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儺儀及其禮儀文化透視
本文關鍵詞:古籍中的儺儀及其禮儀文化透視
【摘要】:眾人一般會認為儺只是一種簡單的娛樂表演,仔細研究,其實不然。通過儺儀我們可以透視中國的禮儀文化。本文將以歷史典籍、實際考證為據,從儒家"禮"文化的角度,對儺儀中折射出來的禮儀文化作個探析。
【作者單位】: 鄭州市金融學校;
【關鍵詞】: 古籍 儺儀活動 禮儀文化
【分類號】:K892.9
【正文快照】: 儒家文化在我國的思想文化歷史長河中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其實儺與儒形成了一種精神同構與文化互補。要從根本的精神價值關懷上去解決二者之間的深層關聯,我們只有探尋古籍的字里行間,才有可能找到某種處于內在規(guī)定性方面的根本聯系!皟迸c“禮”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兩個重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陰全;北京市通州區(qū)北苑街道社區(qū)禮儀文化系列教育活動側記[J];社區(qū);2003年06期
2 弓立新;;重拾中華禮儀 學做謙謙君子——訪彭林[J];少年兒童研究;2006年01期
3 高飛衛(wèi);孔子與中國古代禮儀文化[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4年02期
4 孫金玲;;從禮儀文化的發(fā)展看中國文明的進程[J];科技資訊;2006年23期
5 孫金玲;;從禮儀文化的發(fā)展看中國文明的進程[J];科技資訊;2007年05期
6 程遠芳;;淺談中西方禮儀文化[J];黑龍江史志;2008年16期
7 李小園;;和諧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禮儀文化[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11期
8 魏彩霞;;淺談跨文化交流中禮儀文化的沖突與嬗變[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9 黃靜;周海燕;;中華傳統(tǒng)禮儀與文化的關系解讀[J];中國報業(yè);2011年16期
10 王玉霞;;中西宴飲禮儀比較[J];秘書;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于承武;;儒家思想為什么能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1998年
2 汪瑾;;儒家思想與人類和平[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鄭松柏;;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究竟是什么[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4 湯恩佳;;在昆明“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霍俊江;范振華;;毛澤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A];毛澤東與中國歷史文化[C];1993年
6 王德新;;論儒家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借鑒價值[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1)[C];2008年
7 朱尚雄;;豬文化的溯源與展望[A];現代化養(yǎng)豬企業(yè)經營管理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裘沛然;;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A];百年偉人光百代——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4年
9 孫燕華;謝金良;;試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馬莉;周倩;;孔子學院在非洲——和諧文化的外交之旅[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梁朝文;三都水族古籍搶救工作亮點紛呈[N];貴州民族報;2010年
2 國家圖書館館長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 周和平 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 陳紅彥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博士 楊印民 中國民族圖書館研究館員 寶音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古籍部主任 李鴻濤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裘儉;迎接第五個“文化遺產日” “國家珍貴古籍特展”開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3 周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逐一確認寧缺毋錯[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4 小辰;300余件古籍預熱市場行情[N];中國商報;2007年
5 國家圖書館館長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 周和平;保護新疆古籍 傳承中華文化[N];光明日報;2011年
6 燕玲;搶救錫伯族文化古籍[N];伊犁日報(漢);2005年
7 記者 熊飛;省禮儀文化發(fā)展促進會成立[N];河南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王硯文 實習記者 陳濤;琳瑯古籍中尋找“非遺”根脈[N];北京日報;2011年
9 李剛;禮儀文化熱京城[N];北京日報;2000年
10 許嘉璐;從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大視野看儒學復興[N];北京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韓恩珠;中韓兩國儒文化意識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方厚升;辜鴻銘與德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甘良勇;《大戴禮記》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曉娟;中西禮儀文化之比較[D];蘭州大學;2012年
2 張清波;中俄宴會禮儀文化對比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3 沈荔丹;張君勱對現代中國文化建構的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4 阮紅水;試論儒家作品的思想對越南文化的影響[D];重慶大學;2011年
5 趙彥;中西方餐桌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D];河南大學;2013年
6 陳慈;從跨文化角度研究中美企業(yè)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幾點不同認知[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7 李天寶;儒家思想與我國當前文化軟實力建設[D];北京工商大學;2010年
8 張玲;傳統(tǒng)宗教思想對俄漢民族文化的影響[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年
9 王婧;儒家文化對韓國國民素質的積極影響及啟示[D];吉林大學;2009年
10 毛艷琳;試析“中國特色”大國責任的文化基礎[D];復旦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8550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85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