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歷史論文 >

中國歷史上歷史文化認同的傳統(tǒng)

發(fā)布時間:2018-10-20 19:17
【摘要】:瞿林東認為,研究中國歷史上多民族國家不斷發(fā)展的統(tǒng)一進程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考察歷史上各民族的歷史及各民族之間關(guān)系的發(fā)展;另一種是考察歷史上人們在歷史文化認同問題上的思想觀念的發(fā)展;而從歷史認同的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傳統(tǒng)等角度論述這種思想觀念之發(fā)展尤其需要加強。許殿才對先秦到兩漢時期的歷史文化認同意識進行了考察,指出這種認同對以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李鴻賓從西晉江統(tǒng)的《徙戎論》的冷落命運談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認為排斥文化認同的狹隘民族觀念并不符合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大勢。向燕南認為,從10世紀到19 世紀的中國史,無論是分裂階段,還是統(tǒng)一階段,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認同意識都在不斷發(fā)展和加強。周文玖論述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中華的民族意識對全民族抗戰(zhàn)的興起以及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和堅持的深層次作用,認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也是中華民族民族認同和民族精神的勝利。張越梳理了從孫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共同綱領(lǐng)》所展示的民族認同思想的發(fā)展脈絡(luò),認為確立正確的民族觀,對促進全民族的共同發(fā)展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Qu Lindong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ways to study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ethnic countr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one is to examine the history of the nation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The oth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ideology on the issu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 of historical identity and the tradi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etc. Xu Diancai inspecte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re-Qin Dynasty to the Han Dynast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is kind of identity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Li Hongbin spoke of the pattern of "one under the world"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from the cold fate of the "Yan Rong Theory" of the Western Jinjiang Unification, and held that the narrow national concept of excluding cultural identity did not conform to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Xiang Yannan believes that from the 10th century to the 19th century,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strengthened, both in the split stage and in the unification stage. Zhou Wenjiu discussed the deep role of greater China'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rise of the whole nation's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form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s also the victory of Chinese identity and national spirit. Zhang Yue comb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thought, which was displayed in the "Common Progra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rom Sun Zhongshan's "five Nations Republic" to "the Republic of five ethnic groups", and believed that the correct national concept should be establish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nation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
【分類號】:K20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秋銀;南朝士人隱逸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張衛(wèi)東;略論孔子的軍事思想[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金仁義,張靜;東晉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金仁義;東晉南朝國婚之流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5 李傳印;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撰述中的名教觀念[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周燁;王僧虔:沉寂在歷史中的音樂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7 劉剛;宋玉年世行跡考[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8 王軍;;古代漢語“有”字句研究綜述[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9 袁剛;隋朝監(jiān)察制度述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10 傅剛;從《文選》選賦看蕭統(tǒng)的賦文學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金善;;由士到仕——屈原與先秦士人的仕宦情結(jié)[A];中國楚辭學(第一輯)——2002年楚辭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2年

2 龍文玲;;《詩經(jīng)·陳風·月出》主旨辨正[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3 李天生;;感受民間賽社的文化內(nèi)涵[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4 李育民;;清政府應對條約關(guān)系的羈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2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傅紹良;唐代諫官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穆渭生;唐代關(guān)內(nèi)道軍事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鄭巖;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jié)構(gòu)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澤文;春秋時期的紀年銅器銘文與《左傳》的對照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朱紅;唐代節(jié)日民俗與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張曉瓊;變遷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10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小講;《法苑珠林》與佛教的民間化——簡論兩晉南北朝佛教的發(fā)展[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葛剛巖;論《史記》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及其形成原因[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家釗;兩漢救荒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4 駱志弘;論商周時期的神本主義文化[D];蘇州大學;2001年

5 延娟芹;《晏子春秋》藝術(shù)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梅蕾;隋唐童蒙教育文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侯深;蔡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章艷麗;沈約文學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劉萍;張華文學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弓建中;公元前2世紀前后秦漢西北邊防及其效果[D];西北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禹階;;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J];歷史研究;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葛祥鄰;;炎黃文化的十大文化認同表現(xiàn)[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瞿林東;黃帝祭祀與歷史文化認同[N];光明日報;2005年

2 潘啟雯;重新認知“中國”的三個向度[N];中國石化報;2011年

,

本文編號:228412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8412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2df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