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慧遠教團研究
本文關鍵詞:廬山慧遠教團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廬山慧遠教團是指東晉時期,以慧遠為中心而在廬山形成的一個佛教修行團體;圻h教團研究既是對已有的教團研究進行加強,也是對慧遠研究的深化和進一步拓展。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憑籍有關該教團多方的文獻資料,以整體的視角,盡量將慧遠及其背后的教團整體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在慧遠教團中,以義解深明、戒行清高、禪思深入的僧人群體為核心,以好尚風流的居士群體為外圍。其僧人群體則以東林寺僧團為核心,以本山僧人為主,并包括東林寺之外的其他廬山僧團及游方僧人。其居士群體則既有希圖與慧遠“共契嘉遁”的隱士,如劉遺民、周續(xù)之等人,亦有前來“考尋文義”的學士,如宗炳、雷次宗等人,還有善談玄理的名士,如王凝之、殷仲堪等人;圻h以其嚴謹自律的大德風范統(tǒng)帥僧團,而以經(jīng)典學術征服“學士”,以隱逸理想招徠“隱士”,以儒雅風度吸引“名士”,并注意加強與長江流域蜀郡教團、荊襄教團、東南教團和北方長安教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集合成一個強大的教團,一個以僧人為主的廣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 慧遠教團時期,是中國佛教由都市佛教開始向山林佛教轉(zhuǎn)型的時期。廬山清靜的自然環(huán)境、濃厚的宗教氛圍、特殊的政治宗教位置以及中國隱逸文化、印度佛教禪修方式的影響是促使慧遠教團選擇廬山發(fā)展的因素。廬山慧遠教團在中國佛教山林化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慧遠教團之選擇山林,并不代表其脫離城市,亦不說明都市佛教的沒落,但它的確表明了中國佛教對僧俗關系的一種態(tài)度。從道安的“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到慧遠“愿檀越安穩(wěn),使彼亦無他”的中立政策,反映了中國佛教企圖脫離政治,追求獨立的努力;圻h雖取得沙門不敬王者之爭的勝利,劃定了方內(nèi)、方外界限,但世俗王權的強大和中國文化中王權的至高無上地位,仍使得慧遠將沙汰沙門之權(即監(jiān)察僧人權)放棄,從而使得方內(nèi)凌駕于方外之上,后世僧官制度之納入世俗體系即源于此。 由于戒律在佛經(jīng)傳譯中的落后狀況,促使中國僧人很早就開始根據(jù)佛法大義,結(jié)合中土實際創(chuàng)立僧制?疾旖虉F中的有關戒律實踐,應從中國化的僧制中得到說明,而非戒律;圻h教團所創(chuàng)立之僧制、“遠規(guī)”已不可知,但從其所制“七日展哀”之制,以及對待曇邕、僧徹二僧之事例來看,廬山教團雖對佛教戒律汲汲以求,并在佛教戒律傳譯中作出巨大貢獻,但在具體實踐中仍以富有中國特色的僧制為教團規(guī)則。 教育最能反映一個群體的宗旨、大義,亦最能代表此一群體的理想。廬山慧遠教團之教育以義解、匡拯、戒行、禪思為四科,往來廬山者,“各隨所習,日游其新”。他們以唱導和自學為教育主要方式,并形成了七年為期的學習年限約定。尤為重要的是,慧遠僧團中公開允許僧人學習外典俗書和詩賦篇章。這說明,慧遠教團在發(fā)展過程中一方面堅持僧人本位,另一方面卻并未脫離本土文化土壤,并有意吸收本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這一點與長安鳩摩羅什教團頗有異趣,兩者恰代表了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兩個方向。 廬山慧遠教團積極參與當時的佛經(jīng)傳譯活動,從廬山走出了法凈、法領、寶云等西域求法僧,尤其法領之行,請來西域高僧四人及方等新經(jīng)二百余部,被僧肇贊為千載之津梁,寶云亦在此過程中成長為譯經(jīng)高僧;圻h教團在廬山修建般若精舍,延請高僧,翻譯經(jīng)典,先后有僧伽提婆、佛馱跋陀羅等高僧在廬山譯出多部經(jīng)典,促進了佛教義學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道流、道祖等人編輯了《魏世錄目》、《吳世錄目》、《晉世雜錄》、《河西錄目》等經(jīng)錄!拔紴I務逍遙之集,廬岳結(jié)般若之臺”,廬山般若臺因此與長安逍遙園并譽。 廬山慧遠教團積極興建福業(yè),慧遠曾云:“經(jīng)教所開,凡有三科:一者禪思入微,二者諷味遺典,三者興建福業(yè)!倍U思入微是一種具體修行活動,諷味遺典則與上云佛經(jīng)傳譯相關,至于廬山之興建福業(yè)則學界少有關注,而以李幸玲之《廬山慧遠研究》成果最著。本文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整梳理了廬山各種佛像事實,并利用李氏所不具備的實地考察和口述史料對慧遠荔枝塔的現(xiàn)狀進行了補充。
