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鈺“全真”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07 10:13
本文關鍵詞:馬鈺“全真”思想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馬鈺 三教圓融 真性本體 清靜煉養(yǎng) 功行合一 教化方式
【摘要】: 馬鈺(1123—1183),本名從義,字宜甫,山東寧海(今煙臺牟平)人。金大定八年(1168)四十六歲時受王重陽分梨十化等方法的教化,拋棄名韁利鎖,割舍世俗情緣,出家皈依全真道,被授名為鈺、字玄寶、號丹陽子。馬鈺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全真七子”之首,全真教創(chuàng)立不久,王重陽即羽化登真,傳承與發(fā)展全真教的重任落到了七真的肩上。作為當時唯一“得道”之人和實際上的第二任掌教,馬鈺自然就成為他們中的核心人物。而馬鈺也沒有令王重陽的期待落空,他承前啟后,建立了以清靜為基本特色的全真內(nèi)丹心性理論體系,奠定了全真修煉的總體風貌,為繼承和發(fā)展全真心性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度化門徒,縱橫闡教,對全真教的發(fā)展功不可沒。 馬鈺文采斐然,而且全真教自教祖王重陽始就重視詩文對教徒的勸化作用,馬鈺亦繼承了這一特點,他有大量詩詞傳世。借助其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并解讀其隱微的心路歷程和精奧的哲學思想。本文采用歷史考證、縱橫比較、邏輯分析的方法,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試圖從考察馬鈺生平入手,以其詩詞語錄等著述為依據(jù),重點闡析馬鈺的“全真”哲學思想。 馬鈺繼承和發(fā)揚了王重陽的“全真”思想,以心性論作指導,重新解讀了王重陽的性命雙修、先性后命、明心見性等思想,然后又在融合儒釋道三教的基礎上,主張以心合性,以神氣詮釋性命,從而建立了一個以“真性”為修持之本體、以清靜為煉養(yǎng)功夫,以及損己利他等為代表的宗教倫理等思想體系,奠定了他進行全真修煉的總體理論框架和程序,為推動早期全真道教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本文在導言中說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意義,對前人關于馬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導言指出,當前的馬鈺研究成果整體數(shù)量較少,多集中在對其生平的研究上,對其思想的挖掘深度不夠,特別是很少對他的哲學思想進行全面探析和梳理。筆者不揣鄙陋,初步將馬鈺的哲學思想抽繹出“真性本體論”(第三章)一→清靜煉養(yǎng)論(第四章)一→全真?zhèn)惱硭枷?第五章)的邏輯框架,囊括了真性本體論、先性后命論、識心見性論、清靜無為論、功行雙修論等全真哲學所涉及的最根本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全真教義教理問題予以哲學解讀,這就超出了宗教學的限閾,使其具有了哲學味道。 第一章,簡要論述了馬鈺的修道歷程,突出了其修道、弘道所遇到的主客觀困難,顯現(xiàn)其在教團建設中所起到的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受家鄉(xiāng)濃重的神仙信仰之風影響,幼年的馬鈺便有凌云之志,“常誦乘云駕鶴之語,夢中屢從道士登天”,而且在異族統(tǒng)治的金朝,漢人空有才華,卻難有仕進的機會。馬鈺遂不以仕進為念,反而是喜好虛無,淡泊守志,再加上父兄早逝,特別是在被告知“壽不逾四十九”時,使他對生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決計“親有道,為長生計”,并最終在四十六歲時得王重陽教化,摒棄塵累,潛心修道。馬鈺拜師出家后,隨王重陽在山東修道,后又隨師與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一起西行陜西,但王重陽中途在開封仙逝。此時師門弟子中僅有馬鈺一人得道,所以弘道的重任馬鈺責無旁貸,義不容辭。葬師劉蔣后,馬鈺等人廬墓三年,潛心修行。后來,馬鈺又以劉蔣祖庭為中心,在關中地區(qū)大闡教化,收授門徒,擴大了全真教的影響。牒發(fā)東歸后,在山東地區(qū)繼續(xù)弘教。全真教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nèi),就由一個新興道教派別,一躍而成為與正一教二分天下,舉肩并立的教派,馬鈺所起到的承前啟后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章,論述了馬鈺三教合一的思想特色。這是被稱作道教中的改革派的全真道的重要思想來源。馬鈺以老莊“道法自然”為基本原則,主張全真而仙,同時,他的理論建構(gòu)和修道弘法的過程中也援佛、儒入道,主張三教圓融。在性命觀上,他接受佛教六道輪回之說的影響,渲染人生苦短,地獄殘酷,進而否定肉體,引導人們看破紅塵去追求精神與肉體的解脫;在“真性”本體論基礎上建立了性命雙修、先性后命的仙佛融合的成仙信仰。在宗教修煉上,馬鈺“常憑佛作為”,以禪宗明心見性的理論,以坐環(huán)等方法,結(jié)合道教的清靜學說,繼承并發(fā)展了王重陽道、禪融合的、以清靜無為為特征的識心見性的煉養(yǎng)思想。在宗教倫理方面,他汲取儒家忠孝、仁愛作為全真道士外功的內(nèi)容;仿佛教宣揚禁欲主義,制定清規(guī)戒律約束教徒,形成了三教合一式的宗教倫理觀。 第三章,論述了馬鈺對生命之苦的省察,其“真性”本體論的建構(gòu)以及性命雙修、先性后命的性命觀。