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文歷史紀錄片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隱性表達
本文關鍵詞:論人文歷史紀錄片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隱性表達,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東北師范大學》 2014年
論人文歷史紀錄片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隱性表達
黃丹
【摘要】:目前,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中國正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zhàn)。其中,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一些外來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在不斷影響著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在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博弈中,中國的主流文化自身在不斷地變化與發(fā)展,去除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陳舊思想,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成為中國國家實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然而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中國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在發(fā)展中面臨著被邊緣化、被淡化弱化、被誤讀化、被教條化等嚴峻挑戰(zhàn)。因此,推進主流文化宣傳方式的創(chuàng)新、強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成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手段。 紀錄片自誕生以來就肩負著傳播文化思想的使命。中國紀錄片最初的形態(tài)是說教性極強的專題片、科教片。然而自2005年以來,電視紀錄片開始有了新的發(fā)展,它以更加新穎的敘事方式、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親民的人文視角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具有代表性的有《故宮》《鄭和下西洋》《去大后方》等。自此,中國的紀錄片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加深了世界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推動了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傳播,,增強了中國文化軟實力。 近年來,人文歷史紀錄片以《故宮》《敦煌》《大國崛起》等精品紀錄片的熱播,成為了人們最受歡迎的一類紀錄片。它的制作、傳播、營銷等方面都日漸成熟。因此,作者選擇此類紀錄片作為研究的對象,并分析其社會影響力與傳播效力,進一步論證了人文歷史紀錄片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隱性表達方式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紀錄片與電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電影的敘事學和符號學也可用于研究紀錄片本體。而對紀錄片主流文化的研究,還需借助意識形態(tài)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偠灾疚臅ㄟ^以上電影符號學、意識形態(tài)理論和敘事學這三個理論維度,最終完成出人文歷史紀錄片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架構。這在之前的理論文獻中是不曾有過的,然而對現(xiàn)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是有重要意義的。同時這對從業(yè)人員之后的實踐也具有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95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娜;;視覺傳播中的“情景再現(xiàn)”模式[J];當代電視;2007年08期
2 畢秋晨;趙冠杰;;解構口述歷史紀錄片的發(fā)展歷程[J];電影評介;2013年07期
3 陸莉莉;;從弗洛伊德到拉康——略論西方精神電影分析學的理論來源[J];美與時代(下);2010年09期
4 王淑芳;;國家軟實力競爭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02期
5 閭建森;;紀錄片的故事化敘事[J];視聽縱橫;2008年03期
6 《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課題組;張同道;胡智鋒;;2010年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忠學;;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新階段對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引領[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11期
2 王文兵;;理解之花常開:走進詮釋學世界——《理解之思———詮釋學初論》讀后[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鮑可欣;;韓劇的心理宣泄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4 喬芳芳;;“情景再現(xiàn)”在播音主持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5 鄭曉紅;;消費文化意識形態(tài)批判及其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茅根紅;陳志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金鑫;文學中不能承受之輕——析當下小說的浮躁與媚俗傳播現(xiàn)象[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楊俊蕾;“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9 李群英;奏中雖有前朝曲,卻是新翻楊柳枝——試談現(xiàn)代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10 徐曉風;劉愛軍;;論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功能——兼談盧卡奇《社會存在本體論》中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J];北方論叢;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建鳴;;意識形態(tài)與美國革命的歷史敘事[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變與常:關于社會轉(zhuǎn)型方式的歷史思考”歷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師曾志;;近年來我國網(wǎng)絡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體現(xiàn)與意義[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xiàn)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fā)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黃典林;;媒體主流敘事的邊緣解讀及其社會邏輯——以北京大柵欄地區(qū)為例[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周凡;;葛蘭西與“后馬克思主義”的生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陳堂發(fā);;新聞傳媒與公共政策論辯[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6 史志高;;私密空間生產(chǎn):手機短信社會影響研究的新路徑[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7 周立;;大眾傳媒熱“秀”與媒介意識形態(tài)安全[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8 王永貴;邱斌;;構建和諧社會與推進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若干思考[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9 凌玉建;;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種價值性功能性的命名——兼談社會意識形式的實踐向度[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10 戶曉坤;;對當代消費文化的批判性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均;當代中國轉(zhuǎn)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4 侯東陽;中國輿情調(diào)控機制的漸進與優(yōu)化[D];暨南大學;2010年