【關鍵詞】:廬山教團 慧遠教團 東晉 居士 僧團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48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導言13-28
- 一、研究選題之緣起13-14
- 二、研究前史之回顧14-23
- (一) 教團領袖——慧遠的研究狀況15-21
- (二) 教團中其他僧人的研究狀況21
- (三) 教團中居士群體的研究狀況21-22
- (四) 直接以教團為主題的研究22-23
- 三、研究概念之界定23-25
- 四、研究問題之提出25-28
- 第一章 廬山慧遠教團的結(jié)構28-61
- 第一節(jié) 慧遠教團的形成28-31
- 第二節(jié) 慧遠教團中的僧眾31-38
- 一、本山僧人32-35
- 二、游方僧人35-38
- 第三節(jié) 慧遠教團中的居士38-48
- 一、居士緣起39-40
- 二、山中諸賢40-44
- 三、其他居士44-48
- 第四節(jié) 東林寺之外的廬山其他僧團48-53
- 一、慧永西林寺僧團48-52
- 二、曇邕僧團52-53
- 三、廬山寺僧團53
- 四、凌云精舍僧團53
- 第五節(jié) 廬山寺僧的數(shù)量53-61
- 一、寺廟數(shù)量的統(tǒng)計54-56
- 二、僧人數(shù)量的估量56-58
- 三、廬山寺院經(jīng)濟58-61
- 第二章 廬山慧遠教團與各地教團的聯(lián)系61-71
- 第一節(jié) 與荊襄教團的聯(lián)系61-64
- 第二節(jié) 與蜀郡教團的聯(lián)系64
- 第三節(jié) 與東南教團的聯(lián)系64-66
- 第四節(jié) 與長安教團的聯(lián)系66-71
- 一、人員交流67-68
- 二、經(jīng)像交流68
- 三、佛理探討68-71
- 第三章 從城市到山林:慧遠教團選擇廬山71-92
- 第一節(jié) "廬峰清凈,足以息心":廬山的自然地理72-74
- 第二節(jié) "神仙之廬":宗教地理角度的考察74-80
- 一、江南巫術流行之地74-75
- 二、豐富的原始道教元素75-77
- 三、佛教對廬山的開拓77-79
- 四、在荊州和揚州之間79-80
- 第三節(jié) 廬山的文化地理:慧遠政治和文化的選擇傾向80-82
- 第四節(jié) 中國隱逸文化的影響82-86
- 第五節(jié) 印度禪修方式的影響86-92
- 第四章 慧遠教團與世俗王權92-116
- 第一節(jié) 慧遠對待王者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92-101
- 一、政治勢力對待僧人的態(tài)度92-94
- 二、"不依國主,法事難立":佛圖澄、道安的弘教政策94-96
- 三、"愿檀越安穩(wěn),使彼亦無他":慧遠教團政策的轉(zhuǎn)變96-100
- 四、國主與士大夫:東晉時期中國政治社會的發(fā)展100-101
- 第二節(jié) 慧遠教團與王朝政權的博弈101-112
- 一、佛教陵遲102-104
- 二、沙門敬王者之議104-108
- 三、沙汰沙門之議108-112
- 第三節(jié) 慧遠"影不出山,跡不入俗"的形象112-116
- 一、"三十余載"之典113-114
- 二、出俗與濟俗114-116
- 第五章 慧遠教團中的僧制與戒律116-130
- 第一節(jié) 寺僧節(jié)度116-119
- 一、道安創(chuàng)立僧制116-117
- 二、廬山遠規(guī)117-118
- 三、曇邕和僧徹的例子118-119
- 第二節(jié) 廬山戒律119-123
- 一、竺曇無蘭119-120
- 二、律典傳譯120-122
- 三、居士之戒122-123
- 第三節(jié) 由慧遠之死觀廬山僧制戒律實行之特點123-130
