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史研究在中國:回顧與展望
本文關(guān)鍵詞:概念史研究在中國:回顧與展望
【摘要】:"概念史"是伴隨"語言學轉(zhuǎn)向"而在德國興起的一種史學類型和跨學科研究領(lǐng)域。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將概念史手法引入中國近代史研究,在方法探討和實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漸形成了東亞近代知識考古、數(shù)據(jù)庫研究方法、歷史文化語義學、中國近代新名詞研究、近代知識與制度體系轉(zhuǎn)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路徑。但總體而言,概念史研究在中國還處于身份未明、時代未定、平臺未建的起步階段,有志者當從系統(tǒng)譯介德國概念史成果、組建概念史合作研究團隊、出版概念史研究集刊和叢書等方面繼續(xù)努力。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關(guān)鍵詞】: 概念史研究 中國 回顧 展望
【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1-0225)
【分類號】:K207
【正文快照】: 20世紀后半期以來,語言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得到認可,歷史學的研究重心也因此發(fā)生了急劇變化,其主要表現(xiàn)之一即是概念史(history of concepts)的興起和盛行。隨著《歷史的基本概念:德國政治-社會語言辭典》、《法國的政治-社會基本概念手冊》等大型辭書的陸續(xù)出版,概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志剛;;宗教是什么?——關(guān)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論反思[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蔣寅;;原始與會通:“意境”概念的古與今——兼論王國維對“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沈文欽;;Liberal Arts與Humanities的區(qū)別:概念史的考察[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4 張慶順,胡恒;建筑史中的空間概念史[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5 馮天瑜;;“科學”:概念的古今轉(zhuǎn)換與中外對接[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周保巍;;“國家理由”,還是“國家理性”?——三重語境下的透視[J];讀書;2010年04期
7 周永坤;;中國司法概念史研究[J];法治研究;2011年04期
8 李宏圖;語境·概念·修辭———昆廷·斯金納與思想史研究[J];世界歷史;2005年04期
9 黃興濤;;晚清民初現(xiàn)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J];近代史研究;2006年06期
10 馮天瑜;經(jīng)濟·社會·自由:近代漢字術(shù)語考釋[J];江海學刊;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光永;國民公德與憲政框架——梁啟超的政治文明整體發(fā)展觀[J];安徽史學;2004年04期
2 劉超;危機與認同:中國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本國史教科書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3 劉超;;現(xiàn)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7年05期
4 左玉河;;30年來的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5 杜靜施;;淺談吳敏樹的詩文創(chuàng)作[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2期
6 許宏香;;仿像的邏輯——波德里亞仿像論的技術(shù)與修辭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7 施云;;近代反侵略戰(zhàn)爭中的民族意識覺醒與中華民族團結(jié)[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8 賴駿楠;;建構(gòu)中華法系——學說、民族主義與話語實踐(1900—1949)[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9 常安;;清末民初憲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10 韓經(jīng)太;陶文鵬;;中國詩學“意境”闡釋的若干問題——與蔣寅先生再討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勇;;從知識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眾媒介在文化轉(zhuǎn)型中的作用[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王凱;;近代建筑術(shù)語統(tǒng)一與建筑學科的形成[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3 張景平;;士與二十世紀的實踐性儒學——試論劉爾p樀乃枷、蕦及其意义[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4 潘亞玲;;安全化/非安全化與國際規(guī)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氣候變化為例[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07年
5 左玉河;;20年來的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胡文生;;臺灣民眾國家認同問題的由來、歷史及現(xiàn)實[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馬建英;;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安全化——理論、路徑與反思[A];國際關(guān)系研究:新領(lǐng)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8 何曉明;;近代中國自由主義:不結(jié)果實的精神之花[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鄭大華;王毅;;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勇軍;嚴復(fù)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奕霏;中國共產(chǎn)黨延安時期局部執(zhí)政的人民利益觀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崔明石;話語與敘事:文化視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學;2011年
9 徐斯雄;民國大學學術(shù)評價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fù)興”—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蘆迪;王韜改革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曼;清末《東方雜志》民族主義思想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燕玲;早期維新思想與戊戌變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傳濤;近現(xiàn)代中國仁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郭瀟;分判與會通:中西意象理論的對話[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韓毅勇;蔡尚思學術(shù)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長江;甲午戰(zhàn)后至戊戌維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岳強;梁啟超關(guān)于“國民性”的思考[D];吉林大學;2011年
