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演義》文獻史科學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青史演義》文獻史科學研究
【摘要】: 本文運用文獻史料學考證與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等方法,借鑒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對《青史演義》繼承發(fā)揚民族史學傳統(tǒng),借鑒和吸收漢族史學觀念及其史料,對蒙古史史料的創(chuàng)新編纂進行詳細比較考證和深入分析整理,甄別厘清《青史演義》的史料來源,分析研究《青史演義》與相關(guān)歷史著作的文學性,評價《青史演義》的史料價值、文學價值。 全文由《緒論》、《13世紀歷史文獻〈蒙古秘史〉與〈青史演義〉》、《17—18世紀歷史文獻〈諸汗源流黃金史綱〉、羅〈黃金史〉、〈大黃史〉、〈蒙古源流〉、〈金輪千輔〉與〈青史演義〉》、《漢文歷史文獻〈元史〉、〈大元史〉、〈續(xù)資治通鑒〉與〈青史演義〉》等四個部分及結(jié)論組成。 緒論由選題意義、研究概況、理論及研究方法、研究文本說明等幾部分組成。 一、選題意義: 《青史演義》是蒙古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19世紀成書的《青史演義》是《蒙古秘史》、《黃金史綱》、《黃金史》、《大黃史》、《蒙古源流》、《金輪千輻》等13—17、18世紀蒙古史傳文學的傳承之作,也是蒙古族文學史上的一部新篇章!肚嗍费萘x》繼承發(fā)揚蒙古史傳文學傳統(tǒng)的同時借鑒漢族歷史著作和文學作品,成為蒙古文學史上的創(chuàng)新體裁作品。 目前《青史演義》研究已成為尹湛納希研究的重中之重。前人研究以版本、文學性、哲學思想、蒙漢文學關(guān)系等為主,但從文獻史料學角度對《青史演義》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筆者認為,《青史演義》的文獻史料學研究可以進一步厘清《青史演義》的史料來源,更容易透視其歷史性和文學性。本文從文獻學角度將《青史演義》繼承發(fā)揚民族史學傳統(tǒng),借鑒吸收漢族史學觀念及其史料,對蒙古史史料的創(chuàng)新編纂,進行詳細比較考證和深入分析整理,甄別厘清《青史演義》的史料來源,評價《青史演義》的史料價值、文學價值,彌補《青史演義》文獻史料學研究之不足。 二、研究概況: 主要評述了與本論題相關(guān)的國內(nèi)外學術(shù)研究狀況。1909年俄國布里亞特語言學家色·扎姆查拉諾(Ц·Жамцарано)報道過圣彼得堡圖書館收藏的十五卷本《青史演義》。 最早研究尹湛納希及其作品的是德國著名蒙古學家W·海希西(W·Heissig)。1943年他發(fā)表了論文《關(guān)于重現(xiàn)元代蒙古人歷史之青史的幾點觀察》,文章介紹了《青史演義》的開魯版本和特睦格圖版本,并對《青史演義》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和研究。他認為:“從作者的歷史觀和認識論來看我們沒有理由把《青史演義》僅僅看成一部長篇小說。根據(jù)尹湛納希的創(chuàng)作目的,《青史演義》是利用元朝中國史料,站在蒙古人的立場上重新編寫的歷史書”。海希西還在他的專著《蒙古歷史與文化》中敘述了1942年發(fā)現(xiàn)《青史演義》(四十三章至七十二章)的經(jīng)過以及尹湛納希的創(chuàng)作目的。他談到《青史演義》的社會作用和意義時說:“沒有一部作品象尹湛納希作品這樣炫耀過蒙古人的榮耀和滿足過他們的愿望。尹湛納希的目的就是要把十九世紀的蒙古人從懦弱、悲觀和不幸中拯救出來,把他們引向新的未來”。 蒙古國著名學者策·達木丁蘇榮(Ч·Дамдинсурон)在《蒙古古代文學一百篇》中介紹《青史演義》時指出:“這部長篇小說就其所包括的內(nèi)容來看是和《蒙古秘史》基本相同,但其思想大不相同。因為尹湛納希寫的不是歷史而是歷史小說,所以在忠于歷史事實的同時作了一些虛構(gòu),特別是主要人物,尹湛納希筆下的成吉思汗并不是歷史上的成吉思汗而是人民理想中的人民英雄”。他還在《蒙古族古代文學概要》中對《青史演義》的思想內(nèi)容作了論述:“尹湛納希塑造好皇帝和忠臣的形象以反襯自己所生活的年代的君主官吏是對十九世紀君主官吏暴戾行為的尖銳批判”。 扎木蘇榮扎布(г·Жамсуронжав)發(fā)表論文《論尹湛納希的長篇小說》,探討了《青史演義》、《一層樓》、《泣紅亭》的人物形象和創(chuàng)作方法等問題。 俄羅斯學者с·ю·涅克柳多夫(С·Ю·неклюдов)發(fā)表論文《蒙古古代散文中敘事散文的形成過程》,對《青史演義》的結(jié)構(gòu)和情節(jié)作了比較研究。 美國學者杭錦·貢布扎布于1963年發(fā)表了論文《尹湛納希和他的歷史文學〈青史演義〉》,他首次把八篇《青史演義·綱要》翻譯成英文。1970年又撰寫了論文《尹湛納希的〈青史演義〉在蒙古文學史上的地位》,評價《青史演義》是蒙古文學史上的首部長篇小說,并對《青史演義》1957年呼和浩特版本和尹湛納希手稿本(異文本)進行對比研究。在此基礎上1973年在威斯巴登出版了專著《〈青史演義〉—尹湛納希創(chuàng)作的蒙古最早的長篇歷史小說研究》,并刊布了尹湛納希手稿本《青史演義》。 蒙古國國立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博士、教授卻瑪(ШаравынЧоймаа)2006年在烏蘭巴托用吉立爾文轉(zhuǎn)寫出版了《青史演義》,,在序言中介紹了《青史演義》的各種版本,簡述史料來源,強調(diào)《青史演義》文獻比較研究的重要性等。 