的表現(xiàn)特征55-57
- 3.3.1 材料配比的適用性55
- 3.3.2 手工裝飾的等級性55
- 3.3.3 裝飾風格的地域性55-57
- 第四章 漢族民間荷包文化內涵57-65
- 4.1 個體價值57-60
- 4.1.1 實用功能價值57-58
- 4.1.2 精神滿足價值58-60
- 4.2 民族內涵60-65
- 4.2.1 民族文化融合載體60-62
- 4.2.2 漢族民間文化載體62-65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65-67
- 5.1 結論65-66
- 5.2 展望66-67
- 致謝67-68
- 參考文獻68-70
- 附錄1:作者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論文及成果70-71
- 附錄2:手工復原與創(chuàng)新設計71-7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貝虹;;刺繡工藝與民俗文化的傳承[J];絲綢;2010年04期
2 韓先英;;山西刺繡業(yè)的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J];絲綢;2011年08期
3 章基凱;;刺繡和紡織品的整理技術[J];上海化工;1986年02期
4 張鳳蓉;略談我國刺繡工藝的發(fā)展[J];絲綢;1988年02期
5 包銘新;柳韻;;民國傳統(tǒng)女裝刺繡研究[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嚴然;;羌族刺繡的社會文化功能與傳承[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7 郝雋;沈九美;閻永舟;;江南刺繡與山西刺繡在紡織品中的運用比較[J];絲綢;2012年04期
8 繆祥彥;姚潔;;石林彝族刺繡變遷的問題與對策[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9 孫佩蘭;絲綢之路上的漢唐刺繡[J];絲綢;2001年02期
10 王雅冰;葛明橋;;夜光刺繡品的設計及繡制[J];絲綢;201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夏鑫;徐紅;;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刺繡[A];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王書萬;;苗足刺繡的色彩應用[A];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石瑞萍;;獨具特色的榕江水族刺繡[A];貴州省水家學會第三屆、第四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1999年
4 詹俊峰;;符號象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楚雄彝繡研究[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潘忠西;;水族剪紙及刺繡工藝調查實錄[A];水家學研究(二)——貴州省水家學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及貴州省水家學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198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洋;長春:刺繡店里覓商機[N];中國紡織報;2005年
2 朱永杰;四十七團發(fā)展民族刺繡工藝[N];兵團日報(漢);2007年
3 馮峰;“中國刺繡藝術館”隆重開館[N];江蘇經濟報;2007年
4 通訊員 張金山;霍城民族手工刺繡品闖入大市場[N];伊犁日報(漢);2008年
5 本報記者 劉河山;民族刺繡裝飾木壘哈薩克人[N];昌吉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張敏;走出國門的哈薩克刺繡[N];烏魯木齊晚報;2010年
7 通訊員楊滋惠;刺繡一幅《胡楊》工錢10萬[N];昌吉日報(漢);2011年
8 記者 付凡軍 朱馬古力;科技為傳統(tǒng)刺繡“錦上添花”[N];新疆科技報(漢);2012年
9 太原市唐人繡坊藝術品發(fā)展有限公司 武俊敏;讓刺繡新工藝秀出山西好風光[N];山西科技報;2012年
10 本報記者 溫維健;讓刺繡告別“四怕”[N];中國紡織報;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繆祥彥;旅游與市場化背景下云南石林彝族刺繡的變遷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2 宋爭爭;連南排瑤刺繡圖式語言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5年
3 陶海巍;蒙古族“烏拉特刺繡”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年
4 高遠;楚國科技文化遺產及其展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5 李永燕;刺繡在服飾創(chuàng)意設計中的運用[D];湖北美術學院;2015年
6 付健;刺繡技法交互模擬仿真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4年
7 熊有強;蘇州市刺繡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13年
8 李秀秀;近代江南刺繡小品與社會生活習俗[D];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
9 馮云玲;定興傳統(tǒng)刺繡在現(xiàn)代高級民族女裝中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運用[D];河北科技大學;2015年
10 熊智;湘西苗繡蝴蝶圖案在現(xiàn)代女裝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漢族民間荷包藝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43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4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