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英語學術界民族主義學術史研究
本文關鍵詞:20世紀英語學術界民族主義學術史研究
【摘要】:在民族主義研究領域中,英語是主導型語言。自20世紀初獨立、系統(tǒng)的民族主義研究在美國出現(xiàn)至今,大部分具有影響力的民族主義研究成果都由英語寫就。民族主義研究的理論范式同樣發(fā)端于英語學術界。當下中文學術界的民族主義研究在相當程度上要依托英語學術界的資源。但中文學界對英語學術界民族主義學術史的工作還不能令人滿意,尚有進步的空間。 本文分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20世紀初葉兩位民族主義研究的奠基人——卡爾頓·海斯與漢斯·科恩的表現(xiàn)論-類型學研究。第二章首先關注20世紀50年代在研究取向和核心工作擇取方面具有突破效應與示范意義的理論家卡爾·多伊奇的工作,爾后考察20世紀60至70年代在起源過程論-發(fā)生學研究框架下相繼出現(xiàn)的兩種民族主義理論范式——原生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第三章聚焦于現(xiàn)代主義者的內部論爭和一種新的解釋范式——族群-象征主義。
【關鍵詞】:民族主義 學術史 類型學 發(fā)生學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091
【目錄】:
- 論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緒論9-14
- 第一節(jié) 研究意義9-11
-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1-14
- 第一章 20世紀初至40年代英語學術界民族主義研究14-22
- 第一節(jié) 海斯:縱向五分期說14-17
- 第二節(jié) 科恩:橫向二分法17-22
- 第二章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英語學術界民族主義研究22-36
- 第一節(jié) 多伊奇:研究取向轉換的先驅22-25
- 第二節(jié) 范式生成:原生主義25-28
- 第二節(jié) 范式生成:現(xiàn)代主義28-36
- 第三章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英語學術界民族主義研究36-49
-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主義的內部論爭36-44
- 第二節(jié) 族群-象征主義44-49
- 結語49-52
- 參考文獻52-56
- 后記56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浩斌;;現(xiàn)代化與現(xiàn)代化理論的全球化邏輯[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唐慧玲;;政治哲學視野下的羅爾斯差別原則[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吳懷東;;歷史 現(xiàn)實 方法——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昌切;;現(xiàn)代進程中的民族與國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5 胡海梅;;美蘇民族政策比較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6 李安;;略談中印傳統(tǒng)文化之差異[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周忠學;;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新階段對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引領[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11期
8 宋一;;黨的十六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郭慧云;王曉艷;;羅爾斯和馬克思共同的政治哲學視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孫顯元;;傳統(tǒng)社會主義道路的傳延與變革[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名家;;論文化與經(jīng)濟的關系[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張舒;;從加繆的《局外人》看理性對人的禁錮與異化作用[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楊明;;中國道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軍;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強制關系:理論模型及實驗檢驗[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姚文放;;審美文化學研究的現(xiàn)代視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高國希;;論個人品德[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7 靳鳳林;;臣民、人民與公民的道德界分[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8 虞崇勝;;倡導“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觀[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9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北京論壇(2004)論文選集[C];2004年
10 湯一介;;“文明的沖突”與“文明的共存”[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哲學對話與文化交流”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陽;以色列與美國猶太人關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黃萍;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主權原則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郭星;二十世紀英國奇幻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chǎn)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劉燦仕;高校學生突發(fā)事件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畢圣潔;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構成與獲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王銳;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競爭力模型與戰(zhàn)略考量[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周明麗;中日韓三國合作的社會文化基礎與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純;簡析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對阿拉伯國家文化戰(zhàn)略中文化認同的缺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李軍;偵查權下沉之檢察監(jiān)督制約模式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鄧嵐;《蘇菲的世界》:多面體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李媛媛;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5861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58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