國內(nèi)研究始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那木吉勒策旺先生以《〈青史演義〉研究》為題在蒙古國取得了副博士學位。他從《青史演義》綱要中的哲學思想和《青史演義》的主題思想、藝術(shù)特點以及《青史演義》的民族性等四個方面論述了《青史演義》的進步意義。他的論文于1959年在烏蘭巴托出版。 賀·寶音巴圖先生先后發(fā)表幾十篇論文,1981年出版專著《論尹湛納希及其〈青史演義〉》,系統(tǒng)論述尹湛納希的生活年代、生活道路及其思想,《青史演義》的主題思想、真實性、人物塑造、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方法、語言、民族特點、藝術(shù)特色、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歷史地位等諸多問題。 德斯來扎布先生出版專著《論〈青史演義〉與十部史書的關(guān)系》,從比較研究角度論證《青史演義》與其它相關(guān)歷史著作之間的關(guān)系。 扎拉嘎先生于1991年出版專著《尹湛納希年譜》,作者經(jīng)過全面梳理和嚴密考證有關(guān)尹湛納希的現(xiàn)有資料,第一次系統(tǒng)提出尹湛納希家世、生平的詳細脈絡和主要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將關(guān)于尹湛納希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和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的研究推進到新階段。1994年出版專著《尹湛納希評傳》,對尹湛納希的生平和主要作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評析。扎拉嘎先生認為尹湛納希的創(chuàng)作活動是他全部生活經(jīng)歷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尹湛納希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進行總體性考察。從尹湛納希的家世、生平、創(chuàng)作道路和具體歷史環(huán)境著手,匯集各種點滴資料,通過互相印證,襯托尹湛納希小說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他系統(tǒng)匯集了有關(guān)尹湛納希生平的各種史料和尹湛納希所處特殊歷史環(huán)境相關(guān)的資料,使尹湛納希研究更趨于系統(tǒng)化和完善。2002年出版的蒙漢文學關(guān)系研究專著《比較文學:文學平行本質(zhì)的比較研究—清代蒙漢文學關(guān)系論稿》中,有一節(jié)對蒙漢文史料與《青史演義》的影響借鑒關(guān)系作了實證研究。將《青史演義》與蒙文歷史著作《蒙古黃金史》(羅布桑丹津著)和《蒙古源流》,漢文歷史著作《元史》和《續(xù)資治通鑒》等進行比較研究。 包紅梅博士在學位論文《論蒙古史傳文學向歷史小說的轉(zhuǎn)型:〈青史演義〉與相關(guān)蒙漢文歷史著作的比較研究》(2003年)中,從蒙漢文學關(guān)系角度探討了《青史演義》與蒙漢文歷史著作之間的繼承發(fā)展及借鑒關(guān)系。此文從思想內(nèi)容、人物形象和文體特征等幾個方面對《青史演義》與相關(guān)蒙漢文歷史著作進行了比較研究。 國內(nèi)學者們拓展了尹湛納希及其《青史演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扎拉嘎先生更將尹湛納希及其《青史演義》的研究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偨Y(jié)前人研究主要以版本、文學性、哲學思想、蒙漢文學關(guān)系等為主,但從文獻史料學來源角度對《青史演義》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文獻學角度將《青史演義》繼承發(fā)揚民族史學傳統(tǒng),借鑒吸收漢族史學觀念及其史料,對蒙古史史料的創(chuàng)新編纂進行詳細比較考證和深入分析整理,甄別厘清《青史演義》的史料來源,評價《青史演義》的史料價值、文學價值,力圖彌補《青史演義》文獻學史料來源研究之不足。 主要論文:(1)賀·寶音巴圖:《青史演義》與《智者喜宴》,內(nèi)蒙古日報(蒙古文版),1982年3月28日,第三版。 (2)賀·寶音巴圖:《青史演義》與《元史》,內(nèi)蒙古日報(蒙古文版),1982年5月17日,第三版。 (3)賀·寶音巴圖:《青史演義》與《金輪千輔》,蒙古語言文學(蒙古文版),1983年2期111—113頁。 (4)寶力高:歷史小說《青史演義》探析,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蒙古文版),1983年2期89—105頁,4期66—84頁。 (5)伍月:論《青史演義》與《水晶珠》的關(guān)系,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蒙古文版),1988年1期104-112頁。 (6)扎拉嘎:《青史演義》創(chuàng)作年代考,民族文學研究,1991年3期24-30頁。 (7)巴雅爾:《青史演義》與《智者喜宴》,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蒙古文版),1994年1期51-55頁。 