在論述真性本體論的確立時,以馬鈺對生命之苦的省察為鋪墊,說明人的生命之苦的救贖只能從與天道相通,而人自身所先天具有的真性真命中尋找,由此,他邏輯地得出要得道成仙必須遵循“先性后命”的修煉程式。馬鈺以佛教“輪回”說取代傳統(tǒng)道教的“承負”說,認為世俗人生與社會是一片苦海,恩愛貪欲等是人之永遭輪回之苦的萬惡根源。他要求人們看破榮華富貴,拋棄浮名浮利,斷除酒色財氣,主張像對待仇人那樣痛恨這些導致生命之苦的“斬人場”。馬鈺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將老子的道論與漢代氣化論相結(jié)合,直接論述生命哲學問題,用“真性”指稱“道”,形成其“真性”本體論。在性命關系上,馬鈺繼承了王重陽的“性命雙修”的思想,主張性命雙修,先性后命,而且強化了對“真性”的修煉。他把性命關系看作體用關系,主張性體命用。本文通過對王重陽、馬鈺、丘處機等關于性命關系的考察,初步梳理出全真道“重性輕命”的理論傾向是經(jīng)由了從“性命雙修”到“重性輕命”,再到“只言性學”的內(nèi)在發(fā)展理路。 第四章論述了馬鈺以清靜無為為特色的煉養(yǎng)觀。在論述馬鈺清靜煉養(yǎng)時,緊緊抓住識心見性、清靜無為、功行雙修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囊括了馬鈺內(nèi)修外行的煉養(yǎng)論中最關鍵的幾個問題。首先,他將心分為塵垢之心和清靜之心,也即俗心與本心,塵心與真心。其次,他認為只有通過修心,將塵垢之心轉(zhuǎn)變?yōu)榍屐o之心,才能彰顯道性。再次,在具體的修煉過程中,要實現(xiàn)從塵垢之‘心到清靜之心,并進而彰顯道性,必須通過煉氣煉神這一中介。馬鈺把修仙證道的關鍵和根本歸結(jié)為“清靜”二字,在他看來,清靜既是內(nèi)丹修煉的基本方法,又是道體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總結(jié)了馬鈺以損己利他、以恩復仇、通真棄假、慈悲戒殺為核心的宗教倫理思想。其全真?zhèn)惱硭枷?它涉及到儒釋道三家倫理思想的融合,再現(xiàn)了馬鈺以道家、道教為主而兼取儒釋倫理思想的寬大情懷與人文關懷。 第六章論述馬鈺的教化方式。馬鈺作為一位著名的全真道士,其哲學思想是以宗教為落實處的,所以不談道教的教化方式,就無法落實、掛搭其哲學思想。眾生平等、因材施教是馬鈺教化思想的主要特征,作為具體的教化手段,他采取了詩詞弘道、言傳身教、異跡感人、骷髏警人等方法。 最后,總結(jié)了馬鈺對全真道發(fā)展的歷史貢獻。馬鈺刊印了王重陽的著述,開創(chuàng)了全真道刊印詩詞的先河,這使得王重陽的思想得以流傳,擴大了全真教的社會影響。馬鈺自己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文以載道,勸化世人。同時,在馬鈺的主持下,建立了大量的宮觀,使全真道的規(guī)模,不論是在教眾數(shù)量上、還是.在修道場所上都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最重要的是,馬鈺在思想上所起到的承前啟后的作用,特別是他功行合一的思想,分別沿著其內(nèi)、外日用的運路,郝大通、王志謹進一步發(fā)展出了以境制心的心性學說,而丘處機、尹志平等人又發(fā)展出內(nèi)道外儒,功行合一思想,促進了全真道心性學說的發(fā)展。 正是由于馬鈺的不懈修道與大力弘道,馬鈺掌教期間,全真教不論是在教團建設上,還是教規(guī)、教義上,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為全真道在金元時期所取得的巨大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和群眾基礎。
【關鍵詞】:馬鈺 三教圓融 真性本體 清靜煉養(yǎng) 功行合一 教化方式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956.3
【目錄】:
- 中文摘要8-12
- ABSTRACT12-18
- 導言18-30
- 一、本研究的緣起18-19
- 二、學界研究綜述19-25
- 三、本研究的方法與意義25-30
- 第一章 馬鈺的修道歷程30-46
- 一、摒棄塵累31-37
- 二、修道闡化37-43
- 三、著作考略43-46
- 第二章 馬鈺三教圓融的思想特色46-52
- 第三章 馬鈺的"真性"本體論52-66
- 一、對生命之苦的省察52-54
- 二、真性本體論的確立54-61
- 三、先性后命論61-66
- 第四章 馬鈺的清靜煉養(yǎng)論66-86
- 一、識心見性論66-72
- 二、清靜無為論72-81
- 三、功行雙修論81-86
- 第五章 馬鈺的全真?zhèn)惱硭枷?/span>86-96
- 一、苦己利他86-89
- 二、以恩復仇89-93
- 三、通真棄假93-94
- 四、慈悲戒殺94-96
- 第六章 馬鈺的教化方式96-106
- 一、因材施教96-98
- 二、詩詞傳教98-101
- 三、異跡感人101-103
- 四、骷髏警人103-106
- 第七章 馬鈺的貢獻106-110
- 附錄一、馬鈺年譜110-132
- 附錄二、馬鈺弟子考略132-145
- 參考文獻145-156
- 致謝156-157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157-158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158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昊;金元全真道的“全真而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5297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52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