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與重新審視宗教,佛教網(wǎng)
本文關鍵詞:構建和諧社會與重新審視宗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構建和諧社會與重新審視宗教
作者:葉小文
現(xiàn)在,舉國關注、共同努力的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用胡錦濤總書記的話說,這應是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社會”。就此,我想談一談“構建和諧社會與重新審視宗教”。
關于這個題目,需要回答三個問題:(一)宗教是短期現(xiàn)象還是長期現(xiàn)象?(二)宗教是消極力量還是積極力量?(三)宗教是沖突因素還是和諧因素?對“一”,有一個簡單的回答:宗教源遠流長,誰也不可以否認。對“二”,有一個巧妙的回答:宗教人多勢眾,誰也不能夠反對。對“三”,有一個模糊的回答:宗教錯綜復雜,誰也不容易把握。但是,光“簡單”是不可以的,對反復出現(xiàn)、長期存在的東西,應該把握其規(guī)律。光“巧妙”是不可以的,對大量出現(xiàn)、普遍存在的東西,應該掌握好政策。光“模糊”是不可以的,對宗教問題要采取特別慎重、十分嚴謹和周密考慮的態(tài)度。因此,對三個問題的正確回答分別是:(一)根本是長期性,(二)關鍵是群眾性,(三)特殊的復雜性。
根本是長期性
宗教從原始社會一路走過來,向未來社會一路走過去。宗教觀念的最初產生反映了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原始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神秘感。而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最深刻的社會根源就在于人們無法擺脫社會盲目異己力量的支配,在于勞動者對于剝削資本所造成的巨大苦難的恐懼和絕望,在于剝削階級需要利用宗教作為麻醉和控制群眾的重要精神手段。盡管在社會主義社會,這種“勞動者對于剝削資本所造成的巨大苦難的恐懼和絕望”已經不復存在,但我們卻不能不承認一個基本事實:宗教在我們的社會中仍然蓬勃發(fā)展。為此,2001年中央召開的宗教工作會議做出一個很重要的判斷:“宗教走向最終消亡可能比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
那么,將來階級和國家都消亡了,宗教繼續(xù)存在和發(fā)展的社會根源何在?為什么人們還有宗教需求?對這個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直接回答。但馬克思明確告訴過我們,宗教的存在和國家政治解放的完成并不矛盾。馬克思說:“我們用自由公民的世俗約束說明他們的宗教約束,我們并不宣稱他們必須消除宗教局限性才能消除世俗限制。我們宣稱,他們一旦消除了世俗限制,就能消除宗教局限性。我們不把世俗問題化為神學問題,我們要把神學問題化為世俗問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用迷信說明歷史,而我們現(xiàn)在要用歷史來說明迷信。”我理解,“用自由公民的世俗約束說明他們的宗教約束”,也就是說,由于馬克思處于充滿苦難、充滿壓迫的階級社會,更多關注人們的“世俗約束”,宗教主要是對苦難的說明和解脫,對“世俗約束”的忍耐、掙扎和反抗。
但到了新社會,這種“世俗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消除,為什么“宗教局限性”仍然難以消除呢?我們是否可以接著馬克思的話再說一句:“我們還應該用自由公民的世俗追求說明他們的宗教追求!币驗椋祟愑袀永恒的主題,總是不滿此岸的苦難,要走向彼岸的幸福。例如,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我們的理想是全人類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些都是在不同的階段走向幸福、追求幸福。這可以說就是一種“世俗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追求;或者說,共同的幸福追求中又有不同的感受。對“世俗約束”的承受和忍耐、認識和解脫、掙扎和反抗,導致了人們接受“宗教約束”。對“世俗追求”的期盼和奮爭、勝利和挫折、希望和失望,也會導致人們接受“宗教追求”。從這個角度看,宗教關注著人們對幸福的執(zhí)著追求,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的諸多困惑,提供給人們對幸福的強烈誘惑,其實也是人們對“幸福追求”的“宗教追求”。
宗教的另一個功能是終極關切,這是幸福追求的未來約定,是精神追求在來世的兌現(xiàn)。人作為生命體有生老病死。人在臨死前會問:有沒有靈魂?下輩子怎么辦?這就屬于終極關切。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有一個作品《地獄之門》,反映的就是人在臨死前對上天還是入地的奮爭。其中,有個人坐在門前冥思苦想,這就是“思想者”,他在想終極關切。
宗教還是一種生命觀,各種宗教都強調“安頓好自己的生命和身死”;浇讨v“永生天堂”;伊斯蘭教講“再生天園”;佛教講“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道教講“長生久世、長生自然、長生不老”。