三、研究文本說明: 主要說明本文所引用的文獻版本。 (1)尹湛納希,《青史演義》:以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69章本為主,以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青史演義》補充本為輔。 (2)《蒙古秘史》:亦鄰真復原本,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 (3)《諸汗源流黃金史綱》:寶力高校注,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4)羅《黃金史》:蒙古國影印本,1990年烏蘭巴托出版。 (5)薩囊徹辰,《蒙古源流》:海涅士(E·haenisch)在柏林影印出版的庫侖本。 (6)《大黃冊》:烏力吉圖?、注釋本,民族出版社,1983年。 (7)答里麻,《金輪千輔》:喬吉校注,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8) [明]宋濂等撰,[清]圖騰等譯,《元史》: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87年。 (9)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 (10) [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7年。 第一章《13世紀歷史文獻〈蒙古秘史〉與〈青史演義〉》由三部分組成。第一節(jié)《蒙古秘史》的史學傳統(tǒng)與《青史演義》從“黃金家族”正統(tǒng)觀、編年史體例等角度闡述了《青史演義》對《蒙古秘史》史學傳統(tǒng)的繼承。第二節(jié)《蒙古秘史》的歷史記載與《青史演義》從歷史事件及重大戰(zhàn)役記載等方面比較分析了《青史演義》對《蒙古秘史》史料的借鑒和引用。歷史記載主要以成吉思汗記載——鐵木真誕生、鐵木真與孛爾貼、鐵木真登基,將軍大臣記載——木華黎、博爾礎、哲別等為主進行了考證。重大戰(zhàn)役記載以闊亦田之戰(zhàn)、卯溫都之戰(zhàn)、納忽山戰(zhàn)役等為主進行了考證。第三節(jié)《蒙古秘史》的文學傳統(tǒng)與《青史演義》從民間文學素材及敘事方式等方面闡述了《青史演義》對《蒙古秘史》文學性的繼承。第一小節(jié)從神話傳說、詩歌等兩方面闡述《青史演義》對《蒙古秘史》民間文學素材的繼承。第二小節(jié)從散韻結(jié)合的敘事方式、傳統(tǒng)修辭方法等兩方面闡述《青史演義》對《蒙古秘史》敘事方式的繼承。 第二章《17—18世紀歷史文獻〈諸汗源流黃金史綱〉、羅〈黃金史〉、〈大黃史〉、〈蒙古源流〉、〈金輪千輔〉與〈青史演義〉》由三部分組成。第一節(jié)從蒙古史學傳統(tǒng)及佛教影響等兩方面闡述《青史演義》對17—18世紀歷史文獻史學傳統(tǒng)的繼承。第二節(jié)從相關(guān)國家的記載、成吉思汗封號、成吉思汗逝世等方面比較分析《青史演義》對17—18世紀歷史文獻史料的借鑒和引用。第三節(jié)從神話傳說與詩歌等方面闡述《青史演義》對17—18世紀歷史文獻文學性的繼承。 第三章《漢文歷史文獻〈元史〉、〈大元史〉、〈續(xù)資治通鑒〉與〈青史演義〉》,由兩部分組成。第一節(jié)從儒學傳統(tǒng)及其歷史觀、編年史體例及紀年方式等角度闡述《青史演義》對漢文歷史文獻史學傳統(tǒng)的借鑒吸收。第二節(jié)從將軍大臣事跡記載——塔塔通阿、耶律留哥、耶律楚材、石抹明安、石天應、史天倪及征戰(zhàn)金國——成吉思汗親征金國、木華黎征金,征戰(zhàn)夏國等方面比較分析《青史演義》對漢文歷史史料的引用。 總結(jié)部分從蒙古文歷史文獻和漢文歷史著作兩方面總結(jié)論述了《青史演義》的史料來源和史料價值及其文學性?偨Y(jié)論述《青史演義》借鑒引用13—17、18世紀蒙古文歷史文獻的史料來源出處,指出《青史演義》前三十七章史料可信度低,文學性高于歷史性!肚嗍费萘x》借鑒引用漢文歷史文獻的史料來源出處,指出《青史演義》三十八章至六十九章史料可信度高,歷史性高于文學性!肚嗍费萘x》是蒙古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關(guān)鍵詞】:《青史演義》 史料來源 文學性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7.419;K206
【目錄】:
- 摘要3-12
- ABSTRACT12-18
- 目錄18-22
- 正文22-189
- 參考文獻189-19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剛;;《國朝典匯》(明太祖部分)史料來源及文獻價值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2 史箴;何蓓潔;;雷發(fā)達新識[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04期
3 楊軍;;耶律儼《皇朝實錄》與《遼史》[J];史學史研究;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李相正;張劍光;;錢大昕研究兩《唐書》的成就[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2 佟建榮;;宋夏沿邊蕃部人口流動考論[A];西夏學(第一輯)[C];2006年
