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價值理想及其當代意義
本文關鍵詞: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價值理想及其當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就其實質(zhì)而言是以"道"與"德"為指向的價值追求與價值理想。基于其天人、物我相感相通的整體性思維,先秦儒家追求的是融"成己-成人-成物"為一體的德性價值,注重的是個人對于他人的道德義務以及個人與國家整體價值的共同實現(xiàn)。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是要建立以"道"為導引、以"德"為貫通、以"仁"為內(nèi)核、以"禮"為框架的融個人、國家、天下為一體的道德和政治的共同體,是以家國天下的整體和諧為根基的價值追求與價值理想。先秦儒家對于"天下有道"的追求使其"道德的政治"擁有普遍而超越的道義原則,其對德性內(nèi)涵的不斷追尋則使其德治主張在政治實踐中得以落實和發(fā)展。對于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我們應從價值角度予以深入的剖析并探尋其當代意義。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哲學學院;
【關鍵詞】: 先秦儒家 政治哲學 道德的政治 價值理想
【基金】:201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2BZX032
【分類號】:D092
【正文快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宣傳思想工作要“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而儒家思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孫曉春;;先秦儒家王道理想述論[J];政治學研究;2007年04期
2 郭齊勇;陳喬見;;孔孟儒家的公私觀與公共事務倫理[J];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3 張盾;;“道德政治”譜系中的盧梭、康德、馬克思[J];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4 周桂鈿;政治哲學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中心[J];哲學研究;2000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文南;;論《圣經(jīng)》中人的存在——人與天地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蔡文君;杜學元;;從羌族民俗文化透視羌族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3 趙秀花;;鄧小平的發(fā)展思想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4 何麗;劉管平;巫叢;;海外對華城市史研究綜述[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2期
5 于忠龍;陳乃新;;論競爭法只調(diào)整競爭關系[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1期
6 孫晉;;產(chǎn)融結(jié)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論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7 謝青松;;《物權法》的倫理審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8 周德海;;論馬克思經(jīng)濟學的價值概念體系[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包仕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王浩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聯(lián)動型動力機制的精神實質(zhì)[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繼安;;民國初年管學研究的三種范式與評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王濤;皮明建;高鵬;;農(nóng)用地價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下冊)[C];2009年
5 李楊;;具體性的追尋——讀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6 馬爾庫塞;李楊;;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7 邱國良;鄭延恒;;論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民主溝通[A];2009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高峰;;社會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論的研究視角[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彭希義;;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民工城市文化適應問題研究——基于貴陽花溪區(qū)彝族農(nóng)民工群體的調(diào)查[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何強;;道德資源整合與網(wǎng)絡道德建設[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夏菲;論英國警察權的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秦曼;海洋漁業(yè)資源資產(chǎn)的產(chǎn)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余正琨;論科學發(fā)展觀對三大規(guī)律認識的豐富與發(fā)展[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7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劉宇輝;高等教育視角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jīng)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曉玲;以農(nóng)地為依托構建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qū)農(nóng)村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nóng)村中小學體育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李靜;大學生大愛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郭云英;統(tǒng)籌城鄉(xiāng)視域中的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6 蘇煥菊;我國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險法律制度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與比較科學哲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姚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露;中國法律儒家化的思想基礎——先秦儒家的“禮”、“法”思想芻議[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劉明芝,盧永鳳;論先秦儒家“和”的思想[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2期
3 盧永鳳;;先秦儒家關于“和諧社會”構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5年04期
4 周樹華;張登國;;先秦儒家社會思想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蘭州學刊;2007年05期
5 張玲玲;;先秦儒家的榮辱觀及其對當下的觀照[J];雙語學習;2007年06期
6 孫曉春;;先秦儒家王道理想述論[J];政治學研究;2007年04期
7 王榮敏;;先秦儒家視域中的“理”與“欲”[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8 蘇哲;;先秦儒家孝道研究[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9 夏濤;;先秦儒家樂教的美育精神及其現(xiàn)代意義[J];世紀橋;2008年20期
10 劉芳;;先秦儒家“義利”思想淺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芳;;先秦儒家的消費經(jīng)濟思想[A];孔學研究(第十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定文;;試論先秦儒家的憂患意識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化[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楊英杰;趙東玉;;鳥獸不可與同群——先秦儒家視野中的人獸之別[A];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紀念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燕國材;;先秦儒家的學習理論[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5 李暢友;;先秦儒家人生學說的啟示——關于中華民族文化素質(zhì)的思考[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學說中的交互主體思想探析[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章立明;;試論先秦儒家政治倫理向現(xiàn)代經(jīng)濟倫理轉(zhuǎn)換的可能性[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周山;;先秦儒家關于道德品性的思考[A];《與孔子對話——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廟第四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吳倩;;中華生態(tài)文明的原初典范——先秦儒家生態(tài)哲學論析[A];科學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九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C];2013年
10 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態(tài)哲學智慧[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周樹華;先秦儒家的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于民雄 作者系貴州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淺論先秦儒家的和諧觀念[N];貴陽日報;2007年
3 李孝純;淺談先秦儒家的學習觀[N];學習時報;2002年
4 吉林大學 吳樹勤;先秦儒家喪禮的功能與實質(zhì)[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5 東師大哲學系教授 顧紅亮;簡評《先秦儒家圣人與社會秩序建構》[N];光明日報;2010年
6 明輝;教化始于刑罰前 先秦儒家法律觀[N];人民法院報;2007年
7 關健英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從稅賦討論看先秦儒家的民生關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歐陽禎人;郭店儒簡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啟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9 張孝進;文史貫通與儒者風范[N];光明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與社會秩序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麗麗;先秦儒家和諧教育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米繼軍;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瑞雪;秩序與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論[D];西北大學;2006年
5 張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6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7 陳繼紅;“分”與倫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謝桂山;圣經(jīng)猶太倫理與先秦儒家倫理之比較[D];山東大學;2005年
9 呂紅平;先秦儒家家庭倫理及其當代價值[D];河北大學;2010年
10 徐文濤;先秦儒家歷史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崗;先秦儒家人生價值觀初探[D];山東大學;2008年
2 師麗;先秦儒家和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河北大學;2008年
3 畢建志;先秦儒家君子德性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晨;先秦儒家寬仁思想及其現(xiàn)代德育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葛嵐;先秦儒家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6 唐超;先秦儒家人才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7 彭菊玲;先秦儒家禮育與現(xiàn)代德育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8 郁萬彩;先秦儒家文化的人文關懷[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涂愛榮;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現(xiàn)實價值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10 胡泊;論先秦儒家貴“生”重“死”的生命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價值理想及其當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774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47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