9 吳園林;財權(quán)·政權(quán)·憲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蔣橙;梁啟超政體思想流變[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斌;王韜申請加入基督教文析[J];檔案與史學;1999年04期
2 馬懷榮;近代文化引進與漢語表達系統(tǒng)的更新[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1994年03期
3 趙毅衡;走向邊緣[J];讀書;1994年01期
4 陸建德;詞語的政治學[J];讀書;2005年03期
5 陳景良;;宋代“法官”、“司法”和“法理”考略——兼論宋代司法傳統(tǒng)及其歷史轉(zhuǎn)型[J];法商研究;2006年01期
6 沈文欽;;論“七藝”之流變[J];復(fù)旦教育論壇;2007年01期
7 馬躍峰,張慶順;不定空間論[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8 張執(zhí)中;從哲學方法到歷史方法——約翰·波科克談如何研究政治思想史[J];世界歷史;1990年06期
9 宋飛;;可憐尊貴黃色陷囹圄[J];環(huán)境;1999年06期
10 吳義雄;譯名之爭與早期的《圣經(jīng)》中譯[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廣軍;西教知識的傳播與晚清士流[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德征;徐緒典教授與中國近代史研究[J];文史哲;1987年01期
2 汪朝光;1991年中國近代史研究述評[J];近代史研究;1992年05期
3 井建斌;正確評價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現(xiàn)代化取向——與李文海、張海鵬、龔書鐸等教授商榷[J];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05期
4 彭南生;關(guān)于新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如何深入的思考[J];史學月刊;2004年06期
5 姜濤;;近代史就是要近[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6 李衛(wèi)民;;深入鉆研馬列主義,提高宏觀史學研究水平——張海鵬研究員訪談錄[J];晉陽學刊;2011年03期
7 卞哲;;解放思想,突破禁區(qū)——中國近代史著作中的問題漫談之一[J];讀書;1979年01期
8 陳振江;;三十年來中國近代歷史學發(fā)展的情況[J];歷史教學;1979年10期
9 朱英;;商會史研究與中國近代史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拓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趙頌堯;吳廷楨教授與中國近代史研究[J];社科縱橫;199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步平;;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代序)[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楊天宏;;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狀之憂[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曹樹基;;1950年代調(diào)查中所見中國近代社會——對于中國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丁日初;;在祝賀中的感懷——為慶賀日本《近鄰》雜志刊行30期而作[A];近代中國(第七輯)[C];1997年
5 步平;;序言[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4年卷[C];2004年
6 王慶成;;前言[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7 周清澍;;邵循正傳略[A];蒙古史研究(第二輯)[C];1986年
8 張海鵬;;序言[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0年卷[C];2000年
9 王守中;;胡濱先生傳略[A];近代中國(第九輯)[C];1999年
10 張海鵬;;序言[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1999年卷[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步平;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報;2009年
2 謝國興;中國近代史研究領(lǐng)域內(nèi)的臺灣期刊[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3 王莉 李志毓;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N];光明日報;2002年
4 記者 王宏宇;集六十年學術(shù)之大成 創(chuàng)近代史研究新局面[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5 《歷史研究》主編 徐思彥;中國近代史研究:“熱點”的缺位[N];社會科學報;2007年
6 上海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博導 徐有威;魏斐德:以國際視野研究中國近代史[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7 張海鵬;中國近代史的新寫法、新史識、新論斷[N];北京日報;2007年
8 黃靜;關(guān)注中國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報;2002年
9 記者 陳潔;中國近代史研究有望出現(xiàn)新突破[N];中華讀書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何馨;纂史七度春秋 書寫百年沉浮[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龔云;20世紀30-60年代初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曉華;近三十年中國大陸史學主潮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胡現(xiàn)嶺;胡繩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4 孫德鵬;清末君主立憲話語中的憲法概念[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5 羅珍;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國知識界外交思想研究-1931-1945[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戴銀鳳;莫理循的中國觀(1897-1911)[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宦盛奎;文治與憲法,,1918-1920[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想;劉廣京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米姝利;從傳承到轉(zhuǎn)變:費正清與孔飛力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3 宋俊;蔣廷黻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涂建萍;反思與超越—胡繩晚年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5 朱月琴;歷史學研究范式的嬗變與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封彩兵;現(xiàn)代史家李劍農(nó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廖德明;來新夏與北洋軍閥史研究論探(1949-2006)[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淼;從大煙鬼到傳教人[D];山東大學;2010年
9 徐波;近年來國內(nèi)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趨向[D];山東大學;2007年
10 楊海巖;清末中英礦案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7549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75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