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工程碩士論文 >

西區(qū)油田延10油藏油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18 09:10

  本文關鍵詞:西區(qū)油田延10油藏油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西區(qū)油田 延10油藏 油氣分布 控制因素


【摘要】:本文以西區(qū)油田延10油藏為對象,以多學科地質理論與技術方法為指導,充分利用鉆井、測井、錄井等資料,結合多因素疊合分析,對西區(qū)油田延10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對目的層段地層的精細劃分對比,總結了地層特征,將延10油層組分為延101亞組和延102亞組兩個小層;查明了小層頂面構造及微相展布特征;通過印模法恢復了區(qū)域內的古地貌;概括了研究區(qū)延10油藏儲層巖性、物性等特征。研究結果表明,延10整體發(fā)育小型鼻狀構造;屬于辮狀河流相,區(qū)內主要發(fā)育有河道砂壩、河漫沼澤兩個沉積微相;儲集物性較好,非均質性較強,屬于中低孔中低滲儲層;油藏類型主要為構造-巖性油氣藏;延10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北部,縱向上主要分布在延101小層。通過研究得出,西區(qū)油田延10油藏油氣富集規(guī)律主要受該區(qū)古地貌與油層頂面構造的控制,其次受沉積微相的影響,而儲層物性的平面變化對其油氣富集規(guī)律的影響不明顯。沉積微相展布控制了儲層的分布;古地貌控制了古河道砂體展布,提供油氣運移的通道;低幅度鼻隆構造加速油水的縱向分異與空間分配,使得油氣富集,形成目前延10油藏分布格局。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譚學群,王根久;寶繞構造帶油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1期

2 康玉柱;;中國三大類型盆地油氣分布規(guī)律[J];新疆石油地質;2012年06期

3 胡小強;;胡狀集北部沙一段地質條件分析及油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8期

4 趙亞文;;靖邊油田老莊延9儲層特征及油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J];遼寧化工;2014年06期

5 李在光;楊占龍;李琳;郭精義;黃云峰;吳青鵬;李紅哲;;勝北地區(qū)油氣分布規(guī)律[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6年01期

6 高紅芳;;西非地區(qū)油氣分布規(guī)律與勘探潛力[J];國外油田工程;2010年06期

7 程亞嬌;;F油田油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及其主控因素分析[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09期

8 康玉柱;;全球主要盆地油氣分布規(guī)律[J];中國工程科學;2014年08期

9 夏國朝;鄭泰山;金惠玲;邢立平;;烏馬營油田油氣分布規(guī)律[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馮一波;丁曉琪;謝世文;張發(fā)旺;;麻黃山地區(qū)中生界油氣分布規(guī)律及控制因素分析[J];巖性油氣藏;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陶謀鎮(zhèn);;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 一、科學研究進展綜述[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983中英文合訂本)[C];1983年

2 袁劍英;陳迎賓;張正剛;李碧寧;;柴達木盆地石油地質特征與油氣分布規(guī)律[A];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論文專集[C];2005年

3 柳保軍;龐雄;施和生;舒譽;;南海13.8Ma以來珠江扇古地貌特征研究[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王世星;;古地貌差異起伏恢復及在古巖溶地貌表征中的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侯景濤;王軍;邵曉巖;楊國斌;白旭;張戰(zhàn)雨;王高強;王楠;;靖吳地區(qū)古地貌特征及其對油藏控制作用研究[A];石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八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2年

6 劉金林;陸文凱;劉磊;;基于種子區(qū)域生長的沉積微相自動劃分[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專題論文集[C];2013年

7 敬小軍;高攀鋒;李儒春;徐婷;楊立國;姬瑞蘭;;綏靖油田侏羅紀沉積前古地貌及侏羅系油藏成藏規(guī)律研究[A];石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八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2年

8 李嵐;宋宏武;閆景成;周林;王海英;;地震微相——沉積微相劃分方法研究[A];創(chuàng)新驅動,加快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吉林省第七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9 李強;;柴登壕地段直羅組下段的沉積微相分析[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二卷)——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1冊(鈾礦地質分卷)[C];2011年

10 魏兆勝;唐振興;楊光;;吉林大情字井地區(qū)沉積微相與巖性圈閉[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記者 鄧亞金;我州四項成果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N];柴達木日報;2011年

2 許宗蔭;百歲老礦“長壽之謎”探秘[N];中國石化報;2005年

3 甲丁;我國加大找鉀基礎研究支持力度[N];地質勘查導報;2010年

4 袁冰潔;由開發(fā)油藏到經營油藏[N];中國石化報;2006年

5 本報特約記者 袁冰潔 通訊員 張國力;產量“突圍”從轉變體制開始[N];中國石化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李祖詩;打開低滲薄層油藏高效開發(fā)之門[N];中國石化報;2009年

7 金巖;天津附近海域探明原油儲量3000萬噸[N];中國經濟導報;2006年

8 特約記者 齊永茂 通訊員 李衛(wèi)星;壓裂“立交橋”連通油流“高速路”[N];中國石油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黃立信;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解析及驅油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4年

2 王厲強;低滲透變形介質油藏流入動態(tài)關系及應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3 柴陸軍;中國典型重質油油藏采油功能微生物及對原油作用的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熊偉;低滲透油藏有效開發(fā)基礎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1年

5 侯偉;遼河灘海東部古近系層序—構造—古地貌特征及其制約關系[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喬貞;西區(qū)油田延10油藏油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

2 許丹丹;昌圖斷陷特征與油氣分布規(guī)律[D];長江大學;2015年

3 袁立甲;什社地區(qū)淺層油藏地質特征與分布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4 劉瑩;彰武斷陷特征與油氣分布規(guī)律[D];長江大學;2013年

5 徐衍彬;海拉爾盆地油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6 周連德;達爾其油田儲集層特征與油氣分布規(guī)律[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7 張馨;鄂爾多斯盆地周河—雙河地區(qū)延8沉積特征及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8 吳晨林;饒陽凹陷馬西地區(qū)油氣富集規(guī)律[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9 張金良;安塞譚家營油區(qū)長6油藏儲層綜合評價及油氣富集規(guī)律[D];長安大學;2015年

10 于嵩;金家油田古近系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本文編號:130358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0358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58e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