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觀
發(fā)布時間:2017-08-29 02:11
本文關鍵詞: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觀
更多相關文章: 施特勞斯 政治哲學 現(xiàn)代性危機
【摘要】: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1899-1973)是出生于德國的猶太人,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極其深刻的思想家。學界一致認為神學—政治問題以及古今之爭是其思想的核心,而這兩點恰恰構成了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觀的縱橫框架。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觀迥異于當代諸多政治思想家的觀點。通過對現(xiàn)代性危機的剖析,施特勞斯將目光轉(zhuǎn)向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始作俑者——馬基雅維里,并經(jīng)由馬基雅維里回溯至蘇格拉底的政治哲學,最終在蘇格拉底的政治哲學中發(fā)現(xiàn)了維系西方文明之活力的源泉。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施特勞斯文本的解讀,系統(tǒng)梳理其關于政治哲學的觀點,以求對施特勞斯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論文共分為五大部分。論文第一部分簡析了施特勞斯重提政治哲學的背景,即肇始于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的現(xiàn)代性以及現(xiàn)代性危機。 論文第二部分系對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觀的釋義。這一部分討論施特勞斯從哲學與城邦的關系入手闡析政治哲學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問題;其次分析他所認為的從本真的政治哲學到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哲學的異化之路。 論文第三部分論述施特勞斯對政治哲學危機的看法。在他看來,政治哲學的第一次危機源于馬基雅維里的現(xiàn)代政治;第二次危機始于盧梭基于自然狀態(tài)視域?qū)ΜF(xiàn)代政治的批判;第三次危機也即我們時代的危機歸因于尼采、海德格爾的政治哲學溯源。 論文第四部分探討施特勞斯關于政治哲學的拯救之路的看法。在施特勞斯看來,古典政治哲學完整存在的可能即處于哲學與神學、哲學與政治、政治與神學的對立之中;他還從政治哲學的存在條件、生存方式及哲學的傳播方式三個方面細述政治哲學的拯救之路。 論文第五部分系對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觀的評價。這一部分論述了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觀的地位和意義,并從邏輯上分析了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觀的內(nèi)在矛盾。
【關鍵詞】:施特勞斯 政治哲學 現(xiàn)代性危機
【學位授予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0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導論5-12
- (一) 選題依據(jù)及意義5-6
- 1、選題依據(jù)5-6
- 2、選題意義6
- (二)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6-11
- 1、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6-9
- 2、國外研究現(xiàn)狀9-11
- (三) 論文創(chuàng)新點11-12
- 一、施特勞斯重提政治哲學的背景12-14
- (一) 現(xiàn)代性與現(xiàn)代性危機12-13
- (二) 現(xiàn)代性危機與政治哲學危機13-14
- 二、政治哲學釋義14-23
- (一) 政治哲學的可能性與必要性14-16
- 1、哲學于城邦的必要性14
- 2、哲學于城邦的危害性14-15
- 3、公眾于城邦的基礎性15-16
- 4、政治哲學:哲學的公眾化表現(xiàn)16
- (二) 政治哲學的異化16-23
- 1、本真的政治哲學及其異化17-18
- 2、作為新科學的政治哲學18-20
- 3、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哲學20-23
- 三、政治哲學的危機23-31
- (一) 政治哲學的第一次危機——源于馬基雅維里的現(xiàn)代政治23-26
- (二) 政治哲學的第二次危機——盧梭基于自然狀態(tài)視域?qū)ΜF(xiàn)代政治的批判26-28
- (三) 政治哲學的第三次危機——尼采、海德格爾的政治哲學溯源:前蘇格拉底哲學28-31
- 四、政治哲學的拯救之路31-40
- (一) 古典政治哲學完整存在的可能:處于對立之中31-34
- 1、哲學與神學的對立31-33
- 2、哲學與政治的對立33-34
- 3、政治與神學的對立34
- (二) 政治哲學存在的條件:多元的政治世界34-36
- (三) 政治哲學的生存方式:哲人的沉思生活36-37
- (四) 哲學的傳播方式:隱微與顯白說辭37-40
- 1、關于顯白說辭38
- 2、關于隱微說辭38-40
- 五、對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觀的評價40-43
- (一) 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觀的地位和意義40-41
- (二) 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觀的內(nèi)在矛盾41-43
- 結語43-44
- 參考文獻44-49
- 致謝49-50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0-5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小楓;;顯白教誨與世間邪惡——施特勞斯對萊辛的一段話的解釋[J];東岳論叢;2010年08期
2 唐士其;;中道與權量——中國傳統(tǒng)智慧與施特勞斯眼中的古典理性主義[J];國際政治研究;2011年02期
3 任曉;施特勞斯與新保守主義[J];開放時代;2003年06期
4 姜佑福;;列奧·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哲學觀念[J];蘭州學刊;2006年01期
5 陳建洪;;論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及其隱微論[J];求是學刊;2008年06期
6 王聯(lián)合;施特勞斯主義與美國新保守派[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4年08期
7 劉小楓;;施特勞斯與中國:古典心性的相逢[J];思想戰(zhàn)線;2009年02期
8 鄭興鳳;論施特勞斯的解釋學視域[J];現(xiàn)代哲學;2004年03期
9 黃其松;;霍布斯的兩副面孔:施米特、施特勞斯論霍布斯[J];學海;2010年03期
10 劉小楓;;施萊爾馬赫、施特勞斯與柏拉圖[J];現(xiàn)代哲學;2010年04期
,本文編號:7507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75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