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陳那、法稱因明的推理理論

發(fā)布時間:2017-05-25 00:07

  本文關(guān)鍵詞:陳那、法稱因明的推理理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因明這門古代的學問中,雖然有辯論術(shù)、邏輯學和認識論三方面的內(nèi)容,但是就它的核心來看,則無疑還是屬于邏輯學的范疇,屬于有效的推理形式及其規(guī)則的探究。本文即旨在闡明陳那、法稱有關(guān)有效的推理形式及其規(guī)則的探究,即陳那、法稱因明的推理理論。 以文獻研究為基礎進行義理分析,并將義理分析落實到文獻的層面,是本文的根本理念。據(jù)此,本文提出了因明研究的六種基本方法,即:一、邏輯刻畫的方法;二、義理對勘的方法;三、文本譯研的方法;四、比較邏輯的方法;五、哲學詮釋的方法;六、歷史研究的方法。本文的五章,便是按照前五種方法來撰寫,歷史研究的方法,則貫穿在本文的所有論述中。通過這六種方法的展示,本文或能為將來的研究提供方法論的啟示。 (一)、第一章:陳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質(zhì)——從邏輯刻畫的視角看 探討了陳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質(zhì)。說明陳那將推理的有效性建立在論辯雙方共同認可的基礎上,這就限制了陳那的三支作法只能是最大限度的類比推理,而不成為演繹。這就回應了在國內(nèi)因明學界長期流行的三支作法的歸納演繹合一說。本章運用邏輯刻畫的方法,進一步以“蘊含”概念為依據(jù),界定了演繹、歸納和類比,并刻畫了陳那因明中的“不相離性”,指出陳那的三支作法,是憑藉宗有法以外的對象上存在的因法與所立法的不相離性,來類比宗有法上也應有因法與所立法的不相離性。 (二)、第二章:漢傳對陳那因明的繼承和發(fā)展——從義理對勘的視角看 一方面以義理對勘的方法,將《入正理論》的梵本及耆那教徒師子賢的《入正理論釋》,與本論的奘譯及奘門弟子的注釋相比較,來說明漢傳因明對陳那因明的繼承。另一方面對玄奘的“唯識比量”作一個簡要、準確的分析。以說明漢傳對陳那因明的發(fā)展,主要在于完善了印度本土有關(guān)三種比量的理論。 (三)、第三章:法稱因明的推理論——從文本譯研的視角看 運用文本譯研的方法,在《正理滴論》梵本前二品校訂和語譯的基礎上,指出:法稱從知識與實在的“相同表征”,保證了推理前提的真實性,從而保證了比量推理的可靠性,這一思路在三類因中被高度概括。法稱又從三類因,進一步得出新的因三相規(guī)則,變陳那的類比推理為演繹推理,從而發(fā)展了陳那因明。就其繼承陳那的方面來說,則是深化了陳那因明中的知識論傾向,使比量推理更符合思想活動在把握實在世界的過程中的真實情形。 (四)、第四章:佛教邏輯的特質(zhì)——從比較邏輯的視角看 將陳那、法稱因明與西方傳統(tǒng)的三段論相比較,指出佛教邏輯從推論前提是否為真的角度來建立推論的基本規(guī)則即因三相;西方傳統(tǒng)的三段論從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來建立推論的一般規(guī)則,這反映了佛教邏輯與西方邏輯的根本差異。實際上,佛教邏輯關(guān)注前提的真,這已經(jīng)預示了它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向佛教知識論(量論)的必然轉(zhuǎn)化。 (五)、第五章:佛教如何安立言說?——從哲學詮釋的視角看 佛教哲學對于言說的態(tài)度,決定了她對于推理的態(tài)度。推理的問題又與語言的問題密切相關(guān)。本章運用哲學詮釋的方法,以天臺、三論、慈恩三宗的二諦論為依據(jù),建立一個佛教二諦論的宏觀的框架,從中考察言說在佛教哲學中如何被賦予相對的實在性,從而為追溯因明與佛教哲學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提供一個探討的起點。
【關(guān)鍵詞】:因明 推理 陳那 法稱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948
【目錄】:
  • 目錄3-7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引言11-31
  • 一、學術(shù)史的回顧12-19
  • (一) 陳那因明研究13-15
  • (二) 法稱因明研究15-17
  • (三) 漢傳因明研究17-19
  • 二、本文的緣起:若干方法論的思考19-24
  • (一) 將邏輯研究落實為文獻研究19-21
  • (二) 將文獻研究提升為邏輯研究21-22
  • (三) 因明研究的哲學向度22-24
  • 三、本文的結(jié)構(gòu)和研究方法24-31
  • (一) 第一章:陳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質(zhì)—從邏輯刻畫的視角看24-26
  • (二) 第二章:漢傳對陳那因明的繼承和發(fā)展—從義理對勘的視角看26-28
  • (三) 第三章:法稱因明的推理論—從文本譯研的視角看28-29
  • (四) 第四章:佛教邏輯的特質(zhì)—從比較邏輯的視角看29-30
  • (五) 第五章:佛教如何安立言說?—從哲學詮釋的視角看30-31
  • 第一章 陳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質(zhì)—從邏輯刻畫的視角看31-60
  • 第一節(jié) 陳那因明的若干基本概念32-39
  • 一、益八門的總綱33
  • 二、三支作法的構(gòu)成33-35
  • 三、宗的形式和內(nèi)容35
  • 四、理由的三個方面35-37
  • 五、同法喻和異法喻37-38
  • 六、因三相與因、喻38-39
  • 第二節(jié) 歸納、演繹還是類比?39-49
  • 一、三支作法不是完全歸納40-41
  • 二、共許極成與除宗有法41-45
  • 三、三支作法不是演繹推理45-49
  • 四、三支作法仍是類比推理49
  • 第三節(jié) 陳那類比推理的邏輯刻畫49-60
