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以來伏羲研究概述
本文關(guān)鍵詞:二十世紀以來伏羲研究概述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伏羲研究 上古史 遠古文明 形象考古 神話傳說 伏羲信仰
【摘要】:現(xiàn)代意義上的伏羲研究始于聞一多先生撰寫的系列論文的綜合文章《伏羲考》。此后,學者們根據(jù)發(fā)掘的新材料,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對伏羲進行了探究。本文對20世紀以來伏羲研究的諸方面進行了梳理,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研究方向作了反思。
【作者單位】: 天水師范學院;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關(guān)鍵詞】: 伏羲研究 上古史 遠古文明 形象考古 神話傳說 伏羲信仰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黃河流域伏羲祭祀儀式考察研究”(項目編號:09XZJ010)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07
【正文快照】: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神,他“一畫開天”“、開物成務”“、開天明道”,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明的先河。他的神話傳說千百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在華夏大地上,很多地方形成了有關(guān)伏羲信仰的風俗習慣。據(jù)學者考證,伏羲的名字戰(zhàn)國時才開始出現(xiàn)于典籍記載。自此以后,歷代文人學者對伏羲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利慧;伏羲女媧與兄妹婚神話的粘連與復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2 趙鋒;;對聞一多《伏羲考》的闡釋[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施樂;關(guān)于我國古籍中的“龍”——讀聞一多《伏羲考》、《龍鳳》札記[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6年02期
4 蔣南華;;再論炎黃等人文之祖的生活年代——中華文明七千年絕非臆說[J];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5 林聲;伏羲考──兼論對古代傳說時代的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01期
6 徐永安;;從《伏羲考》到上世紀80年代的“龍崇拜起源”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陳泳超;關(guān)于“神話復原”的學理分析——以伏羲女媧與“洪水后兄妹配偶再殖人類”神話為例[J];民俗研究;2002年03期
8 仲林;;圖騰的發(fā)明:民族主義視域下的《伏羲考》[J];民俗研究;2006年04期
9 龍文玲;聞一多《伏羲考》與中國神話學研究的轉(zhuǎn)型[J];民族藝術(shù);2004年04期
10 劉宗迪;;伏羲女媧兄妹婚故事的源流[J];民族藝術(shù);2005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過文英;論漢墓繪畫中的伏羲女媧神話[D];浙江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淵;漢代畫像石上伏羲女媧圖像特征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2 張寧;“伏羲女媧”漢畫像石的變遷與樣式風格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光福;聊齋鬼狐源[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2 何根海;大禹治水與龍蛇神話[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3 闞緒良;;“履帝武敏歆”新解[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4 潘嘯龍;;關(guān)于《九歌》二《湘》的神靈問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朱迪光;中國神話的歷史化及其對中國敘事文的影響[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岳五九;《代悲白頭翁》賞析[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李明;;伏羲神話與九隆神話之相似點探析[J];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01期
8 王曉敏;原始混沌孕育的“霧中之花”──《詩經(jīng)》隱語意象及比興手法的文化探源[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9 劉成榮;;桑林文化闡釋中的幾個誤區(qū)[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周書燦;;東周文獻對炎黃以前古史體系的構(gòu)擬——兼論科學的中國古史體系重建的方法和理論[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鹿憶鹿;;百年來洪水神話研究回顧[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桂秋;孟子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汪楠;20世紀上半葉中國神話學史[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羅文卿;唐前游仙文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紀永貴;中國口頭文化遺產(chǎn)——董永遇仙傳說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凌郁之;走向世俗[D];復旦大學;2005年
8 高迎剛;馬一浮詩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9 袁愈宗;《詩廣傳》詩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韓吉紹;知識斷裂與技術(shù)轉(zhuǎn)移[D];山東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張洪波;凝聚、超越與沉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玉婷;中國古典美學“興”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馮暉;先秦諸子引《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小姣;朝鮮族薩滿教巫舞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毛紅芳;中國古代神話與現(xiàn)代動畫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婷;概念隱喻理論框架下的動物隱喻翻譯[D];蘭州大學;2011年
9 卜會玲;神話中的蛇意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菁;《歲寒堂詩話》詩歌理論研究[D];新疆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利慧;伏羲女媧與兄妹婚神話的粘連與復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2 郭鋒;敦煌寫本《天地開辟以來帝王紀》成書年代諸問題[J];敦煌學輯刊;1988年Z1期