3 向燕南;;王世貞的史學批評及其理論貢獻[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4 拜根興;;初唐將領(lǐng)王文度事跡考述——兼論唐與百濟、新羅的關(guān)系[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5 胡玉冰;;漢文西夏文獻之特點及其研究意義和研究方法[A];西夏學(第一輯)[C];2006年
6 李艷平;張惠芬;;淺談基層氣象臺站史志編纂過程中的體會[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勞在今日,利在永遠”——氣象史志的積累與挖掘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7 任建;;草原文化與草原小說[A];論草原文化(第七輯)[C];2010年
8 杝磊;;唐玄宗遷居西內(nèi)考[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年
9 張連偉;;《國語·齊語》與《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冬石(書評人);民國史研究的新成果[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2 金林祥邋董美英;歷史在對話中流淌[N];中華讀書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邱家和邋實習生 于曉芹;老油畫收藏應該學術(shù)先行[N];上海證券報;2008年
4 李平;歷史,畢竟不是小說[N];溫州日報;2006年
5 朱政惠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正確對待歷史和未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呂培成 吳玲玲;《史記》研究的新開拓[N];光明日報;2005年
7 張秀平;陳書[N];今日信息報;2006年
8 魯靜;共和國元帥的非常之路[N];人民日報;2007年
9 劉重來 陳曉華;陳垣開設“史源學實習”課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2年
10 戴逸;以碑說史[N];人民日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日查;《青史演義》史料來源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2 吳塔娜;《青史演義》文獻史科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娜日蘇;莫日根葛根《金念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黃俊銓;禪宗典籍《五燈會元》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孫曉暉;兩唐書樂志研究[D];揚州大學;2001年
6 熊偉華;《隆平集》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7 張居三;《國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胡玉春;大夏國史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9 董興艷;《唐會要》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10 李方元;宋史樂志研究[D];揚州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蒙根;論《青史演義》形象塑造中對漢族故事傳說的借鑒[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2 薩如拉;論儒學思想對尹湛納!肚嗍费萘x》的影響[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3 馬維斌;《冊府元龜》的撰修以及其中唐代部分的史料來源與價值[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平;葉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學價值[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5 趙玉榮;《青史演義電子詞典》形容詞分庫構(gòu)建[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6 哈斯;《皇明北虜考》史源及其史料價值[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7 彭菊媛;《新唐書》“本紀”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唐黎明;《清波雜志》史料價值探微[D];吉林大學;2009年
9 李志杰;《南部新書》考述[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包阿如娜;《青史演義》主要人物原型考[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7502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75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