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主義
本文關鍵詞: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主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新制度主義”這個詞在政治科學中的出現頻率已經越來越高。然而 ,對于什么是“新制度主義” ,它與其他分析途徑之間的區(qū)別在哪里 ,對于它做出了哪種承諾或者說要揭示什么的問題等 ,卻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混淆。本文擬通過檢視新近文獻 ,對上述問題做出初步回答。事實上 ,在過去的十五年中 ,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新制度主義”分析途徑。即歷史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本文簡要描述了每一個流派的起源 ,指出它們在分析社會和政治問題時的獨到視角。從而尋求每一個流派是否有向其他兩個流派學習的可能 ,并在結論部分討論這三種視角的整合潛力。
【作者單位】: 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 塔夫茲大學政治科學系
【關鍵詞】: 政治科學 新制度主義 范式
【分類號】:D0
【正文快照】: 歷史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和發(fā)展是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政治學集團理論和結構功能主義的一種反應。它的理論源出于它們 ,但又尋求超越這兩個流派。歷史制度主義接受了集團理論的這樣一個觀點 ,即圍繞著稀缺資源而展開競爭的各個集團之間的沖突構是政治的核心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笑宇;;索爾茲伯里的約翰與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中世紀淵源[J];政治思想史;2011年02期
2 楊澤章;;托克維爾的政治思想及其理論價值[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王時中;;“革命的烏托邦”的政治宣言——阿爾都塞對馬基雅維利的“另類”解讀[J];政治思想史;2010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伯特爾·奧爾曼;張雙利;;政治科學是什么?它又應當成為什么?[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三輯)[C];2002年
2 梁多;胡寧生;;關于公共組織中政策選擇模型的探討——基于整合兩種制度主義方法論的研究[A];全國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論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資料文集[C];2004年
3 游海疆;;和諧決策:善與善的沖突與路向[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劉杰;李長源;;公共政策要義探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陳錦文;;基于“公眾參與”范式的公共政策制定[A];全國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論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資料文集[C];2004年
6 唐正繁;;我國政治哲學若干問題研究綜述[A];貴陽市經濟社會文化大發(fā)展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論研究[C];2010年
7 陳健;;相對多數選舉制與兩黨體系相關性辨析[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五輯2009)[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范子墨;新制度主義:西方政治學新發(fā)展的基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陳堯;新制度主義的分析取向[N];社會科學報;2002年
3 常欣欣;新制度主義與唯物史觀的契合[N];學習時報;2005年
4 譚彥德;當代社會政治領導力為什么會出現危機[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5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孔新峰;沃特金斯:西方政治學界鮮為人知的學者[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6 燕繼榮;中國政治發(fā)展: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變奏(上)[N];學習時報;2006年
7 孔新峰(書評人);未來需要什么樣的制度?[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8 楊海蛟;政治文明的層面[N];學習時報;2002年
9 任勇;簡說政策網絡理論[N];學習時報;2007年
10 譚彥德;回歸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傳統(tǒng)[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馬雪松;政治世界的制度邏輯[D];吉林大學;2010年
2 何俊志;結構、歷史與行為[D];復旦大學;2003年
3 葉穎;普世秩序的多元表達[D];北京大學;2007年
4 胡勇;論托克維爾的中道自由主義政治思想[D];武漢大學;2005年
5 霍春龍;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視域下制度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李燦;民主的命運:專制抑或自由[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7 何歷宇;政治知識化與現代政治的成長[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山杉;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2 陳建華;新制度主義政治理論評析[D];廈門大學;2001年
3 郝成禹;政治制度變遷與國家:基于新制度主義的分析[D];廈門大學;2008年
4 陳志青;網絡分析與治理模式[D];廈門大學;2006年
5 馬雪松;政治合法性的內在張力[D];吉林大學;2007年
6 龔智慧;沃格林的“政治科學”:新與舊[D];復旦大學;2011年
7 張曉川;后發(fā)外源型政治發(fā)展中的強制性因素與誘致性因素分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侯靈藝;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治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周建明;托克維爾民情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10 金業(yè)欽;基層參與與公民文化培育[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主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63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9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