3 陳麗萍;關(guān)于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地區(qū)出土的伏羲、女媧畫像及一些問題的探討[J];敦煌學輯刊;2001年01期
4 顏廷亮;;關(guān)于伏羲文化的西向傳播問題[J];敦煌研究;2006年06期
5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J];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版);1956年01期
6 趙天吏;說龍[J];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7 嚴文明;黃河流域文明的發(fā)祥與發(fā)展[J];華夏考古;1997年01期
8 郭德維;曾侯乙墓五弦琴上伏羲和女媧圖象考釋[J];江漢考古;2000年01期
9 林聲;伏羲考──兼論對古代傳說時代的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01期
10 史鴻軒;“中國睡獅論”怎么來的[J];教師博覽;2004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劉淵;漢代畫像石上伏羲女媧圖像特征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2 宋雅寒;漢畫像石中的女性造型[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3 趙瑩;“荊軻刺秦王”畫像石在視覺設(shè)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芯源;安第斯山的遠古文明——來自秘魯?shù)摹肚案鐐惒紩r期一瞥》作品展[J];中外文化交流;2004年06期
2 艾蔭范;顓頊大帝和洪荒時代的北方[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3 張磊;美國土著漂依布魯藝術(shù)文化與中國遠古文明的關(guān)系[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4 蔣南華;玉器、食器及其它——絢麗璀燦的遠古文明之花[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旅居在樹上[J];大科技(百科新說);2009年05期
6 慧敏;鬲——解讀中國遠古文明的活化石[J];食品與健康;2005年09期
7 Henk Schiffmacher ,魚秋草;文身的前世今生[J];中關(guān)村;2005年03期
8 江林昌;;顧頡剛先生與考古學[J];文史哲;2007年04期
9 生曉霞;;追溯清原遠古文明的足跡[J];滿族文學;2010年03期
10 孫達;;書架[J];當代人;2008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文郁;;姜姓列國分布變遷考[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2 侯紹莊;;六盤水市的遠古文明[A];布依學研究(之五)——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五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3 曾長華;張壽橙;韓省華;;千年菇史話浙江[A];2004中國食用菌產(chǎn)業(yè)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4年
4 王法周;;從《古史辨》看1920年代史學中的西學觀念與方法[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5 李學勤;;《左傳》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基礎(chǔ)[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6 魏雋如;湯倩;;堯文化的發(fā)源地、思想內(nèi)涵及其歷史影響[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7 曹一;;卜辭“立中”內(nèi)涵考察——兼談商代天文學史研究方法[A];2006年上海市科學技術(shù)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谷川道雄;胡寶華;;內(nèi)藤湖南的六朝論及其對日本學術(shù)界的影響[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9 高新民;高原;;岐黃文化與慶陽遠古文明[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shù)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鄭觀州;王獻濤;;從上古史探尋新密中醫(yī)藥文化[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shù)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韓一鳴 許蘭英;灤河:現(xiàn)代工業(yè)讓遠古文明“污濁”前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陳力;陰山巖畫向世界呈現(xiàn)遠古文明[N];經(jīng)濟日報;2011年
3 杜立強;遠古文明內(nèi)蘊的蓄聚[N];中國文物報;2011年
4 記者 李富;“華夏第一村”保護展示工程再現(xiàn)遠古文明[N];赤峰日報;2010年
5 劉鈍;以天文學手段研究上古史[N];光明日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孫文曄;“清華簡”改寫了上古史[N];北京日報;2010年
7 葉星生;來自遠古文明的創(chuàng)造[N];文藝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唐紅麗;鑿穿時空隧道 傳承遠古文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李伯謙;考古學對中國上古史建設(shè)的重大貢獻[N];光明日報;2002年
10 本報記者 張新德;紅山文化展示遠古文明[N];長春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毛措;聶赤贊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洋;論劉師培的上古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夏紅俠;童書業(yè)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振奇;崔學淺論[D];河北大學;2006年
4 彭再生;論阿蒙霍特普三世時期對亞洲的和平外交政策[D];吉林大學;2009年
5 楊天通;李濟的考古學理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鄭振江;戰(zhàn)國史學發(fā)展論[D];鄭州大學;2000年
7 顧曉玲;尹達史學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吳興星;清華歷史系的早期發(fā)展(1926-1935)[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9 林英;劉恕及其史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10 覃梅溪;雷海宗史學成就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542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75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