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遼盆地北部基底構造特征研究
本文關鍵詞:松遼盆地北部基底構造特征研究 出處:《吉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松遼盆地北部 基底 構造特征 構造樣式 斷裂展布 構造模型 構造演化過程
【摘要】:鉆探成果顯示,松遼盆地基巖風化殼、基巖裂隙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氣,由于可以確定在致密砂礫巖和火山巖中可以有天然氣成藏,我們應該進一步對新領域的勘探拓展。而隨著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大量新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松遼盆地北部基底展現(xiàn)了一定的勘探潛力,所以本次研究選該地區(qū)為研究區(qū)。但是,由于研究區(qū)基底地震資料解釋程度較低,且存在構造解釋多解性;研究區(qū)探井對基底內(nèi)幕的揭示成果很少,目前為止鉆遇基底的探井一般只能見到基底的表層巖性,但是基底表層巖石大部分發(fā)生了較大程度的變質,對其缺少深入準確的了解;以往研究主要是針對于單個盆地的各方面系統(tǒng)分析,但是對于整個松遼盆地的構造特征以及演化過程的分析通常較少。因此,本文對研究區(qū)的28條二維地震大剖面做出構造解釋,并標定區(qū)域性的不整合面、解釋區(qū)域性的構造樣式、初步建立研究區(qū)的構造格架;進而解析剖面演化特征、基底發(fā)育的動力學環(huán)境及其成因機制;為探尋新的勘探領域的油氣成藏規(guī)律奠定基礎。本次研究主要的認識如下:本文以地震剖面解釋為基礎,用鉆遇基底的部分探井和最新的區(qū)域地質等資料作為輔助,對研究區(qū)的構造分布情況進行解釋。研究區(qū)主要形成了伸展、擠壓、反轉和變換四大類構造樣式。研究區(qū)上古生界地層發(fā)育的構造樣式主要為疊瓦狀推覆體,構造楔,斷彎褶皺,滑脫構造,高角度逆沖斷層等。以研究區(qū)相關的大地構造事件為背景,運用地震剖面解釋結果,整體分析研究區(qū)構造格架。研究區(qū)基底構造格架按照構造樣式和運動方向可分為上中下3層,下部多為斷彎褶皺、斷展褶皺、構造楔和高角度逆沖斷層,中部多為全區(qū)內(nèi)廣泛聯(lián)通的滑脫面,上部為向北向或北西向擠壓的多套疊瓦狀推覆體,并且除E線外,全區(qū)整體為向北逐漸抬升。在平面展布圖上,研究區(qū)斷裂總體上有東西分帶,南北分塊的特點。近南北向斷裂的活動和斷塊之間的相對扭動滑移,造成了東西分帶的特征,NNE和NE向斷層帶受控于近南北方向延伸的大斷裂,被其切割?擅黠@看出斷裂整體上具有左旋壓鈕的構造特征。研究區(qū)上古生界地層的構造模型可以分為兩種。1.古隆起區(qū)基底內(nèi)部構造地質模型為多期被改造的疊瓦狀推覆構造;2.早白堊的斷陷區(qū)為典型的先擠后拉的陂坪結構。研究區(qū)上古生界地層發(fā)生的坡坪擠壓后回撤伸展使得后期發(fā)育的白堊系斷陷盆地陡坡一側或底部發(fā)育的上古生界地層相對較薄,緩坡或凸起區(qū)上古生界地層厚度相對較厚。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福堂;;松遼盆地北部天然氣分子量變化特征與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1991年03期
2 常瑛;松遼盆地北部中小型氣田群形成機理及地質條件研究通過鑒定[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93年01期
3 沈旭友,商紹鵬,李風霞;松遼盆地北部深層巖性氣層識別方法[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1年05期
4 付曉飛,付廣,呂延防;松遼盆地北部深層封蓋條件及對天然氣成藏的控制作用[J];海洋石油;2001年03期
5 盧雙舫;王瓊;李吉君;劉紹軍;申家年;薛海濤;;低熟氣評價方法及其在松遼盆地北部的應用[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8年01期
6 趙瑩;;小波分析在松遼盆地北部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中的應用[J];物探與化探;2013年02期
7 楊繼良;張淑英;;松遼盆地北部天然氣的類型與富集條件[J];天然氣工業(yè);1990年03期
8 裘松余;松遼盆地北部安達組及其孢粉組合特征[J];地層學雜志;1992年01期
9 劉金平,冉清昌,高君;松遼盆地北部深部油氣與多種資源勘探戰(zhàn)略研究[J];中國石油勘探;2002年04期
10 劉洋;劉財;楊寶俊;王典;王建民;王兆湖;;松遼盆地北部縱波速度區(qū)域特征分析及深層油氣問題[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田偉志;孟元林;李斌;吳河勇;王成;張安達;高煜婷;李亞光;;松遼盆地北部地熱場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探討[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王維紅;裴江云;林春華;;松遼盆地北部西坡地區(qū)二維資料連片處理方法及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專題論文集[C];2013年