- 一、露骸松林124-127
- 二、持律戒苦127-130
- 第六章 慧遠僧團之教育130-144
- 第一節(jié) 慧遠僧團四科130-135
- 一、慧遠僧團四科之名130-131
- 二、四科修習之概況131-135
- 第二節(jié) 慧遠僧團之世典教育135-138
- 第三節(jié) 慧遠僧團之教育方式138-144
- 一、教育方法:唱導與自學相結(jié)合138-140
- 二、教育原則:各隨所習140-141
- 三、學習年限:七年之期141-144
- 第七章 慧遠教團之佛經(jīng)傳譯144-158
- 第一節(jié) 廬山僧人之西行求法144-148
- 一、西行求法運動144-145
- 二、法凈法領之行145-147
- 三、關于法凈147-148
- 第二節(jié) 般若臺與翻經(jīng)148-156
- 一、般若臺之建148-150
- 二、"一章三復":廬山教團的翻經(jīng)活動150-152
- 三、"以裁厥中":廬山教團的翻經(jīng)理論152-154
- 四、"蔥外妙典":廬山教團的翻經(jīng)成果154-156
- 第三節(jié) 廬山經(jīng)錄156-158
- 第八章 慧遠教團之福業(yè)興建158-169
- 第一節(jié) 廬山形象158-163
- 一、佛像起源158-160
- 二、道安一系形象事實160-161
- 三、廬山佛像161-163
- 第二節(jié) 造寺修塔163-169
- 一、造寺163-164
- 二、修塔164-169
- 余論169-174
- 一、本論文的主要收獲169-171
- 二、未盡之研究設想171-174
- 主要參考文獻174-178
- 附錄178-200
- 廬山慧遠教團編年178-185
- 白蓮之社:廬山教團的歷史投射185-195
- 謝靈運《廬山法師碑》獻疑195-200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200-201
- 后記20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小榮;釋家變文原初意義之推考[J];敦煌研究;2003年03期
2 曹虹;釋慧遠遺命“露骸松下”的意蘊[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02期
3 楊曾文;為協(xié)調(diào)佛法與王法立論——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析[J];佛學研究;2004年00期
4 王雷泉;走出中國佛教教育困境芻議[J];法音;2001年10期
5 章滄授;;佛家筆下看廬山——讀支曇諦《廬山賦》[J];古典文學知識;1999年06期
6 李小榮;從《弘明集·正誣論》看變文生成的年代[J];固原師專學報;1997年02期
7 江林;關于釋慧遠“露骸松下”的一點意見——兼與曹虹先生商榷[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04期
8 蘇淵雷;中國禪學史·早期禪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9 武正強;神圣與世俗之間:“沙門不敬王者”的再考察[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S1期
10 李小榮;變文生成年代新論[J];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夏曉楠;慧遠人生哲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2 李智敏;慧遠與東晉末期廬山地域的詩文創(chuàng)作[D];浙江大學;2007年
3 陳建華;廬山慧遠“實有”思想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年
4 張增勇;慧遠業(yè)報輪回說淺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廬山慧遠教團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58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15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