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現(xiàn)代性異化的兩重路向:馬克思與阿倫特
本文關(guān)鍵詞:超越現(xiàn)代性異化的兩重路向:馬克思與阿倫特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現(xiàn)代性異化 資本邏輯 政治行動 生產(chǎn)關(guān)系 政治生活
【摘要】:馬克思與阿倫特都是現(xiàn)代性異化的強烈批評者。馬克思站在"全人類"立場上,指出現(xiàn)代性異化表現(xiàn)為"資本邏輯"統(tǒng)治下人的異化,克服它必須以共產(chǎn)主義運動來變革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阿倫特站在"精英"立場上,認為現(xiàn)代性異化主要是由于"勞動解放"致使行動沒落,出現(xiàn)了"世界異化",要求以革命和評議會制度來實現(xiàn)"政治生活的復歸"。兩者比較而言,馬克思的理路更為深刻。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發(fā)展研究中心;
【關(guān)鍵詞】: 現(xiàn)代性異化 資本邏輯 政治行動 生產(chǎn)關(guān)系 政治生活
【基金】: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及其當代實踐意義研究”(2012BKS001)
【分類號】:D091;A81
【正文快照】: 在西方思想史上,異化(英文alienation,德文Enefremdung)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范疇,其詞源相對簡單,從字面上可追朔到希臘文albtriésis(意為分離、疏遠、陌生化)一詞。哲學意義上而言,異化指的是從一個主體派生出來的東西,成為了一種不依賴于主體而存在的力量,且出現(xiàn)了與主體對立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燕連福;;阿倫特公共領(lǐng)域現(xiàn)象學的道德視域[J];江海學刊;2008年01期
2 陳偉;;試論阿倫特的判斷理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陶東風;;阿倫特《極權(quán)主義的起源》中譯本指謬[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年05期
4 馬吉芬;;阿倫特公共領(lǐng)域世界性的存在論視域及其意義初探[J];求是學刊;2011年04期
5 詹妮弗·林;陳文娟;;既需要馬克思,也需要阿倫特[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1年05期
6 李曉勇;;論阿倫特“平庸的惡”[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孫磊;;誰之行動?何種自由?——阿倫特對馬克思的思想挑戰(zhàn)[J];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8 ;來信[J];南風窗;2012年08期
9 周宏剛;;淺析阿倫特的宣傳觀[J];國際新聞界;2012年11期
10 張健;;阿倫特公共領(lǐng)域思想的歷史語境[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高繼海;;“不止是愛情:從阿倫特與海德格爾的書信看二人的關(guān)系”[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剛;;哲學的政治實現(xiàn)與政治的哲學實現(xiàn)——馬克思和阿倫特政治哲學的不同路徑[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偉(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阿倫特為什么重要?[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2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蔡青竹;阿倫特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勞動概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漢娜·阿倫特:思想深處的美麗燭光[N];社會科學報;2003年
4 陳偉;政治思想家阿倫特的當下意義[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5 范素;阿倫特深處的矛盾和文本沖突[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6 思郁;阿倫特論馬克思[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7 肖自強邋(本報書評人);阿倫特與馬克思的路徑疊影[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記者 王胡;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于連獲阿倫特獎[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徐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倫特與亞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劉擎 張念;見解和真相之間,有時存在著一個裂縫[N];文匯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琳;阿倫特勞動理論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年
2 王寅麗;在哲學與政治之間: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陳聯(lián)營;漢娜·阿倫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斷問題[D];復旦大學;2007年
4 馬吉芬;阿倫特公共領(lǐng)域的世界性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朱亞男;漢娜·阿倫特的公共領(lǐng)域理論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6 馬成慧;阿倫特行動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7 樂小軍;政治惡與現(xiàn)代倫理的困境[D];復旦大學;2008年
8 李新安;阿倫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李娟;同情與政治:阿倫特的政治存在論[D];吉林大學;2014年
10 劉穎;公共領(lǐng)域的三重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中海;阿倫特公民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2 曲小琳;阿倫特論反猶主義[D];山東大學;2012年
3 聶彥;論阿倫特《極權(quán)主義的起源》中之“極權(quán)因素”[D];溫州大學;2013年
4 李夢瑩;公共領(lǐng)域視閾下的阿倫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5 康曉薇;馬克思勞動觀與漢娜·阿倫特勞動觀之比較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6 欒志鋒;漢娜·阿倫特行動范疇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7 聶陽;論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論題的解讀和批評[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8 張力元;馬克思與阿倫特“勞動”概念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9 安鑫宇;論阿倫特的公共領(lǐng)域理論[D];河北大學;2015年
10 劉如霞;回到“行動”本身—阿倫特行動理論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7009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70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