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后期次等士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04 19:24
本文關鍵詞:北朝后期次等士族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次等士族 高門士族 統(tǒng)治階層
【摘要】:士族作為魏晉南北朝歷史上最主要的統(tǒng)治階層,它對魏晉南北朝歷史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目前,學界對南方的士族研究多于北方的士族。同時,士族可以分為高門士族和次等士族兩股政治勢力,學界目前關注點主要集中于高門士族,對次等士族的研究不夠,而對北方次等士族的研究就更少了。從南朝劉宋、蕭齊、蕭梁的建國到北朝后期的戰(zhàn)爭紛紜中,士族的活動相當活躍,從而給讀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北方的次等士族,在他們所處歷史時期鳩帥鄉(xiāng)部、托跡勤王,穿梭于各政權之間,對北朝后期的歷史產(chǎn)生了比較重要的影響。本篇論文準備以北朝后期的歷史為背景,對北方的次等士族作一個較為全面的分析和論述。 北朝后期次等士族的研究,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闡述。首先,在史書對他們描述的基礎上,對他們所具有的特征及擁有這些特征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論述,勾勒出他們的大體情形。其次,在論述他們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他們參與政權和入仕的具體方式及這些方式的形成原因,了解他們進入政壇的經(jīng)過。再次,他們進入政壇后會與當時統(tǒng)治階級各階層產(chǎn)生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再進一步論述他們和統(tǒng)治階級各階層之間的關系,深入了解他們在進入政壇后的活動和所處的地位。最后,闡述他們及其子嗣的發(fā)展,從而對他們形成一個全面和系統(tǒng)的了解。
【關鍵詞】:次等士族 高門士族 統(tǒng)治階層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39.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緒論7-15
- (一)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7-8
- (二) 論文研究的現(xiàn)狀8-11
- (三) 次等士族的界定11-15
- 一、次等士族的特征15-29
- (一) 次等士族的武質(zhì)性15-19
- (二) 次等士族的文質(zhì)性19-22
- (三) 次等士族的經(jīng)濟性22-29
- 二、次等士族與政權結合的方式29-41
- (一) 貲選29-32
- (二) 征辟32-37
- (三) 察舉制37-41
- 三、次等士族與各統(tǒng)治階層之間的關系41-56
- (一) 次等士族與最高統(tǒng)治階層的關系41-48
- (二) 次等士族與勛貴階層之間的關系48-51
- (三) 次等士族與高門士族之間的關系51-56
- 四、次等士族的最終發(fā)展形態(tài)56-63
- (一) 次等士族在政壇迅速消失56-57
- (二) 次等士族在政壇上的發(fā)展形式57-63
- 五、結語63-65
- 參考文獻65-66
- 后記66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2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楊銘;;試論后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4 王榮科;中國社會傳統(tǒng)政治心理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5 吳懷東;支遁與晉末玄言、山水詩之變[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6 夏當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會秩序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王光照;;梁季江陵政權始末及江左士族社會變遷[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8 李俸s,
本文編號:7933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79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