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舊藏清代雕漆剔彩竹林七賢筆筒
發(fā)布時間:2021-11-07 01:05
<正>雕漆是中國傳統(tǒng)漆工藝的一種,以髹漆多層在胎體上形成一定厚度并進行浮雕,按漆色細分常見有剔紅、剔黑、剔黃、剔彩。其中有包含一種或兩種漆色,以朱漆為主的稱剔紅,以黑漆為主的稱為剔黑,出現(xiàn)三種以上漆色的被稱為剔彩。雕漆相傳始于唐代,從宋到元代現(xiàn)有實物證明,知其工藝已然成熟,并以明朗大氣的藝術(shù)風格為世人稱頌。明代帝王對剔紅的喜愛,并且在風格上接續(xù)元朝,成為宮廷漆器的重要品種,然而明初制度中對朱紅色使用的限制(1),使得民間更是少有。明中期以后,
【文章來源】:收藏家. 2020,(10)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清嘉慶款剔紅山水人物筆筒
清代雍正時期,據(jù)《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記載,雍正四年:“十三日員外郎海望持出雕漆荔枝盒一件,奉旨,此盒做法甚好,著問家內(nèi)匠役若做得來照此樣做幾件,將原樣擦磨收拾仍交進,欽此。(于本月二十七日收拾得雕漆荔枝盒一件員外郎海望呈進訖)”(2)。已知目前還沒有明確記載雍正時造辦處可以做雕漆。乾隆二年,乾隆帝傳旨多寶格內(nèi)的一件紅雕漆圓盒讓油漆作照做,而后“雕漆盒若漆得時,交牙匠雕刻”,“于乾隆三年一月十五日……旨著將未做完雕漆坯子持進呈覽,欽此……(于本年十一月十五日將做得紅雕漆盒二件交圖拉持去訖)”。(3)由此可得知清乾隆時期,才明確出現(xiàn)了當朝的宮廷雕漆。其實宮廷以外在江南民間,雕漆工藝并沒有消失,到乾隆時期就開始逐年增加對江南雕漆匠制作雕漆的要求,宮廷中出現(xiàn)了大量雕漆精品,至此掀起宮廷雕漆在清中期的興盛。清中期宮廷雕漆多見于剔紅、剔彩,少量剔黑,偶見剔黃。器型多種多樣,有盒、碗、瓶、爐、文具等,包括家具涉及生活用具方方面面,紋飾題材豐富,龍鳳祥瑞、花鳥魚蟲、人物風景、御制詩文。雕漆風格追求細致精巧,技藝精湛到令后世人驚嘆,然而雕琢過剩,缺失了大方清雅的氣質(zhì)。清朝滿族人入關(guān),皇家倡導吸收中原漢族文化,乾隆皇帝自幼受中原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宮廷器物的審美是以皇帝的喜好為中心。在宮廷器物中文具是重要的門類之一,運用各類材質(zhì)精工細作,漆工藝中雕漆又以剔紅為主的雍容以及剔黑為主的肅穆而特色鮮明。在雕漆文具類中造型有文具箱盒、提匣、硯匣、筆、筆架、筆筒等。其中筆筒外形簡潔,適于雕漆,裝飾題材亦可豐富多彩,在常見題材中的文人故事或者御制詩顯然更貼切筆筒的實際功能。圓形筆筒的外壁呈一周環(huán)繞,裝飾表現(xiàn)類似繪畫的手卷,通過轉(zhuǎn)動器物,內(nèi)容如慢慢卷開的手卷依次展開。在清宮舊藏中有一件清中期剔彩竹林七賢筆筒(圖1),高17.8、口徑20厘米,制作精良,裝飾內(nèi)容構(gòu)圖豐富且巧妙。以廣為流傳的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為題材。依次以黃、綠、朱三種漆色層層髹涂,剔刻并保留了大面積的朱漆。筆筒中段剔刻朱漆露出綠漆雕以水錦紋,水紋上留朱并雕荷葉與湖石點綴,以水為界劃分出遠景、中景、近景,遠岸隱約見到連綿起伏的山林,中景竹林郁郁,并有兩只悠閑的仙鶴呈琢食狀,近景以人物為主。人物是整個裝飾中的重要看點,在近景構(gòu)圖中被分為四組人物。從右往左轉(zhuǎn)動看,第一組有一捻須老者立于岸邊,旁側(cè)伴有一攜琴小童(圖2)。不遠處,另有兩人坐在亭外石上獨立成一組,外貌似長者的手展長卷回首與稍年少的那一位交談品鑒(圖3),他們背后一座被樹木半遮掩的亭子,成為這件筆筒“畫”面的顯耀地標,亭子一般是園林的中心位置,亭子也是行走園林中歇腳停留的地方,往往讓游人駐足,是“畫”中視覺的凝聚點,此處主要人物卻坐于亭外,亭內(nèi)只留有一侍童掃弄香爐,生動有趣。