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馬恩與巴枯寧無政府主義之爭及其余緒

發(fā)布時間:2017-08-30 21:29

  本文關鍵詞:馬恩與巴枯寧無政府主義之爭及其余緒


  更多相關文章: 馬恩 巴枯寧 無政府主義 爭論


【摘要】:與無政府主義的斗爭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具有重大意義,其中馬恩與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白熱化的激烈爭辯意義尤為突出。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有著相同的朋友和敵人,他們都反對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都主張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但他們采取的革命手段卻大相徑庭,因而他們都將彼此當成革命的敵人。巴枯寧大肆宣揚“廢除繼承權”、“任性自由”、“反對一切權威和國家”等粗暴革命論是和馬克思主義相對立的,同時他在第一國際時期企圖破壞第一國際,篡奪國際工人運動領導權,這都給國際工人運動帶了嚴重的危害。為此,馬恩與其進行了長久而又艱辛的斗爭。本文在對馬恩與巴枯寧理論之爭之繼承權、自由觀、權威觀、國家觀、宗教觀,以及對俄國、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影響等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而全面的梳理,闡述了巴枯寧和馬恩雙方的觀點及爭論的焦點,并從當代的視角重新審視馬恩與巴枯寧主義的這一場爭論,力圖從中反思出對我們當代社會的發(fā)展、政府職能的轉型、對權威異化的警惕和正確協(xié)調國家、社會和個人三者關系所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馬恩 巴枯寧 無政府主義 爭論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A81;D03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8
  • 緒論8-12
  •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8-9
  • 二、研究現(xiàn)狀9-11
  • 三、研究方法11
  • 四、創(chuàng)新之處11-12
  • 第一章 馬恩與巴枯寧的理論之爭(上)12-22
  • 第一節(jié) 馬恩與巴枯寧理論之爭的歷史條件12-14
  • 一、爭論的思想淵源12-13
  • 二、爭論的時代背景13-14
  • 第二節(jié) 繼承權是廢除的還是消亡的14-17
  • 一、巴枯寧:立即廢除繼承權14-15
  • 二、馬恩:繼承權的發(fā)展是有客觀規(guī)律可循的15-17
  • 第三節(jié) 任性自由還是建立于勞動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自由17-22
  • 一、巴枯寧:任性自由17-18
  • 二、馬恩:自由是建立于勞動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18-22
  • 第二章 馬恩與巴枯寧的理論之爭(下)22-32
  • 第一節(jié) 權威是災禍還是不可或缺22-25
  • 一、巴枯寧:權威=國家=災禍22-23
  • 二、馬恩:權威是不可或缺的23-25
  • 第二節(jié) 國家是推翻的還是自行消亡的25-28
  • 一、巴枯寧:24小時內推翻國家25-26
  • 二、馬恩:國家是自行消亡的26-28
  • 第三節(jié) 宗教是暴力廢除還是有其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28-32
  • 一、巴枯寧:暴力廢除一切宗教29-30
  • 二、馬恩:宗教是歷史的30-32
  • 第三章 馬恩與巴枯寧的理論之爭對俄國、中國革命的影響32-44
  • 第一節(jié) 馬恩與巴枯寧的理論之爭對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32-38
  • 一、巴枯寧主義主張農民起義,敵視無產階級32-35
  •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擊碎了巴枯寧主義迷夢35-36
  • 三、俄國人民和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36-38
  • 第二節(jié) 馬恩與巴枯寧的理論之爭對中國革命的影響38-44
  • 一、中國革命重要的理論競爭者38-39
  • 二、理論爭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39-41
  • 三、巴枯寧主義在中國最終走進了死胡同41-44
  • 第四章 馬恩與巴枯寧的理論之爭對當代中國的啟示44-52
  • 第一節(jié) 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性44-46
  • 一、人民民主專政是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的新發(fā)展44-45
  • 二、要毫不動搖的堅持人民民主專政45-46
  • 第二節(jié) 對處理國家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借鑒意義46-48
  • 一、促進國家職能的轉變46-47
  • 二、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使自由47-48
  • 第三節(jié) 對權威異化的警惕48-52
  • 一、強化黨的執(zhí)政地位改進黨的執(zhí)政作風49-50
  • 二、防止權力腐敗50-52
  • 結語52-54
  • 參考文獻54-58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58-60
  • 致謝60-62
  • 個人簡歷62-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鋼;;從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看馬恩東方社會主義設想[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09期

2 周濤;;家有馬恩[J];新湘評論;2011年06期

3 王友洛;準確理解馬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與許崇正同志商榷[J];社會主義研究;1987年03期

4 董德剛;介紹一套研究馬恩早期著作的系列專著[J];黨?蒲行畔;1989年56期

5 曉鳴;我對馬恩著作中危機概念的理解[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1991年01期

6 廖進球;市場經(jīng)濟與精神文明──讀《馬恩全集》第46卷有關論述[J];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07期

7 胡義成;對馬恩“自由王國”理論的反思──從資源配置角度看待人的自由[J];求實;1995年06期

8 袁定坤;馬恩文論中文藝傾向性概念內涵芻議[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9 張士儒;學習馬恩華要把握兩個本質特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年01期

10 柯清美;馬恩和列寧關于經(jīng)濟文化落后俄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探索比較[J];三明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中一;;馬恩藝術生產起源動因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楊曉英;馬文保;;淺析馬恩對公正標準的理解[A];討論“三個代表”哲學思考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李太淼;;論中國共產黨對馬恩所有制理論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C];2009年

4 王善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型例證——從馬恩的設想到鄧小平的理論突破[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全面發(fā)展(上)[C];2005年

5 鞠立新;;MEGA2版與國際馬克思研究的新熱點及我國學者的因應方略[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6 胡春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其中國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7 陳會林;李柏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的多維審視[A];輝煌的歷程——紀念建國50周年學術研究文集[C];1999年

8 時曉麗;;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歡 崔奕;市領導會見法國塞納—馬恩省代表團[N];常州日報;2010年

2 馬戎;馬恩怎樣看待歐洲革命大潮中的各民族[N];中國民族報;2013年

3 王凡;從外交大使到“奧運大使”[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4 李喬;關于馬恩的一個被忽視的重要思想[N];北京日報;2008年

5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陳岸華;馬恩書信的思政教育價值[N];中國教育報;2012年

6 馬戎;馬恩所能提供的理論思路和政治智慧[N];中國民族報;2013年

7 羅美秀 賀鵬;省市領導會見法國客人[N];福州日報;2007年

8 劉柏森;投資約旦介紹會在哈爾濱舉行[N];黑龍江日報;2008年

9 許全興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怎樣理解馬恩“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思想[N];北京日報;2007年

10 邸乘光 安徽省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馬恩沒用過“黨性”和“人民性”概念嗎[N];北京日報;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王冰;馬克思恩格斯“主觀能動性”思想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2 田宇;馬克思恩格斯德國統(tǒng)一思想研究[D];貴州大學;2015年

3 林文松;馬恩與巴枯寧無政府主義之爭及其余緒[D];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

4 溫欽友;全球化視域下馬恩革命理論的當代命運[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成娟;馬克思、恩格斯國家利益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3年

6 楊雪霞;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白春陽;馬克思腦體差別思想的當代價值[D];山西大學;2003年

8 喬茂林;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求索馬克思的改變世界的世界觀[D];華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76157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76157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852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