其實,中國的儒家學說早就回答了關于幸福追求、道德約束、終極關切的問題,它有個基本的命題:“生命的安立”。人是一個生命體,有生、老、病、死,吉、兇、禍、福,有生命的活躍和生命的安定。安身立命,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宗教有這么多功能,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待宗教的作用,必須科學地對待和冷靜地批判宗教。馬克思說,“對宗教的批判使人能夠作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xiàn)實,使他能夠圍繞自身和自己現(xiàn)實的太陽轉動。宗教只是虛幻的太陽。當人沒有圍繞自身轉動的時候,它總是圍繞著人轉動!迸凶诮,當然是對宗教的否定,但又不是簡單地否定。人們常思考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很少注意生命觀、生命安立的問題,而宗教總是用虛幻的方式關注著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問題:生命的安立。我們講得很少的問題,宗教講得很多;我們講得令人將信將疑的問題,宗教假借神之口讓人堅信不移;我們使人雖然相信、但難以堅信的問題,宗教卻假借神之力使人樂此不疲、無怨無悔。因此,宗教可以成為世界上如此眾多人的入腦入心、有內在約束力甚至精神控制的生命觀,成為總是“圍繞人轉動”的太陽。當然,是虛幻的太陽。人在實現(xiàn)徹底解放自己、使自己成為真正自由的人、全面發(fā)展的人,達到“圍繞著人自身轉動”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間,總是有圍繞著人轉動的宗教會與之相生相伴、如影隨形、揮之不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類不能沒有太陽;相生相伴、揮之不去,我們不能不關注和研究虛幻的太陽。
馬克思以“太陽”為喻,何其了得!埃及文明長達六千年,其法老文明信奉的正是“太陽神”!埃及文明就是尼羅河的文明。尼羅河是南北向的,有東、西岸。太陽升起總在東岸,所以所有的神廟一定在東岸;月亮總在西岸,所以金字塔之類的陵墓一定在西岸。太陽每天早上升起,走一天后就死亡而變成月亮,埋到墓里,然后有神用船把它拖過尼羅河,又變成太陽,周而復始。這就是法老文明的理念。太陽神神殿的遺址留存至今,虛幻的太陽竟留下了如此凝重的石柱,默默地聳立了六千年,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訴說宗教的長期性,訴說看待宗教不可簡單化。
關鍵是群眾性
據(jù)《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統(tǒng)計,現(xiàn)在全世界的64億人中,有48億人信教。其中基督教信徒有20億,伊斯蘭教徒有13億,佛教徒約3億,印度教徒約7億。中國有多少教徒呢?周總理說過“一個億”。
怎么看待宗教?2001年,中央召開了宗教工作會議,江澤民同志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由于宗教的群眾性,往往構成非常強大的社會力量。處理得好,可以對社會發(fā)展和穩(wěn)定產生積極作用,處理得不好,就會產生很大的消極作用,甚至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關鍵看能否有效地管理或引導它們,減少它們中的消極因素,發(fā)揮它們中的積極因素!边@是第一次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宗教的“二因素論”。宗教既有積極因素又有消極因素,但肯定積極因素不是為了發(fā)展宗教!皯斉⒁呀洿嬖诘淖诮潭酁樽鎳y(tǒng)一、民族團結、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服務”。
舉一個例子,2002年2月23日到3月31日,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的佛指舍利曾赴臺灣地區(qū)舉行供奉活動。佛祖釋迦牟尼涅盤后,他的遺骨化為很多舍利子,其中有個指關節(jié)就是“佛指舍利”。佛經上說舍利子乃“最上福田”,是最有福的寶物。趙樸初詩云:“玉棺啟見佛指骨,曾使唐皇淚盈目。想見當年丈六身,一彈三界群魔伏。凝視瑩瑩潤有光,不同凡質千年藏。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边@樣極其珍貴的佛指舍利,是怎樣到臺灣去供奉的呢?
臺灣星云法師精通佛教,善于講經說法,以佛光山為名在世界各地修建了很多廟宇。有一次,他托付一個美籍華人向中央有關領導,表達堅決反對邪教、主張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想法,并提出想去揚州看望老母親的請求。領導同志同意了,派我到南京跟他會面。我說:“星云法師,趙樸老有句話:有好題目就可以作好文章。佛指舍利、佛牙舍利到了香港和其他地區(qū),萬眾歸心、認祖歸根!毙窃品◣熣f:“我要請陜西扶風縣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到臺灣。”我說:“星云法師是要‘三通未通、佛祖先通’嗎?”他說:“正是此意!
但是臺灣當局不同意直航,偏要從香港繞一圈。佛龕固定在飛機中部,從香港繞道的時候,出了問題。佛龕外表金碧輝煌,里面卻因為一起飛,有根木梁松動了,塔尖歪了。返航來不及,又沒法打開。只好暫時用袈裟把外面遮蓋起來,但不是長久之計。真是出師不利。大家都急了一頭汗。情急之下,我心想:飛機起飛時跟降落時角度相反,也許塔尖會正過來,就說:“星云法師,讓大家念經吧!庇谑,大家開始念經,到了香港一看,果然正過來了!我就對星云法師說:“本來說‘三通未通、佛祖先通’,后來非要佛祖繞路。佛祖搖頭嘆氣、似有不悅。大家念經,我佛慈悲,它就正過來了!边@段話后來登在臺灣的報紙上,老百姓說,靈啊,佛祖也主張“三通”!
