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與儒學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7 02:09
本文關鍵詞:《禮記》與儒學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禮記 儒學 意識形態(tài) 稱情立文 道德中心
【摘要】:在文化象征系統(tǒng)意義上,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于失范或無序的社會轉型期,從而給人們提供組織社會和心理過程的藍圖,使其得以理解自身處境并看到新的方向。先秦至秦漢時期“禮崩樂壞”與社會轉型的社會背景,使儒家的群體性著作《禮記》具有了賦予價值、規(guī)訓個體、指引方向的文化象征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特質(zhì)。本研究將以義理重構為基本方法,對《禮記》這一功能特質(zhì)作同情式理解與批判式反思,以觀照儒家所進行的面向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世界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持續(xù)努力。 在《禮記》中,追識天道以確認自身的認知模式,使得合“禮”即合理的衍生性差序格局隱含了儒家對于天道的強烈的生命認知沖動,并為其“圣王”理想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踐行意志提供了內(nèi)驅(qū)力。在認知上,“天人合一”的崇高之“畏”使具有崇高特質(zhì)和完善人格的“圣王”成為儒學意識形態(tài)中最重要的“大他者”——但“他”僅具有形上價值的導向、征召或質(zhì)詢意義,這使儒家以人道效法天道的自覺呈現(xiàn)為“一種悲愴而崇高的道德情懷”!抖Y記》稱情立文和直觀理性的方法論,使主體“拋開理性的爭辯,屈從于意識形態(tài)的儀式” 《禮記》中儒學意識形態(tài)的實踐層面主要表現(xiàn)為各種社會規(guī)制及其實現(xiàn)途徑。精英政治下對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之“禮”及其“內(nèi)在義務感”的強調(diào),實質(zhì)上是以規(guī)訓、質(zhì)詢代替肉體懲戒的一種全景敞開的社會監(jiān)察;禮樂教化使藝術活動與政治實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優(yōu)美與崇高的一致”;“大共同體本位”下的社會控制,保證了國家意義上的“大他者”對于主體的單向質(zhì)詢和主體對于“大他者”的絕對服從,從而實現(xiàn)了“降服意義上”的“生產(chǎn)關系的再生產(chǎn)”;“德主刑輔”的治理觀則以一種實質(zhì)的倫理法縫合了儒家主觀意志自由與客觀秩序需求之間的裂隙。德性擴張表征著儒家崇尚先賢、批判現(xiàn)實、建構未來的道德理想主義的原質(zhì)性動力。 知識與價值判斷的契合是《禮記》之儒學意識形態(tài)實現(xiàn)自身的關鍵!岸Y”的社會價值觀和“仁”的行為價值觀以及公、信、仁、和的價值理想,凸顯出儒家德性中心的價值觀!奥暸c政通”、“稱美不稱惡”和“黼黻文繡之美”的主體規(guī)訓,表征著儒學意識形態(tài)語境中主體審美意志的虛假自由,其實質(zhì)是主體“自己為自己立法”。德性即知識及道德中心的價值觀,使得儒家的知識獲得與價值判斷契合一致,從而賦予主三體踐行儒學意識形態(tài)以不竭的驅(qū)力。 《禮記》中儒學意識形態(tài)成功的關鍵在于,它將個體塑造成了主體,使之“自由而獨立地”接受其屈從地位并做出相應的姿態(tài)與行動。個人—家庭—宗族—社會—國家的倫理擴展過程,同時也是父親、天子、國家意義的“在他者”模塑和規(guī)訓主體的過程,孝、忠、義、返始報恩、尊長敬德、道德自律等,構成了其經(jīng)驗本質(zhì)與基本要素,使之由單一主體轉變?yōu)樨撦d多重倫理意義的復合主體,角色場域轉換過程便是其獲得豐富意義的過程。所以,《禮記》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為人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漸次生成并次序展開的倫理世界。 《禮記》中儒家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策略對于當今推進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頗具啟示意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應以對“人”的關注為核心,通過“主人能指”來結構社會中漂浮的“意義能指”,在注重傳統(tǒng)因素的基礎上,進行“面向一股民眾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tài)敘事”
【關鍵詞】:禮記 儒學 意識形態(tài) 稱情立文 道德中心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222;K892.9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引言13-38
- 一、選題依據(jù)與研究意義13-16
- 二、已有研究文獻綜述16-30
- 三、研究方法與重點難點30-32
- 四、主要內(nèi)容與本文創(chuàng)新32-38
- 第一章 概念、結構與文本考察38-69
- 第一節(jié) 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及相關理論39-50
- 一、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及其副現(xiàn)象39-42
- 二、意識形態(tài)的特質(zhì)及其界定42-45
- 三、意識形態(tài)與崇高45-50