3 宋蘭斌;李景坤;劉偉;;松遼盆地北部三站氣田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李晶;姜傳金;張爾華;田曉紅;;頻譜成像技術在松遼盆地北部深層火山巖氣藏中的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柳成志;趙榮;袁紅旗;趙利華;;松遼盆地北部長垣以西地區(qū)姚一段地層強制性水退對油氣的控制作用[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6 談迎;劉德良;李振生;;松遼盆地北部CO_2氣藏成因的地球化學研究[A];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小娟;羅霞;李劍;姜正龍;馬成華;李志生;劉成林;;松遼盆地北部深層天然氣氣源對比[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8 宋蘭斌;李景坤;劉偉;;松遼盆地北部長春嶺背斜帶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剛 郝麗梅;憑實力闖市場靠技術創(chuàng)品牌[N];黑龍江日報;2004年
2 張云普;大慶油田確定26個重大攻關項目[N];中國石油報;2008年
3 曹紅濤邋許知春 王忠一;大慶油田去年生產(chǎn)原油4100多萬噸[N];人民日報;2008年
4 記者 劉祥飛;大慶油田優(yōu)化生產(chǎn)效果好[N];中國石油報;2006年
5 安蓓;大慶油田確定26個重大攻關項目[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6 王瑋;新能源勘探開發(fā)續(xù)寫輝煌[N];黑龍江日報;2004年
7 張藝邋安蓓;大慶油田2007年生產(chǎn)原油近4170萬噸[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8 李懂章;許知春;王忠一;大慶油田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二十七年[N];中國礦業(yè)報;2002年
9 記者 劉祥飛;大慶油田重大成果獲得回報[N];中國石油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陳玉強 劉祥飛;油氣并重看大慶[N];中國石油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唐振國;松遼盆地北部西斜坡巖性及構造—巖性油藏成藏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王始波;松遼盆地北部構造特征與成盆動力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3 李桂林;現(xiàn)有技術條件下松遼盆地北部地區(qū)地震勘探分辨率潛力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4 田春志;松遼盆地北部深層天然氣富集主控因素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2年
5 聶春林;松遼盆地北部斷坳轉化時期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剛;松遼盆地北部基底構造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2 朱永貴;松遼盆地北部濱北地區(qū)深部構造研究及基底巖性預測[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3 萬雙雙;松遼盆地北部構造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4 高洪峰;松遼盆地北部主要烴源巖天然氣擴散損失量估算[D];大慶石油學院;2003年
5 吳海波;松遼盆地北部深層火山巖儲層裂縫特征及測井評價[D];吉林大學;2004年
6 修洪文;松遼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成巖研究與儲層評價[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7 萬軍;松遼盆地北部深層含氣系統(tǒng)及成藏機制[D];大慶石油學院;2004年
8 陳秀營;松遼盆地北部中淺層水化學場特征及共與成巖作用關系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李亞光;松遼盆地北部中淺層成巖作用研究與孔隙演化[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10 黨琳琳;松遼盆地北部升平地區(qū)地震資料解釋與構造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277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2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