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榮的可持續(xù)性
本文關鍵詞: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榮的可持續(xù)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文章旨在介紹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為解釋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基本格局而提出的制度分析框架。在這個框架中,通過政治權力這一紐帶,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間的依存關系得到清晰的呈現。其中,包容性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支持使繁榮可以長期持續(xù),而汲取性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支持卻使很多國家長期停留在貧困落后的狀態(tài)。當代中國仍苦于政治改革相對落后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文章介紹的框架不僅有助于思考中國問題的成因,而且對整體配合推進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戰(zhàn)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
【關鍵詞】: 包容性制度 汲取性制度 政治制度 經濟制度
【分類號】:F121;D034
【正文快照】: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西莫格魯( Daron Acemoglu) 與羅賓遜( James Robinson) 近年提出了一個制度分析框架,用來解釋國家繁榮和貧困的根源。他們指出,凡是建立包容性制度的國家和地區(qū),經濟都實現了長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續(xù)提高; 凡是為汲取性制度( extractive institutio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洪璞;盛澤綢領的職能及其演變[J];安徽史學;2000年04期
2 陳丹宇;浙江省經濟增長貢獻因素實證分析[J];商業(yè)研究;2001年08期
3 楊建軍;姜軍松;;基于社會和諧的農地產權配置制度改革探究[J];商業(yè)研究;2011年07期
4 杜生民;;論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的產權激勵機制[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5 劉鳳芹;;農地規(guī)模的效率界定[J];財經問題研究;2011年07期
6 張燕梅;;人地壓力與井田制的興衰[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年08期
7 趙璇;;農民合作的影響因素:湖南個案[J];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8 張艷娟;;諾思的制度變遷思想芻議[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孫長松;丁慧平;;中國鐵路客運的政府管制探析——新制度經濟學視角[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盧現祥;;稅收起源與稅收功能新論[J];經濟學情報;199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任百祥;;制度經營與政府治理[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董全瑞;;諾思交易成本理論及其對中國進一步發(fā)展的啟示[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董全瑞;;制度變遷理論與中國改革開放實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孫亞范;余海鵬;;社員認知、利益需求與農民合作的制度安排分析——基于江蘇的調研數據[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3)[C];2009年
5 谷群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切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A];湖南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洪遠朋;陳波;盧志強;;制度變遷與經濟利益關系演變[A];上海市經濟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王家合;;論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質量管理的制度創(chuàng)新[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盧現祥;朱巧玲;;論市場的上層組織及其功能——對中國市場化進程的深層次思考[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祁冰;20世紀上半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變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2 張富田;權力和權力博弈推動的平滑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3 崔寶敏;我國農地產權的多元主體和性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鄧路;基于技術創(chuàng)新視角的高技術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高磊;產權效率的演進邏輯與考量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6 解檸羽;美日汽車產業(yè)集群生命周期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曾群華;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長三角同城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琦瑋;中國發(fā)達地區(qū)制造業(yè)區(qū)域創(chuàng)新模式的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李常理;轉型時期中國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孫全亮;現階段我國農地經營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小偉;我國農業(yè)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石宇;國際科技合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3 江淋淋;社會轉型中公共政策信用構建的行政邏輯[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晨;我國環(huán)境治理中的政府定位[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紀操;諾斯、巴澤爾關于國家理論思想的比較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6 蔣君;非正式制度在我國礦業(yè)城市轉型中的作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7 王秀竹;中國栗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李梓;十八世紀倫敦與北京商人階層比較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9 任希卓;政府行為對區(qū)域經濟影響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高云韜;軍隊離休退休干部服務管理社會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四益;;科舉余韻[J];教師博覽;2006年01期
2 柴海瑞;;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表現思考——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三十周年[J];理論月刊;2008年09期
3 劉斌;司曉悅;;完善國家制度體系的維度取向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謝列達;;法國政治學家拉皮埃爾的政治人類學[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3年09期
5 何非;;撩開美國政體的帷幕——評《當代各國政治體制——美國》[J];博覽群書;1998年06期
6 周燕軍,王珉;合利性、合法性、合道德性——對政治制度的三種評價[J];學術論壇;2001年01期
7 孫云龍;論鄧小平對封建主義政治文化的理論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03期
8 何顯明;;委托代理視野中的地方政府信用問題[J];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9 雷振文;;政治制度何以生長秩序——兼論轉型期中國政治制度完善的邏輯理路[J];江淮論壇;2008年01期
10 李漢貴;;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科學發(fā)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主義研究述評[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一輯)[C];2000年
2 吳敬璉;;建設法治的市場經濟[A];2003年中國改革論壇文集[C];2003年
3 彭濤;;Acemoglu,Aoki與Greif三者之內生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谷方;;馮友蘭的歷史觀與中國哲學史研究[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5 董秀生;;入世對中國律師知識產權業(yè)務的影響[A];入世后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實務研討會暨全國律協知識產權專業(yè)委員會2002年年會論文匯編[C];2002年
6 李玉娟;;道德文化建設與依法治國[A];全國中外近現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盧正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三個層次[A];貴州省科學社會主義暨政治學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林德山;;改良與“社會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變革的幾點認識[A];“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前沿和熱點問題”學術研討會暨2007年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林德山;;改良與“社會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變革的幾點認識[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曾國安;;論經濟管制的分類與演變趨勢[A];中國經濟發(fā)展進程中的熱點問題探討[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王連偉;關于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思考[N];黑龍江日報;2009年
2 姚湘成;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N];青海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袁祥 王逸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N];光明日報;2009年
4 本報評論員;農奴和奴隸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N];西藏日報;2009年
5 記者 鄒聲文 楊維漢 張景勇;從細節(jié)完善根本政治制度,細到發(fā)言時間[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6 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zhí)筆 林妙珊 陳金龍;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N];人民日報;2011年
7 蘭恒敏;中國經濟會很“抗造”[N];聯合日報;2008年
8 記者 何清平 實習生 杜虹;以出色的工作堅持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N];重慶日報;2009年
9 孫志驤;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好完善好[N];寧夏日報;2009年
10 武穴市委中心組;聯系“三個實際” 回答六個“為什么”[N];黃岡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焦耘;稅制變遷的制度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8年
2 崔正進;試論新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1949-1954年)[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許和隆;沖突與互動:轉型社會政治發(fā)展中的制度與文化[D];蘇州大學;2006年
4 竇志強;唐陵石雕的考古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趙本濤;中西文化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6 徐大建;市場經濟與企業(yè)倫理論綱[D];復旦大學;2002年
7 才讓加;甘丹頗章時期西藏的政治制度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董偉;論當代經濟制度選擇與社會結構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7年
9 路占勝;布局與求解[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張立榮;論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行政制度[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肖怡;中美稅制的差異[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2 阮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清江;政治制度在資源分配中的角色與功能[D];山西大學;2003年
4 匙冠敏;比較中印當代發(fā)展中的政治制度選擇[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佳;政治制度視野下人的全面發(fā)展[D];中南大學;2005年
6 單鵬;宋代土貢初探[D];河北大學;2006年
7 杜春吉;雅典政治制度與其公民[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歐陽澤華;全球化對我國政治價值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D];南昌大學;2011年
9 曾新娟;麥理浩時代港英政府政治制度改革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廖中武;新中國政治文化變遷的研究[D];華僑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榮的可持續(xù)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14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38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