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jīng)》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5 17:28
本文關鍵詞:《寶積經(jīng)》思想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寶積經(jīng) 大乘菩薩 中道觀 空 三學
【摘要】:生命是一個聚合體,由諸緣聚合而成,其生存的意義在于主體意志對于諸緣的體認與把握。人生作為一個過程,主體意志并不能全然把握其中的每個細節(jié),甚至不能把握大多數(shù)的細節(jié)。人生中有太多的局限,這些局限束縛著主體意志,也架構著主體意志。如何對待這些局限,成為人類共同的問題,也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問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倫理對之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睿智的回答,其根本核心都是善和愛,然而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個人意志附加在對善和愛的理解和執(zhí)行上,當愛被當作一種強迫強加于所施對象時,是否還有愛的本質,值得商榷。諸大宗教都是講善與愛的,為何其間還會有纏斗?一定不是善與愛之間的纏斗,而是理解和執(zhí)行善與愛的人意識上出現(xiàn)了偏差而產(chǎn)生了惡,才會有纏斗。佛陀意識到人的意識中的這個巨大缺陷,這個缺陷使人的主體意識產(chǎn)生迷失與偏執(zhí),引發(fā)種種的纏斗。于是佛陀講中道智慧,使人不偏不執(zhí),超越于兩端,這其中的智慧,正是本論文所研究的對象——《寶積經(jīng)》所重點闡述的。本論文《〈寶積經(jīng)〉思想研究》依據(jù)《寶積經(jīng)》文本,探析、闡釋大乘佛學的菩薩道思想、中道觀思想、三學思想,力求在這個探析、闡述的過程中感受佛法的人生智慧,理解佛法的救世精神,為當下的生命實踐提供另一種視角和參考。本論文主體分為五章,第一章題為“《寶積經(jīng)》概述”,第二章為“《寶積經(jīng)》的菩薩思想”,第三章為“《寶積經(jīng)》的‘中道觀’思想”,第四章為“《寶積經(jīng)》的三學思想——兼論聲聞”,第五章為“《寶積經(jīng)》思想的哲學意義”。中國大乘佛教基本上是在菩薩思想的基礎上利用般若、中觀思維發(fā)展起來的,《寶積經(jīng)》講菩薩道思想、中道觀思想,可謂中國大乘佛學的基礎之基礎。經(jīng)文從明菩薩正行開始,贊菩薩功德,講中道觀,解三學真義,直至結尾助聲聞解脫,一以貫之的精神是對變幻無定的經(jīng)驗世界的超越,這個超越表現(xiàn)于菩薩的諸種正行、諸種功德、中道觀靈智,以及三學真義及度化聲聞等等之中。本論文通過對《寶積經(jīng)》的思想所作的概觀性窺探,深入闡發(fā)大乘佛學的基本精神,力圖為《寶積經(jīng)》的深入研究形成一個參考。本論文依照立足經(jīng)典、細致考證、大膽設疑的原則,提出了一些問題,期望能夠以此引發(fā)學術界對《寶積經(jīng)》的進一步探討,推動《寶積經(jīng)》研究的進行!秾毞e經(jīng)》不僅蘊涵著豐富的佛學思想,還具有完備的哲學思想,在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體系,《寶積經(jīng)》均有精湛、獨到的論述,筆者在文中給出了初淺的疏解。
【關鍵詞】:寶積經(jīng) 大乘菩薩 中道觀 空 三學
【學位授予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948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3
- 一 研究的意義7-8
- 二 文獻綜述8-11
- 三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11-13
- 第一章 《寶積經(jīng)》概述13-21
- 第一節(jié) 《寶積經(jīng)》略考13-17
- 一 《寶積經(jīng)》的傳入及譯本13-14
- 二 《寶積經(jīng)》與《寶積部》經(jīng)典14-17
- 第二節(jié) 《寶積經(jīng)》宗要17-21
- 一 “寶積”的意義17-18
- 二 正明菩薩道,,兼說聲聞18-21
- 第二章 《寶積經(jīng)》的菩薩思想21-35
- 第一節(jié) 大乘佛法菩薩思想21-27
- 一 菩薩名號的成立及意義21-23
- 二 菩薩的修行23-27
- 第二節(jié) 《寶積經(jīng)》的菩薩思想27-35
- 一 菩薩的行相27-30
- 二 菩薩的功德30-33
- 三 菩薩的殊勝33-35
- 第三章 《寶積經(jīng)》的“中道觀”思想35-55
- 第一節(jié) 概論中道觀35-38
- 一 中道觀的提出35-36
- 二 中道觀與般若36-38
- 第二節(jié) 中道觀析空38-49
- 一 我空38-41
- 二 法空41-43
- 三 空的意義43-49
- 第三節(jié) 中道觀的實現(xiàn)49-55
- 一 對治謬行49-52
- 二 正觀心相52-55
- 第四章 《寶積經(jīng)》的三學思想——兼論聲聞問題55-73
- 第一節(jié) 略論佛教三學55-57
- 第二節(jié) 《寶積經(jīng)》論三學57-66
- 一 三學真義57-59
- 二 違真種種59-62
- 三 以戒為本62-66
- 第三節(jié) 《寶積經(jīng)》論聲聞問題66-73
- 一 聲聞出身66-67
- 二 聲聞境界67-69
- 三 聲聞解脫69-73
- 第五章 《寶積經(jīng)》思想的哲學意義73-84
- 第一節(jié) 哲學的涵義73-75
- 第二節(jié) 《寶積經(jīng)》思想中的本體論哲學75-78
- 第三節(jié) 《寶積經(jīng)》思想中的認識論哲學78-80
- 第四節(jié) 《寶積經(jīng)》思想中的價值論哲學80-84
- 結語84-87
- 參考 文獻87-89
- 附錄89-103
- 致謝103-104
- 個人簡歷104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10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藍純;;從認知視角看《寶積經(jīng)》中的比喻[J];當代修辭學;2012年03期
2 阿忠榮;關于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礎及心理特點考察[J];攀登;2005年04期
3 龍延;儒家中庸思想與佛教中道觀[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新水;《維摩詰經(jīng)》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馬天柱;海德格爾與佛教追求自由的相似性比較[D];青海師范大學;2013年
2 陳素慧;佛教五戒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D];青海師范大學;2011年
3 鄭濤;佛教平等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旭;佛教修身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5724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57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