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大乘大義章》試析

發(fā)布時間:2017-07-08 05:05

  本文關鍵詞:《大乘大義章》試析


  更多相關文章: 《大乘大義章》 慧遠 鳩摩羅什


【摘要】: 《大乘大義章》,又名《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是由廬山慧遠與后秦鳩摩羅什關于佛教義理的問與答整理而成的。鳩摩羅什是首次將大乘中觀學派的學說通過譯經、傳教等活動引入中國思想界的人。他的學說以《般若》四論(《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之學為基本內容,,歷來受到學者重視。而慧遠作為東晉時期繼道安后的佛教領袖,他的宗教活動與佛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意義也極其受到重視。因此,分別對二人思想的專門研究可說是十分豐富的;然而,《大乘大義章》作為兩位佛學巨擘的書信集,其研究卻不多。本文通過對《大乘大義章》的解讀,以主體與客體關系為暗含于全文的主線,分析慧遠與鳩摩羅什在認識“實法”、“法性”、“法身”三個指向終極本體概念的分歧,歸結出晉宋之際中國佛學修正乃至走出鳩摩羅什及其弟子所傳播的“般若性空”思想的內在理論線索。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部分對《大乘大義章》的思想進行論述: 第一部分:論“實法”。這一部分從分析慧遠的“實法”的觀念入手,認為“實法”是“有體”、“定相”的世界本原與客觀存在,同時是萬事萬物的自性本然。由“實法”觀念我們推論到實法代表了物質生命的最終寂靜,因此也是佛教所說的最高的終極實在。鳩摩羅什則否定了“實法”的實在性與本體性,認為“實法”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來的溶合與包含了一切物質事物的觀念。它僅僅駐留在人的認識活動之內。而人的認識活動是可變動、具有差異性、層次性的過程,因而“實法”也就是不確定與不真實的。 第二部分:論“法性”。由慧遠法性實在論的兩個主題:法性是超越“有”、“無”的“無性”本體,法性是涅i茫榻岢齷墼妒醞即又骺偷攘椒矯嫻慕岷俠刺嘎邸爸占翟凇鋇睦礪矍閬頡pβ奘餐ü迪嗬礪郟澩锪艘恢志脛魈宓惱媸當咎�,磦蝤将客体皖l街魈宀豢刪烤溝木隕衩刂場S捎誶康魘迪嘀糧呶奚系某街�,鸠摩罗什否定了日f撓镅雜胨枷肟梢悅趾現(xiàn)骺吞逯洳豢捎庠降牟罹�,磦蝤哉巼`顯斐閃巳擻脛占翟詰謀舜送庠謨刖苑擲搿

本文編號:53309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53309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c56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