遮蔽亭子的樹木成為分隔屏障,越過此樹,是第三組人物,有三人分坐石桌兩側(cè)正在聚精會神的對弈,采用左右二對一而不是一對一的構(gòu)圖關(guān)系,不僅使“畫”面細節(jié)飽滿,還提升了這一處情節(jié)的情趣。除了下棋的三人外這一組還有一題壁老人。除了有一小童捧硯外,還另有一小童蹲在角落烹茶并回頭觀望。以上三組已經(jīng)把“七賢”湊齊,第四組的“畫”面已沒有了路面,而是小橋連接兩岸,兩個小童行走在上面(圖4),是出現(xiàn)的人物里最輕松活潑的,前面的背著書匣回著頭與后面提著茶壺的小童有說有笑,走到橋的那一頭就回到老者和攜琴小童的那一處了。到此清代剔彩筆筒的裝飾已環(huán)繞一周,整個裝飾“畫”面起伏錯落,有高潮,有舒緩,出現(xiàn)的人物在同一時間與空間中,用景物劃分,既有連接又有分隔,出現(xiàn)攜琴、品鑒、對弈、題壁這些古代文人常見的活動內(nèi)容,這些也是自宋元以來雕漆人物的常見題材,在這件筆筒中把這些題材匯集到同一個時空“畫”面中,而每一處的構(gòu)圖又可以獨立成“畫”!捌哔t”一般為魏晉之際的名士:阮籍、嵇康、山濤、阮咸、劉伶、向秀、王戎。他們之間的友誼和高風的節(jié)操被后世人稱頌,成為魏晉之風的代表人物,他們中有思想家、作家、音樂家、政治家。相傳他們曾匯集于竹林風雅聚會,并被后世文人效仿,就如北宋名人蘇軾等組成的“西園雅集”,并用相同或類似的題材出現(xiàn)在繪畫以及器物的裝飾上。既然七賢在歷史中實際存在,那么這件筆筒中所刻人物可以認得嗎?一般人物故事作為裝飾題材在表現(xiàn)中多是意象,不一定準確對應,如果非要與人物相對,在這件器物上,從專長上分辨,阮籍和嵇康都擅長音律,伴有攜琴的那一老者有可能在他倆之中二選一,然而阮籍和阮咸是叔侄,關(guān)系最親密,兩人坐在一起品鑒書畫也極有可能,但從年齡上看王戎最小,沒有胡須的人物中可能有一個是他,總之器物裝飾不是故事插圖,不一定非要較真,在這里的人物伴隨的各種活動也就是文人風雅志趣的標簽,裝飾使器物從實用提升到審美寓意才是重要的。
本文編號:3480864
【文章來源】:收藏家. 2020,(10)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清嘉慶款剔紅山水人物筆筒
清代雍正時期,據(jù)《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記載,雍正四年:“十三日員外郎海望持出雕漆荔枝盒一件,奉旨,此盒做法甚好,著問家內(nèi)匠役若做得來照此樣做幾件,將原樣擦磨收拾仍交進,欽此。(于本月二十七日收拾得雕漆荔枝盒一件員外郎海望呈進訖)”(2)。已知目前還沒有明確記載雍正時造辦處可以做雕漆。乾隆二年,乾隆帝傳旨多寶格內(nèi)的一件紅雕漆圓盒讓油漆作照做,而后“雕漆盒若漆得時,交牙匠雕刻”,“于乾隆三年一月十五日……旨著將未做完雕漆坯子持進呈覽,欽此……(于本年十一月十五日將做得紅雕漆盒二件交圖拉持去訖)”。(3)由此可得知清乾隆時期,才明確出現(xiàn)了當朝的宮廷雕漆。其實宮廷以外在江南民間,雕漆工藝并沒有消失,到乾隆時期就開始逐年增加對江南雕漆匠制作雕漆的要求,宮廷中出現(xiàn)了大量雕漆精品,至此掀起宮廷雕漆在清中期的興盛。清中期宮廷雕漆多見于剔紅、剔彩,少量剔黑,偶見剔黃。器型多種多樣,有盒、碗、瓶、爐、文具等,包括家具涉及生活用具方方面面,紋飾題材豐富,龍鳳祥瑞、花鳥魚蟲、人物風景、御制詩文。雕漆風格追求細致精巧,技藝精湛到令后世人驚嘆,然而雕琢過剩,缺失了大方清雅的氣質(zhì)。清朝滿族人入關(guān),皇家倡導吸收中原漢族文化,乾隆皇帝自幼受中原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宮廷器物的審美是以皇帝的喜好為中心。