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通史論文 >

漢代忠德教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04 17:32

  本文關鍵詞:漢代忠德教化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西漢 東漢 忠德 教化


【摘要】:“忠”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重要的倫理范疇之一,對維護政治統(tǒng)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漢代統(tǒng)治者正是基于這一點,將忠倫理納入法制及官制的軌道,以國家政權的力量強力推行忠德教化。目前,國內外關于漢代忠德教化的論文和著作相對較少,因此筆者從“忠”字的涵義入手,從背景、途徑、特征、效應等方面對漢代忠德教化做一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 首先,論述忠德觀念自產生發(fā)展至漢代其內涵與外延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先秦時期、秦代、兩漢。忠德觀念初產生時有一般倫理和政治倫理兩個層面的內容,然而隨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和加強,忠德觀念的涵義日趨狹隘。至漢代,“忠”淪為臣對君的絕對服從。 其次,論述漢代忠德教化的背景,主要從政治、社會、思想文化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漢朝建立于亡秦基礎之上,面臨嚴峻的政治形勢。另外由于初建,社會秩序呈現(xiàn)自上而下一片混亂的局面。在思想文化領域,漢朝統(tǒng)治者意識到秦朝滅亡是實踐法家學說的惡果,于是轉向求助于黃老思想。黃老思想對于漢初恢復經(jīng)濟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漢朝實力增強,它越來越不適應時代和統(tǒng)治的需要。于是統(tǒng)治者又轉而運用儒家思想治國,儒家素來強調的忠倫理的地位因此逐漸受到重視。 第三,詳細地分析漢代忠德教化的途徑。從“不忠入律”、褒獎忠臣、以孝求忠三個方面闡述。漢朝政府從懲罰和褒獎兩個方面對臣民進行忠德教化,對于激勵官吏忠君廉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那些不忠之臣也具有極大的威懾力。 第四,總結漢代忠德教化的特點。通過對于漢代忠德教化途徑的分析,總結出漢代的忠德教化具有綱;、法制化、過程漸進化、方式多樣化的特點。 最后,闡述漢代忠德教化的歷史效應。漢代的忠德教化培養(yǎng)了官吏的良好職業(yè)道德,鞏固并延緩了漢朝的統(tǒng)治。此外,漢代忠德教化也為二千余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忠德教化提供了一個基本的范式。
【關鍵詞】:西漢 東漢 忠德 教化
【學位授予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234;B82-09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9
  • (一) 選題背景7
  • (二) 選題意義7-8
  • (三) 研究現(xiàn)狀8-9
  • 一、“忠”的起源與發(fā)展9-13
  • (一) “忠”字的涵義9
  • (二) 先秦時期忠德的產生9-11
  • (三) 秦朝的忠德11-12
  • (四) 兩漢的忠德12-13
  • 二、漢代忠德教化的背景13-15
  • (一) 政治背景13-14
  • (二) 社會背景14
  • (三) 思想文化背景14-15
  • 三、漢代忠德教化的途徑15-26
  • (一) 將忠納入律法:“不忠入律”15-21
  • (二) 將忠納入官制:褒獎忠臣21-25
  • (三) 宣揚忠孝一體:以孝求忠25-26
  • 四、漢代忠德教化的特征26-30
  • (一) 忠德教化的綱;27
  • (二) 忠德教化的法制化27-28
  • (三) 忠德教化的漸進化28-29
  • (四) 忠德教化方式的多樣化29-30
  • 五、漢代忠德教化的歷史效應30-32
  • (一) 政治效應30
  • (二) 文化效應30-31
  • (三) 社會效應31-32
  • 結語32-33
  • 參考文獻33-36
  • 在校期間的學術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36-37
  • 致謝3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景熙;;德教海外揚教與“香叻暹汕”貿易體系[J];海交史研究;2008年01期

2 吳進;;論古代統(tǒng)治者對歷史記載的篡改[J];文史雜志;2011年04期

3 任正圣;;論道德與正義共同點上的差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5期

4 馬宇清;張巖;;《詩經(jīng)》的適應性對華夏群體聚合統(tǒng)一的維系[J];長城;2011年08期

5 夏學兵;;論陽陵著衣裸俑與西漢前期的農業(yè)文明[J];農業(yè)考古;2011年04期

6 李臻;;萬俟詠詞風及其傳播狀況簡析[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張國慶;;遼代佛教“涉政”現(xiàn)象探析——“佛教文化與遼代社會變遷”研究之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5期

8 劉曉春;;淺論道教在唐代的興盛[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9 展華;;九月話“九”[J];科學之友(上旬);2011年09期

10 肯內斯.R.霍爾;王麗明;;評《東南亞港埠與政體之興衰》[J];海交史研究;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強;;從“物物”到“紙幣”的跳躍——對蒙古統(tǒng)治者貨幣觀念上轉變的分析[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二輯)[C];2003年

2 周孚政;;孔子的“以德治國”思想[A];孔學研究(第八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張廣志;;略論周人的“德治”與“民本”思想[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4 景蜀慧;;魏晉重實之風淺議[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5 許建明;劉偉平;;制度性腐敗的政治學[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程方平;;《尚書》與古代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程方平;;《尚書》與古代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蘇天鈞;;元、明、清三朝都城、畿輔建置沿革考略[A];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1986年

9 馬元良;;秦人本、民本思想評析及聯(lián)想[A];孔學研究(第十二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李奧烈;;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與政治文明建設[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 德;教育者不是統(tǒng)治者[N];中國教師報;2004年

2 ;民以尊嚴為本[N];人民代表報;2011年

3 趙愛瑛;重提語文教學中的德教[N];中國文化報;2001年

4 王峰;怎樣成為一個富有魅力的領導?[N];中國經(jīng)營報;2004年

5 烏裕爾;誰比誰更聰明[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11年

6 烏裕爾;以百姓心為心[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11年

7 于濤 赫爾辛基大學哲學系、南開大學哲學學院;宗教不應成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何沙洲;管理好企業(yè)的“關鍵資產”[N];經(jīng)理日報;2002年

9 葛會英;清末統(tǒng)治者的迷信與愚昧[N];中國檔案報;2004年

10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楊濤;改善民生需要制度護航[N];廣州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謙;民國時期統(tǒng)治者對城市下層社會的社會調控[D];山東大學;2007年

2 郭冰;明清時期“水滸”接受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高衛(wèi)星;統(tǒng)治的規(guī)則與藝術——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統(tǒng)治思想及其應用研究[D];鄭州大學;2004年

4 孫光妍;中國傳統(tǒng)法之和諧價值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5 郭曉東;重塑價值之維[D];吉林大學;2004年

6 許健;漢代禮法結合綜治模式的確立及其影響[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7 陳美衍;現(xiàn)代西方產權經(jīng)濟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瞿大風;元朝統(tǒng)治下的山西地區(qū)[D];南開大學;2003年

9 李俊方;漢代皇帝施政禮儀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呂紅梅;秦漢士人犯罪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曉滿;漢代忠德教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2 王冬冬;東漢文化政策研究[D];青島大學;2012年

3 戴輝;清初賦役制度改革及其弊端[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程麗麗;中國古代民謠與吏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5 王漢儒;唐代儒學地位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6 羅山;宋朝孝德教化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7 楊珂;關于中日女性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特點的考察[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娟;亞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翠丹;西漢初期“秦鑒”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10 舒琴;元代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79288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79288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0f7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