佛指舍利在臺灣所到之處引起空前轟動,恭迎場面盛大,,臺灣有2400萬人,參加供奉的就有400萬,整個行程長達37天。
護送佛指舍利的車隊進入臺北市區(qū)時,十萬多佛教信眾聚集在道路兩旁,夾道恭迎。他們擺設香案,供奉鮮花、果品,手持恭迎旗,齊誦佛號,許多人流出了激動的淚水。有的人跟在車隊后面三跪九叩,頂禮膜拜,一度造成交通擁堵,場面相當熱烈。臺灣佛教界在臺灣大學體育館舉行了有五萬信眾參加的佛指舍利安奉儀式。星云法師在安奉法會上說:“兩岸相隔幾十年,佛指現(xiàn)在來臺,能充分發(fā)揮它的慈悲,讓我們兩岸的心融在一起!敝信_禪寺的惟覺法師說:“這樣的場面很難得,完全是大眾發(fā)自內心的。兩岸佛教同根同源,通過這一活動,使大眾的這一觀念得到了加強。法親,人更親!彼說:“這不僅是一種宗教交流,更是一種感情交流!痹S多臺北市民特別是老人都激動地說,在有生之年能夠見到佛指,是今生最大的福分。他們祈盼佛指舍利保佑臺灣,保佑同文同種的兩岸人民。臺灣佛教信眾說,“這是兩岸最親切、最自然、最和氣的交流”。
前一段,連宋訪問大陸期間,中央電視臺播放一個關于兩岸關系大事記的新聞,其中2002年佛指舍利赴臺供奉活動,與汪辜會談、江澤民發(fā)表關于祖國統(tǒng)一的八項主張、春節(jié)包機、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等并列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事件。足見,佛指舍利赴臺供奉在兩岸交流中占有的重要一席。這項活動確實“圓滿出色”,確實“可圈可點”,不但使兩岸佛教界之間同根同源、法乳一脈的關系得到進一步深化,而且也使兩岸同胞之間的同宗同祖、血濃于水的親情得到進一步強化,在海內外都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特殊的復雜性
在中國看來,宗教當然是和諧因素,但在世界看來卻非常復雜,熱點很多。2000年世界宗教大會的宣言說:“我們的世界被暴力、災難、戰(zhàn)爭和各種毀滅行為所破壞,而這些行為常常被說成以宗教的名義!
舉一個例子,阿以沖突——剪不斷、理還亂。18歲的巴勒斯坦女孩竟然跑到超市里做人體炸彈,她死前身上天天背著炸藥睡覺。她的父母都不知道,而且她自己還給自己錄像:“無自由、毋寧死;無尊嚴、毋寧死!卑屠账固购芏嗪⒆訉Κq太人都恨之入骨。這個民族為什么如此前仆后繼、敢于犧牲,巴勒斯坦的這些孩子們?yōu)槭裁丛敢馊ギ斎梭w炸彈,愿意去死呢?爭端的后面有宗教的情結。
盡管在世界上宗教問題有特殊的復雜性,熱點很多,但在中國的宗教應該是和諧因素。我們把眼光放回我們自己,回到構建和諧社會與重新審視宗教上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諧社會應當是團結的、充滿活力的;有效率的、公平的;矛盾化解、社會穩(wěn)定的;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宗教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國務院剛剛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開宗明義第一條:為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和社會和諧,特制定此條例。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提出兩個問題:什么是最智慧的?數(shù)。什么是最美的?和諧。全世界信仰宗教者是大多數(shù)。新中國的宗教能夠成為和諧因素,這有多美!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社會的和諧首先是人的和諧。如果總是抱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成見,是達不到和諧的。和諧社會就要“和而不同”:和諧而不相同,不同而互相包容;和諧而共生共長,不同但相輔相成。費孝通有遺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方為和美。
中國的宗教是“以和為尚、和氣東來、和風西送”。何為“以和為尚”?佛教中的“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人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我編了一個新“六和敬”:“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新“六和敬”從人心講到家庭、講到社會關系、講到國家、講到世界。何為“和氣東來,和風西送”?我們要重開五千年東方文明智慧之花,催生新世紀和平進步之果,我們要為當今這個很不安寧的世界吹來一股和風,帶來一團和氣,為了邁向全球化的世界尋求引導全球化的理念。今天,中國正努力和平發(fā)展,大家正構建和諧社會,祖國正邁向和平統(tǒng)一,世界也企盼天下太平。這一切都需要“和”,都崇尚“和”,都以“和”為貴,這正應了一句老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新中國的宗教在自己的旗幟上大寫著一個“和”字。新中國的宗教應當是積極的力量,是和諧的因素。我們要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眾團結起來,把他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共同事業(yè)上來。新中國的宗教在正確方針政策的引導下可以站在時代的前列,為構建和諧社會、為祖國和平統(tǒng)一、為中國和平崛起、為世界和平發(fā)展、為天下太平、人類幸福,做出獨特的貢獻。
本文關鍵詞:構建和諧社會與重新審視宗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795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9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