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論架構(gòu)對漢代政治正當性的辯護
發(fā)布時間:2017-10-04 13:25
本文關(guān)鍵詞:董仲舒天論架構(gòu)對漢代政治正當性的辯護
【摘要】:中國古典思想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天論傳統(tǒng)。中國古人釋天的首要目的在于為人的活動提供某種確定性依據(jù),而非近代西方天文學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正是這種釋天意義的驅(qū)使,在中國古典政治正當性建構(gòu)過程中,“天”是一個最為核心的議題,為其提供了一種獨特而深邃的解釋。 夏、商時人通過神話的形式將祖先的起源與天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將正當性觀念建立在至上神與祖先神之間獨特的交往的宗教性信仰上。周人則把殷人的祖先神與至上神之間的溝通截斷開來,將殷人祖先神與至上神之混合保佑的信仰改造為天命的青睞作為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正當性基礎(chǔ),同時對天命的青睞賦予一種可能性,即對德的強調(diào)和踐履——“敬德保民”。周公正是完成這一正當性觀念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人物。周公將政治正當性的根據(jù)建基于天命,而天命的青瞇與否則與統(tǒng)治者的具體行為緊密相連,“以德配天”是周公對這一問題的終極解決。 先秦儒家發(fā)揮了西周天命觀的“德”的成分,將外在性的“天”的正當性信仰內(nèi)置化為人的道德修為。人的行為尤其是君王的行為直接關(guān)系到政治正當性與否這一政治統(tǒng)治的前提性條件,而其判斷標準就在于獲得民意的支持。這是儒家構(gòu)建的“天——民——德”的政治正當性架構(gòu),這一解釋路徑明顯有別于西周天命觀,前者是將天內(nèi)置化,賦予人以極大的主體性;后者則基于天的外在化,賦予天以制約性力量,人事更多的是體現(xiàn)天的意志。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站在儒家所固有的王道理想的立場上,以其身臨其中的政治問題為思考起點,重新審視自殷周之際建立的以“天命”為政治正當性辯護的依據(jù)以來出現(xiàn)的新情況與新問題,將西周天命觀與儒家天論結(jié)合起來,一方面重視儒家的成德修教,賦予人君以“德”的正當性意義,一方面則發(fā)揮天的監(jiān)視作用,限制王權(quán)的絕對性,完成了漢代大一統(tǒng)模式下“天——君——德”的政治正當性建構(gòu)。
【關(guān)鍵詞】:天論 董仲舒 正當性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092;B234.5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4
- 第一章 “天”觀念的凸顯及其與政治正當性辯護的結(jié)合14-25
- 1.1 從“帝”到“天”:三代至上神崇拜與“天”觀念的凸顯14-20
- 1.1.1 夏商信仰崇拜及其正當性觀念考察14-17
- 1.1.2 周革殷命與天命觀念的凸顯17-20
- 1.2 從“帝”到“天”:三代至上神崇拜與“天”觀念的凸顯20-25
- 第二章 天命觀的式微與儒家天論的政治正當性判準25-36
- 2.1 西周天命觀的式微25-27
- 2.2 儒家天論的政治正當性判準27-36
- 第三章 董仲舒天論架構(gòu)對漢代政治正當性的辯護36-54
- 3.1 拒秦興漢與政治正當性辯護的潛在訴求36-42
- 3.1.1 “秦王掃六合”提出的新問題36-38
- 3.1.2 漢興初年儒學運動與正當性觀念的潛在訴求38-42
- 3.2 董仲舒天論對漢帝國政治正當性的辯護42-54
- 3.2.1 董仲舒天論圖式下的宇宙論架構(gòu)43-46
- 3.2.2 從天論到道德信仰的建構(gòu)46-49
- 3.2.3 董仲舒天論對大一統(tǒng)帝國的正當性辯護49-54
- 結(jié)束語54-56
- 參考文獻56-58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58-59
- 致謝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聲柏;張永路;;“天”與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得以成立的一種結(jié)構(gòu)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02期
2 方軍;;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中天人關(guān)系與政權(quán)合法性的論述——以《潛夫論》和《春秋繁露》為分析對象[J];人文雜志;2010年01期
3 王曉興;易志剛;;王天下——殷周之際對中國文化的奠基意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王曉興;易志剛;;“王天下”與漢帝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本文編號:9709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97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