5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6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曹和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玲;文化全球化影響與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之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楊程;文化視域下的我國網(wǎng)絡閱讀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沈玨;中職校語文拓展課程影視教育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當代大學生吸引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6 魯東海;電視新聞倫理的道德沖突與救治[D];南昌大學;2010年
7 李寶秀;中國大陸流行音樂市場與產(chǎn)業(yè)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楊艾茜;大眾的神化與神話[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余嬌;霓裳清影千秋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燕敏;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建構與嬗變[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道國,馮際慶;紀錄片三忌[J];電視研究;1999年08期
2 彭兆榮;口述/書寫:歷史的敘述與敘述的歷史[J];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3 崔露什;;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鏡子功能[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02期
4 侯惠勤;;中國共產(chǎn)黨在意識形態(tài)建設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J];新視野;2010年02期
5 孫亮;;破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中的“五個偽命題”[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冷冶夫;紀錄片是什么????[J];中國電視;2003年04期
2 倪祥保;論紀錄片真實及其象限閾[J];中國電視;2003年04期
3 郭藝芳;紀錄片的多種“解說”形式[J];中國電視;2003年05期
4 肖平;紀錄片知覺形式及類型研究論綱[J];中國電視;2003年06期
5 曹遲;紀錄片的故事性淺談[J];當代電視;2003年08期
6 冷冶夫;紀錄片商業(yè)化的理性思考[J];當代電視;2003年12期
7 高建國;紀錄片形態(tài)選擇的制約因素[J];聲屏世界;2003年11期
8 歐陽宏生,賴黎捷;走出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低谷[J];新聞界;2003年06期
9 禹成明;調(diào)轉(zhuǎn)槍口的施潤玖——看紀錄片《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J];現(xiàn)代傳播;2003年06期
10 賈愛民;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的主體意識[J];青年記者;2003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小玉;;紀錄片“真實”性的再解讀[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2 趙劍;;試論紀錄片的關系真實[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3 譚俐莎;;底層紀錄與時代見證(摘要)——中國獨立紀錄片掠影[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紀錄片編導人才素質(zhì)與培養(yǎng)方式的創(chuàng)新(摘要)——以紀錄片的制作過程為視角[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5 孫紅云;;中國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發(fā)展及其特征[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蘭國際紀錄片評獎活動的發(fā)展格局與趨勢[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郭講用;;從《體育人間》看中國電視體育紀錄片[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8 吳國慶;;借鑒國際紀錄片風尚 打造傳播精品[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何蘇六;;加快紀錄片改革發(fā)展,凝練和提升文化氣質(zhì)[A];北京精神:構建精神家園 提升文化軟實力——第五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鉆石體系”的我國紀錄片產(chǎn)業(yè)競爭力研究[A];2013福建省傳播學年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海貝;[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黃海貝;[N];今日信息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李舫;[N];人民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王臻青;[N];遼寧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英子;[N];青海日報;2010年
6 深圳商報記者 劉瑜;[N];深圳商報;2010年
7 喻德術;[N];中國文化報;2011年
8 實習生 毛君 本報記者 張樹偉;[N];中國教育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于帆;[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劉淼;[N];中國文化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趙曦;紀錄片邊界問題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2 余權;宣傳性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黃瑛;“狂喜的真實”:沃納·赫爾佐格的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盤旋;人類學視閾下的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羅鋒;“歷史的細語”:新紀錄運動中的底層影像研究(1991-2010)[D];復旦大學;2011年
6 李靈革;紀錄片下的中國[D];浙江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麗平;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2 王增偉;新紀實主義紀錄片[D];重慶大學;2009年
3 周菲菲;新虛構紀錄片的美學特質(zhì)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4 王潤田;論大型歷史考古紀錄片《巴人之謎》與《遠祖之謎》對“渝派紀錄片”的建構作用[D];西南大學;2010年
5 唐莉;作為“民間記憶”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分析[D];安徽大學;2010年
6 王靜波;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藝術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傅國春;論技術支撐下的紀錄片[D];河北大學;2008年
8 陳勇志;紀錄片形態(tài)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蘇淑潔;類型學視角下數(shù)字紀錄片的選題與敘事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楠;紀錄片聲音要素新論[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論人文歷史紀錄片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隱性表達,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02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