  • 一、推理、論證及其分類50-51
  • 二、陳那三支作法的邏輯形式51-54
  • 三、類比的依據(jù)54-57
  • 四、"不相離性"的必然性與普遍性57-60
  • 第二章 漢傳對陳那因明的繼承和發(fā)展—從義理對勘的視角看60-97
  • 第一節(jié) 《因明入正理論》的理論貢獻和歷史影響60-63
  • 第二節(jié) 《因明入正理論》梵漢對勘和研究63-85
  • 一、宗的構(gòu)成63-67
  • (一) "互相差別"還是"單向差別"64-66
  • (二) 不譯"不違現(xiàn)量等"的用意66-67
  • 二、法自相、相違義與似宗67-78
  • (一) 唐疏對"遣諸法自相門故"的解釋67-69
  • (二) "法自相"的含義和所指69-73
  • (三)《正理門論》相關(guān)文句的疏通73-78
  • 三、推理標記、比量與能立78-80
  • 四、因三相的語言表述與邏輯形式80-85
  • (一) 第一相"遍是宗法性"的涵義81
  • (二) "同品定有"還是"唯同品有"81-84
  • (三) "同品定有"與同喻體84-85
  • 第三節(jié) 忠實原意有所強調(diào):《因明入正理論》漢譯本的特色85-93
  • 一、奠定漢傳因明以立破為中心的特色85-86
  • 二、保留原文的同義詞和多義詞86-87
  • 三、重要術(shù)語字字對譯87-88
  • 四、強調(diào)因三相規(guī)則88-90
  • 五、本節(jié)所作統(tǒng)計結(jié)果一覽90-93
  • 第四節(jié) 玄奘的三種比量和"唯識比量"93-97
  • 第三章 法稱因明的推理論—從文本譯研的視角看97-122
  • 第一節(jié) 法稱因明的若干基本概念98-104
  • 一、自義比量與他義比量99
  • 二、法稱的因三相99-101
  • 三、三類因的定義和實例101-103
  • 四、三類因的根據(jù)和適用范圍103-104
  • 第二節(jié) 法稱《正理滴論》梵漢對照和新譯104-112
  • 一、"現(xiàn)量品"梵漢對照105-107
  • 二、"自義比量品"梵漢對照107-112
  • 第三節(jié) 法稱《正理滴論》中的推理論112-122
  • 一、比量推理的可靠性與"相同表征"112-114
  • 二、自性因、生果因與不可得因114-118
  • 三、三類因與因三相118-120
  • 四、法稱對陳那九句因的詮釋120-122
  • 第四章 佛教邏輯的特質(zhì)—從比較邏輯的視角看122-136
  •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123-124
  • 第二節(jié) 三段論規(guī)則對詞項具體含義的抽象124-125
  • 第三節(jié) 形式的有效性與實質(zhì)的有效性125-128
  • 第四節(jié) 佛教邏輯的比量是一種論證128-129
  • 第五節(jié) 因三相與喻體的真實性129-131
  • 第六節(jié) 陳那、法稱因后二相的區(qū)別131-136
  • 第五章 佛教如何安立言說?—從哲學詮釋的視角看136-158
  • 第一節(jié)、二諦論框架中的認識與言說137-139
  • 第二節(jié)、對真如的認識:天臺宗的二諦論139-144
  • 一、四重二諦139-140
  • 二、三諦圓融140-144
  • 第三節(jié) 對真如的言說:三論宗的二諦論144-149
  • 一、二于諦144-145
  • 二、諦以不諦為義145-146
  • 三、作為教法的四重二諦146-149
  • 第四節(jié) 認識與言說的統(tǒng)一:慈恩宗的二諦論149-156
  • 一、通達真理的四重二諦150-154
  • (一) 名事二諦:世間世俗諦與世間勝義諦151-152
  • (二) 事理二諦:道理世俗諦與道理勝義諦152-153
  • (三) 淺深二諦:證得世俗諦與證得勝義諦153
  • (四) 詮旨二諦:勝義世俗諦與勝義勝義諦153-154
  • 二、反觀之下的言說之路154-155
  • 三、超越的認識與低回的言說155-156
  • 第五節(jié) 以世間化佛法、以佛法化世間156-158
  • 參考文獻158-167
  • 后記167-16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偉宏;;論印度佛教邏輯的兩個高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徐東來;論因明的為他、為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3 姚南強;再論“因三相”——對鄭偉宏《“因三相”正本清源》的幾點質(zhì)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鄭偉宏;再論“因三相”正本清源——兼答姚南強先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郭良捚;《因明入正理論》梵漢對照(上)[J];南亞研究;1999年02期

6 ;《因明入正理論》梵漢對照(下)[J];南亞研究;2000年01期

7 鄭偉宏;;論法稱因明的邏輯體系[J];邏輯學研究;2008年02期

8 湯銘鈞;;論佛教邏輯中推論前提的真實性問題[J];邏輯學研究;2009年01期

9 黃志強;因三相管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06期

10 黃志強;三支論式規(guī)則探析[J];廣西師院學報;2000年01期


  本文關(guān)鍵詞:陳那、法稱因明的推理理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229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9229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9bf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