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阿骨打對遼議和研究
本文關鍵詞:完顏阿骨打對遼議和研究
【摘要】:金朝與遼朝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很重要的朝代,這兩個政權作為對等國家存在只有短短的十年時間,其中又以戰(zhàn)爭為主,其實雙方的議和活動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本文從金遼收國議和、天輔議和入手,通過雙方議和進程論述,進而探討雙方兩次議和沒有成功及其原因,并通過對議和的研究,認識雙方議和對遼金關系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議和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議和中也體現(xiàn)了高明的政治策略。而遼朝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則一直顯得十分被動。從金遼議和過程來看,存在了二百多年的遼朝在政治手腕上并不如新興的金朝老到,軍事上又無法抵抗金朝的進攻,政治腐敗、不得人心,遼朝為新興的金朝所取代,只能說是順應了歷史的發(fā)展,是歷史的進步。
【關鍵詞】:金朝 遼朝 收國議和 天輔議和 金遼關系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246.4
【目錄】:
- 一、 導論7-10
- (一) 選題意義7
- (二) 前人研究狀況述評7-10
- 二、 金遼議和的時代背景10-15
- (一) 女真族建國前的發(fā)展狀況10-11
- (二) 女真族與遼朝的矛盾11-15
- 三、 金遼收國議和15-21
- (一) 金遼收國議和進程15-19
- (二) 金遼收國議和沒有成功的原因19-21
- 四、 金遼天輔議和21-39
- (一) 金遼天輔議和進程21-29
- (二) 金遼天輔議和沒有成功的原因29-39
- 五、 金遼議和對金遼關系發(fā)展的影響39-45
- (一) 金遼收國議和對金、遼的影響39-40
- (二) 金遼天輔議和對金、遼的影響40-42
- (三) 金遼議和對金遼關系發(fā)展的影響42-45
- 結語45-47
- 參考文獻47-53
- 附錄53-59
- 中文摘要59-61
- Abstract61-64
- 導師及作者簡介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永春;關于宋金“海上之盟”的幾個史實問題[J];北方文物;1985年02期
2 穆鴻利;完顏婁室—智勇雙全的女真名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3 熊召政;;醉里挑燈看劍[J];作家;2006年05期
4 王德恒;;解密金皇陵(五)——金太祖睿陵的埋葬遷徙和發(fā)現(xiàn)發(fā)掘[J];知識就是力量;2010年06期
5 ;金戈鐵馬入夢來[J];臺聲;2009年03期
6 趙永春;金與北宋戰(zhàn)爭爆發(fā)原因初探[J];北方文物;1987年02期
7 王崇時;;略論完顏阿骨打[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8 敬知本;;試論女真族民族英雄阿骨打[J];歷史教學;1982年07期
9 李錫厚;《遼史》與遼史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年05期
10 孟楠;略論西夏與周邊民族的聯(lián)姻[J];民族研究;199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毅;;幾品遼朝錢[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三輯)[C];2003年
2 劉肅勇;;第八講 金太祖進軍遼東[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7——遼海講壇·第五輯(歷史卷)[C];2009年
3 王學勤;;從扎蘭屯出土的遼代窖藏錢幣談遼朝對北疆地區(qū)的開發(fā)[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八輯)[C];2006年
4 孟廣耀;;術不姑與遼朝的關系[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1)[C];1981年
5 霍宇紅;;淺談遼朝的歷史作用[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關樹東;;遼朝州縣制度中的“道”“路”問題探研[A];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輯——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何天明;;從邊境銅鐵錢交易看遼代鐵錢與錢幣鑄造[A];遼、金、西夏、元貨幣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2年
8 郭康松;吳琦;;中原典籍的入遼及其貢獻[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王學勤;;從扎蘭屯出土的遼代窖藏錢幣談遼朝對北疆地區(qū)的開發(fā)[A];“中國北方地區(qū)錢幣發(fā)現(xiàn)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專集(一)[C];2005年
10 劉昭棣;;從扎蘭屯市出土的遼代窖藏錢幣看遼朝翻鑄的唐和北宋錢[A];“中國北方地區(qū)錢幣發(fā)現(xiàn)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專集(二)[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遼寧省社科院歷史所 劉肅勇;遼朝處決死囚的特異刑制[N];團結報;2010年
2 董宏;遼朝的賦稅[N];江蘇經(jīng)濟報;2002年
3 王春蕾 張建華;完顏阿骨打陵址的調查與分析[N];中國文物報;2000年
4 江竹;遼朝五京[N];吉林日報;2001年
5 吉林社科院 周惠泉;遼朝議政的獨特方式——捺缽制度[N];社會科學報;2006年
6 張貴;創(chuàng)制女真文字的完顏希尹[N];吉林日報;2006年
7 湯文學;“春水大典”群雕重現(xiàn)先民漁獵生活[N];哈爾濱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張郁芬 于雁賓 張秀安;探索吉劇新路 塑造女真英雄[N];吉林日報;2002年
9 田廣林;草原與大海的對話[N];光明日報;2007年
10 漁夫;滿族新城戲:戲劇百花園中的奇葩[N];吉林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福順;遼朝科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楊浣;遼夏關系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曹顯征;遼宋交聘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史風春;遼朝天祚帝后妃世系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秀蓮;金朝“異代”文士與皇權政治互動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王孝俊;遼代人口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7 孫昊;女真建國前社會組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肖愛民;北方游牧民族兩翼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9 林國亮;高麗與宋遼金關系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10 王善軍;遼代世家大族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鴻飛;完顏阿骨打對遼議和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陶莎;遼朝上京、中京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孫瑋;遼朝東京海事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宏利;遼朝中京地區(qū)海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5 宋丹;遼朝漢族官員政治地位變遷分析[D];渤海大學;2012年
6 孫偉祥;遼朝帝王陵寢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李貴英;關于圣宗朝遼朝與高麗關系的幾個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8 彭鳳萍;北宋與遼朝的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陳曉菲;遼南京地區(qū)海事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10 魏蔚;關于契丹建遼的幾個重大史實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620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76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