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道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認同作用
本文關鍵詞:重視道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認同作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正道教在長期的發(fā)展中,本土是主要的時空場,但也有對外的傳播,F(xiàn)代以前,主要的傳播路徑還是絲路沿線。海外華人在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環(huán)境中,往往將道教當成自己民族文化的標志。在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道教對海外華人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可以發(fā)揮道教的文化紐帶作用,團結更多的人,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認同。
【作者單位】: 中國道教協(xié)會;上海城隍廟;
【關鍵詞】: 道教文化;傳播路徑;多元宗教;宗教信仰自由;中國道教協(xié)會;保安宮;吉兇未卜;海上絲綢之路;寶井;翹角;
【分類號】:B958
【正文快照】: 道教在長期的發(fā)展中,本土是主緣”和“佛緣”,還有一部分為民間信仰。不管哪種,通過神緣結成的網絡是要的時空場,但也有對外的傳文化網絡,也是團結的紐帶。這一紐帶,歷史上曾經是海外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抱播,F(xiàn)代以前,主要的傳播路徑還是團奮戰(zhàn)的重要紐帶,待在當?shù)卣痉(wěn)腳跟后,又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峰;;于無為處見有為——評《道教科學思想發(fā)凡》[J];中國道教;2006年02期
2 孫浩然;;道教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2期
3 尹志華;;道教文化對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啟示[J];中國宗教;2006年09期
4 馮今源;;認識道教·序言[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4期
5 尹志華;;弘揚道教優(yōu)良傳統(tǒng) 服務和諧社會建設[J];中國宗教;2007年07期
6 江妍;陶莉;;中國道教文化與旅游[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07年05期
7 胡銳;;道教旅游文化與道教文化旅游辨析[J];宗教學研究;2008年04期
8 卿希泰;;我和道教文化研究——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而作[J];宗教學研究;2008年04期
9 黃永鋒;;道教服食的技術哲學意蘊[J];哲學動態(tài);2008年01期
10 蓋建民;朱展炎;;生道合參與世化,老驥伏櫪猶壯年——《道教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研究》讀后[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卿希泰;;試論道教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發(fā)展[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張應超;;新世紀中發(fā)揚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張金濤;柔弱;;新世紀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見[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馮可珠;;二十一世紀道教如何立足社會[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張應超;;簡論道教教義與道教承傳及其和當代社會相適應[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馬騰云;;紀念老子誕辰2574周年題詞[A];老子故里話老子(第十一集)[C];2004年
7 蓋建民;;從道教生命哲學看道教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8 李剛;;道教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9 李似珍;;道教網絡建設之我見[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李剛;;二十一世紀道教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潔民 劉月霞 侯志華;道教的生死智慧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啟示[N];中國民族報;2004年
2 陳永革;共談道教與構建社會和諧[N];中國民族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張世輝;傳播道教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N];中國民族報;2005年
4 曾東平 袁敏;走進道教文化節(jié)[N];四川日報;2004年
5 記者 何曉蓉 賴曉莉 實習記者 侯利強;第二屆中國(成都)道教文化節(jié)隆重開幕[N];成都日報;2006年
6 楊前進;道教文化與齊云山旅游發(fā)展[N];中國旅游報;2006年
7 周高德;瓊樓玉宇:道教文化的載體[N];中國民族報;2007年
8 國風;道教與文學藝術[N];中國民族報;2007年
9 黃冬 王渡生;道教文化在成都: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10 吳健禮;漫話古代巫術道教與苯教文化的對比和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閔麗;太平天國的宗教信仰與道教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2 袁瑾;漢傳佛教瑜伽焰口與全真道教鐵罐施食儀式音樂比較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香鳳;龍虎山道教文化與旅游發(fā)展[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笛;道教文化在土家族喪葬繪畫中的體現(xiàn)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年
3 萇乾坤;安徽齊云山道教文化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4 杜瑩;中國古代道教科技文獻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5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鎮(zhèn)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6 黃欣;敦煌道教類書文獻研究[D];浙江財經學院;2013年
7 王夢s,
本文編號:4701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47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