- 第二節(jié) 先秦儒學意識形態(tài)的結構系統(tǒng)50-60
- 一、意識形態(tài)結構的分析框架50-52
- 二、先秦儒學的意識形態(tài)結構52-55
- 三、先秦儒學意識形態(tài)的“內(nèi)核”55-60
- 第三節(jié) 《禮記》的文本考察與定位60-69
- 一、成書61-65
- 二、分類65-67
- 三、定位67-69
- 第二章 《禮記》的哲學觀與儒學意識形態(tài)69-117
- 第一節(jié) 意義生成與“道費而隱”——《禮記》的天道觀70-79
- 一、“萬物本乎天”的“天道”70-75
- 二、“道費而隱”的合“禮”宇宙75-79
- 第二節(jié) “天人合一”與崇高之“畏”——《禮記》的認識論79-100
- 一、順天守時與“師法自然”79-83
- 二、理性認知及其限度83-86
- 三、德性認知與主體困境86-90
- 四、大學之道與認知功夫90-93
- 五、循禮知天與崇高之“畏”93-100
- 第三節(jié) 稱情立文與直觀理性——《禮記》的方法論100-115
- 一、稱情立文100-103
- 二、直觀理性103-109
- 三、絮矩困境109-112
- 四、中庸“制中”112-115
- 小結:“天人合一”視域下的“內(nèi)圣外王”115-117
- 第三章 《禮記》的社會觀與儒學意識形態(tài)117-190
- 第一節(jié) 精英政治下的社會監(jiān)察118-130
- 一、精英政治與“無意識認同”118-123
- 二、全景敞開的社會監(jiān)察123-130
- 第二節(jié) “以教化政”的“順”與“節(jié)”130-152
- 一、“以教化政”的政治倫理131-140
- 二、禮樂教化的“順”與“節(jié)”140-148
- 三、文質(zhì)并重的雙重模塑148-151
- 四、“不請自至”的信仰151-152
- 第三節(jié) “在共同體本位”下的社會控制152-176
- 一、“別子為祖”的宗統(tǒng)限度154-160
- 二、鄉(xiāng)遂制度的基層控制160-168
- 三、“明惠必均”的等級均衡168-176
- 第四節(jié) 禮制刑罰與德性擴張176-185
- 一、“以法入禮”177-180
- 二、“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180-181
- 三、“實質(zhì)的倫理法”181-183
- 四、“德主刑輔”183-185
- 附論 “大同”與“小康”185-190
- 第四章 《禮記》的價值觀與儒學意識形態(tài)190-223
- 第一節(jié) “禮”與“仁”的德性價值觀191-201
- 一、“禮”作為社會價值觀191-194
- 二、“仁”作為行為價值觀194-197
- 三、公、信、仁、和作為價值理想197-200
- 四、德性作為價值評判原則200-201
- 第二節(jié) 審美意志與主體自由201-212
- 一、“聲與政通”的優(yōu)美崇高203-206
- 二、“稱美而不稱惡”的歷史審美206-207
- 三、“黼黻(fufu)文繡之美”的主體規(guī)訓207-210
- 四、“自由意志”的烏托邦精神210-212
- 第三節(jié) 知識與價值判斷的契合212-223
- 一、道德中心的價值原則214-216
- 二、真善美的統(tǒng)216-218
- 三、知識與價值判斷218-223
- 第五章 《禮記》的倫理觀與儒學意識形態(tài)223-263
- 引論 倫理與意識形態(tài)223-228
- 第一節(jié) 冠、昏、喪祭之家族倫理228-244
- 一、禮始于“冠”228-233
- 二、禮本于“昏”233-238
- 三、禮重于“喪祭”238-244
- 第二節(jié) 鄉(xiāng)飲酒、射之社會倫理244-252
- 一、鄉(xiāng)飲酒禮:尊長敬德244-247
- 二、射禮:道德自律247-252
- 第三節(jié) 燕、聘、朝覲之政治倫理252-258
- 一、“燕”以明義252-254
- 二、“聘”以敬尊254-255
- 三、“朝”以盡忠255-258
- 小結 倫理世界的生成與次續(xù)展開258-263
- 結語 崇高理想的永久驅(qū)力263-275
- 參考文獻275-287
- 附錄287-288
- 后記288-28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齊勇;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心術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2 馬育良;先秦儒家對于“情”的理論探索[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3 徐寶鋒;;《禮記》的宗統(tǒng)與君統(tǒng)格局[J];武陵學刊;2010年05期
4 徐寶鋒;;《禮記》倫理的主體層次[J];船山學刊;2011年03期
5 王波;;《禮記》的法理思考[J];研究生法學;2004年03期
6 閔卓;《禮記》的思想精華及其局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黃清吉;儒學國家意識形態(tài)化的成因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8 翁賀凱;兩漢《禮記》源流新考——從《郭店簡與〈禮記〉》談起[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年05期
9 齊丹丹;;上博簡《民之父母》研究綜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02期
10 季廣茂;尋找崩潰點——齊澤克及其意識形態(tài)理論淺說[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3年02期
,本文編號:9270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92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