在宮廷器物中文具是重要的門類之一,運用各類材質(zhì)精工細作,漆工藝中雕漆又以剔紅為主的雍容以及剔黑為主的肅穆而特色鮮明。在雕漆文具類中造型有文具箱盒、提匣、硯匣、筆、筆架、筆筒等。其中筆筒外形簡潔,適于雕漆,裝飾題材亦可豐富多彩,在常見題材中的文人故事或者御制詩顯然更貼切筆筒的實際功能。圓形筆筒的外壁呈一周環(huán)繞,裝飾表現(xiàn)類似繪畫的手卷,通過轉(zhuǎn)動器物,內(nèi)容如慢慢卷開的手卷依次展開。在清宮舊藏中有一件清中期剔彩竹林七賢筆筒(圖1),高17.8、口徑20厘米,制作精良,裝飾內(nèi)容構(gòu)圖豐富且巧妙。以廣為流傳的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為題材。依次以黃、綠、朱三種漆色層層髹涂,剔刻并保留了大面積的朱漆。筆筒中段剔刻朱漆露出綠漆雕以水錦紋,水紋上留朱并雕荷葉與湖石點綴,以水為界劃分出遠景、中景、近景,遠岸隱約見到連綿起伏的山林,中景竹林郁郁,并有兩只悠閑的仙鶴呈琢食狀,近景以人物為主。人物是整個裝飾中的重要看點,在近景構(gòu)圖中被分為四組人物。從右往左轉(zhuǎn)動看,第一組有一捻須老者立于岸邊,旁側(cè)伴有一攜琴小童(圖2)。不遠處,另有兩人坐在亭外石上獨立成一組,外貌似長者的手展長卷回首與稍年少的那一位交談品鑒(圖3),他們背后一座被樹木半遮掩的亭子,成為這件筆筒“畫”面的顯耀地標,亭子一般是園林的中心位置,亭子也是行走園林中歇腳停留的地方,往往讓游人駐足,是“畫”中視覺的凝聚點,此處主要人物卻坐于亭外,亭內(nèi)只留有一侍童掃弄香爐,生動有趣。遮蔽亭子的樹木成為分隔屏障,越過此樹,是第三組人物,有三人分坐石桌兩側(cè)正在聚精會神的對弈,采用左右二對一而不是一對一的構(gòu)圖關(guān)系,不僅使“畫”面細節(jié)飽滿,還提升了這一處情節(jié)的情趣。除了下棋的三人外這一組還有一題壁老人。除了有一小童捧硯外,還另有一小童蹲在角落烹茶并回頭觀望。以上三組已經(jīng)把“七賢”湊齊,第四組的“畫”面已沒有了路面,而是小橋連接兩岸,兩個小童行走在上面(圖4),是出現(xiàn)的人物里最輕松活潑的,前面的背著書匣回著頭與后面提著茶壺的小童有說有笑,走到橋的那一頭就回到老者和攜琴小童的那一處了。到此清代剔彩筆筒的裝飾已環(huán)繞一周,整個裝飾“畫”面起伏錯落,有高潮,有舒緩,出現(xiàn)的人物在同一時間與空間中,用景物劃分,既有連接又有分隔,出現(xiàn)攜琴、品鑒、對弈、題壁這些古代文人常見的活動內(nèi)容,這些也是自宋元以來雕漆人物的常見題材,在這件筆筒中把這些題材匯集到同一個時空“畫”面中,而每一處的構(gòu)圖又可以獨立成“畫”!捌哔t”一般為魏晉之際的名士:阮籍、嵇康、山濤、阮咸、劉伶、向秀、王戎。他們之間的友誼和高風的節(jié)操被后世人稱頌,成為魏晉之風的代表人物,他們中有思想家、作家、音樂家、政治家。相傳他們曾匯集于竹林風雅聚會,并被后世文人效仿,就如北宋名人蘇軾等組成的“西園雅集”,并用相同或類似的題材出現(xiàn)在繪畫以及器物的裝飾上。既然七賢在歷史中實際存在,那么這件筆筒中所刻人物可以認得嗎?一般人物故事作為裝飾題材在表現(xiàn)中多是意象,不一定準確對應,如果非要與人物相對,在這件器物上,從專長上分辨,阮籍和嵇康都擅長音律,伴有攜琴的那一老者有可能在他倆之中二選一,然而阮籍和阮咸是叔侄,關(guān)系最親密,兩人坐在一起品鑒書畫也極有可能,但從年齡上看王戎最小,沒有胡須的人物中可能有一個是他,總之器物裝飾不是故事插圖,不一定非要較真,在這里的人物伴隨的各種活動也就是文人風雅志趣的標簽,裝飾使器物從實用提升到審美寓意才是重要的。
本文編號:34808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48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