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教關系模式及其對“文明對話”的啟示
本文關鍵詞:論三教關系模式及其對“文明對話”的啟示
更多相關文章: 三教關系 “沖突——并立——融合” 文明對話
【摘要】:儒佛道三教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三個主要的學說思想派別,它們的關系模式可以概括為"沖突——并立——融合"三種模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主題,早期以接觸、辨難為主題,中期以"三教合一"為主題,后期以相互融合為主題。這種以融合、共存為主要方向的文化交流模式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絕無僅有,對于當今世界的"文明對話"思潮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和借鑒作用。
【作者單位】: 上饒師范學院朱子學研究所;
【關鍵詞】: 三教關系 “沖突——并立——融合” 文明對話
【分類號】:B920
【正文快照】: 儒佛道三教關系主要討論的是佛教與儒道二家的相互關系。作為與中國傳統(tǒng)儒道文化迥然有異的外來文化,佛教從其傳入中國之日開始,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在與中國傳統(tǒng)儒道文化的交流、互動中,佛教憑借自身獨特的理論優(yōu)勢以及靈活、權變的交流策略,成功地在中國站穩(wěn)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強;;佛學研究中的“宗教”與“哲學”——以《肇論》為例[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2 張強;;哲學論辯的宗教歸宿——試析《肇論》的宗教性與哲學性[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張明遠;;善化寺五方佛塑像的創(chuàng)建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研究[J];敦煌研究;2009年04期
4 孫群;;論佛學思想對中國文人畫美學的影響[J];東南傳播;2009年03期
5 王霞;;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石窟壁畫題材的演變看佛教美術的本土化過程[J];大眾文藝;2010年19期
6 許穎;;凈土 凈緣 凈心——對凈土文化繼承與弘揚的思考[J];法音;2009年03期
7 王增斌;;李商隱的佛道情緣[J];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8 張金廣;;中國早期佛教神仙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黑龍江史志;2010年01期
9 韓傳強;;佛教何以融入中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劉登科;;論佛教倫理的四大演進路徑[J];江淮論壇;2008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新群;唐宋繪畫“逸品說”嬗變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2 呂玉霞;魏晉時期儒佛道思想互動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周霞;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孫鴻亮;佛經(jīng)敘事文學與唐代小說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6 柴國珍;山西戲曲劇種文化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歐順軍;倫理視域下的佛教平等觀[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8 衣曉龍;詩意的家居[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魏建中;圓悟克勤禪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10 寧梅;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金廣;陸西星三教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李夢;契嵩“孝親觀”思想探析[D];南京大學;2011年
3 胡蓓璐;關于開展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課堂實踐案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浩;中國佛教農(nóng)禪思想與實踐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5 楊汝林;中國古代絞編技藝研究[D];東華大學;2012年
6 許明哲;新羅佛教文化研究[D];延邊大學;2002年
7 宋征宇;韓國佛教本土化之管窺[D];延邊大學;2006年
8 黃凌;論禪宗的道德修養(yǎng)觀[D];中南大學;2006年
9 王柏利;少林武術技擊思想之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10 楊靜;太虛佛教人生觀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華濤;;穆斯林社會與全球文明對話[J];回族研究;2006年01期
2 普正;;學誠法師出席澳門首屆“文明對話暨論壇”[J];法音;2008年05期
3 洮樺;;“第四次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回族研究;2010年03期
4 丁克家;文明對話視野中的中國伊斯蘭文化[J];回族研究;2001年04期
5 丁克家;漢文譯著:回儒對話歷史與現(xiàn)實的文本資源[J];回族研究;2002年04期
6 丁俊;;伊斯蘭視閾中的文明對話與全球倫理[J];回族研究;2006年01期
7 蘇磊;;判教視域下的文明對話觀[J];法音;2010年08期
8 華濤;;文明對話研究 主持人語[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董群;;論中國佛教參與“文明對話”的實踐模式[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2期
10 王興國;;文明對話與文化比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馬明良;;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伊斯蘭國家之間的宗教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2 吳云貴;;伊斯蘭教與西方:文明沖突與對話[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3 丁俊;;當代伊斯蘭“中間主義”思潮與中國的“和諧世界”理念[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白光;文化交融與綜合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彭國翔;儒家傳統(tǒng)、宗教對話與世界和平[N];中華讀書報;2006年
3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 牟鐘鑒;領會十七大精神,推動中國宗教學研究[N];中國民族報;2007年
4 牟鐘鑒;宗教文化生態(tài)的中國模式[N];中國民族報;2006年
5 白潤生;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合之途[N];中國民族報;2006年
6 ;創(chuàng)作學術精品 推動文化傳承[N];光明日報;2011年
7 段學儉;打開宗教互通之窗[N];中華讀書報;2008年
8 徐萍;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通史”[N];中華讀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桂紅;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四川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輝;東晉南北朝三教關系[D];西北大學;2012年
2 馮劉飛;憨山德清三教關系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3 李靜;從《弘明集》《廣弘明集》看儒釋道三教關系[D];貴州大學;2007年
4 陳永根;清真寺建筑與清真寺功能的關聯(lián)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馬多勇;中國歷史上的回儒對話與文化自覺[D];中共江蘇省委黨校;2006年
6 肖自強;屠隆佛教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7 劉振;德性分析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槐亞婷;王岱輿“三品”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周麗婭;優(yōu)素福·格爾達威“中正”思想初探[D];西北大學;2009年
10 王春艷;《牟子理惑論》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5154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51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