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防災問題試探
本文關鍵詞:古代中國的防災問題試探
更多相關文章: 預防災害 以農為本 積儲備荒 興修水利 環(huán)境保護 崇尚節(jié)儉
【摘要】:古代中國人在與災害斗爭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了事前預防對于抗災減災的重要意義,并且采取了大量可行的措施,制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法規(guī)。古人預防災害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以農為本的思想;二是積儲備荒的思想;三是重視水利的思想;四是崇尚節(jié)儉的思想;五是環(huán)境保護的思想。而古人為了貫徹"重在預防"的理念,又在發(fā)展農業(yè)、擴大倉儲、興修水利、保護環(huán)境等方面制定頒行了大量的法規(guī),對預防災害起了重大的積極作用。應該說,中國古代社會發(fā)達的農業(yè)文明與上述觀念和制度的作用是有密切關系的,其歷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關鍵詞】: 預防災害 以農為本 積儲備荒 興修水利 環(huán)境保護 崇尚節(jié)儉
【基金】:中國法學會部級課題“國家預防災害法治保障研究”(項目編號:CLS(2012)D135)
【分類號】:K207;X4
【正文快照】: 所謂“災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或兩者兼而有之的因素所導致的影響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大禍害,包括“天災”與“人禍”兩個方面。澳大利亞學者W·尼克·卡特指出:“災害是突發(fā)的或逐漸積累的自然或人為事件。它的侵害是如此之嚴重,以至于受影響的社會必須對它采取專門的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鞏聿信;;《聊齋志異》與雜纂[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2 桑扎;貢保扎西;;論唐代的和親政策和民族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劉洪強;;“東吳弄珠客”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4 陳春勤;;羌族歷史文獻整理研究的內容與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5 陳懷玉;;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士人出處觀念的演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孫勇才;;內在理路:從尊德性到道問學——余英時與清代學術思想研究[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7 鄭韜;;中唐文人士大夫對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權德輿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8 董建國;;百花情結入詩來——唐代的嗜花風尚及其對詩歌的影響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9 孫浩然;道教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10 周艷波;岳五九;胡作法;;元稹制誥文簡論——兼談元白與中唐古文運動之關系[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珊珊;;北宋城市演進中的經濟影響[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2 張曉輝;;我國公共安全管理發(fā)展進程研究[A];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地區(qū)職業(yè)安全健康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蘇黎;陳凡;;中國傳統農學思想之自然觀[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4 姚宏杰;;漢代博士選試制度考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朱燕秋;;中西方悼亡詩的美學比較[A];貴州省外語學會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孔祥軍;;《漢書·地理志》鹽官考[A];漢唐社會經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馬作武;馬騰;;春秋決獄論[A];《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C];2009年
8 周芳芳;于華;高偉;;道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影響[A];首屆山東材料大會論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9 張鳴;;西方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及對我國的啟示——兼論溫州慈善事業(yè)的促進[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丁原明;;從《東方倫理道德》看當代韓國儒學的走勢[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史節(jié);布萊希特詩歌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8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諸葛瑞強;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劉文英;文征明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劉yN;北宋亭臺樓閣記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域鋮;宋詩對白居易詩的受容與超越[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黃胤;元代江西地區(qū)災荒和賑恤資料匯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宏亮;唐律未成年人犯罪制度初探[D];蘇州大學;2010年
10 徐衛(wèi)兵;我國如實供述義務制度的完善[D];蘇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以農為本健全農業(yè)服務體系 搞好綜合服務提高經濟效益[J];中國土特產;1995年05期
2 張興濤;鐘天明;;以農為本 管理創(chuàng)新 海通集團拓出新局面[J];新農村;2001年08期
3 ;數字[J];環(huán)境教育;2011年02期
4 王啟光;以農為本多種手段求發(fā)展——鈣鎂磷肥現狀及前景的分析[J];中國農資;2005年06期
5 盧躍剛;;一個水利會議何以驚動八個常委[J];中國減災;2011年19期
6 王化云;;為興修水利、保持水土而斗爭——在陜西、甘肅、山西、內蒙古、河南五省(自治區(qū))青年造林大會上的報告[J];新黃河;1956年04期
7 劉華;元代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探幽[J];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8 廷沛;;在實驗室制低標號水泥[J];化學通報;1958年08期
9 蘇繼光;;發(fā)揮群眾的無窮創(chuàng)造力,大量生產和使用無熟料水泥[J];中國建材;1958年11期
10 陸振達;;從水源開發(fā)到滴水歸田[J];前線;1961年1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志輝;孟桂英;;鄉(xiāng)村教育與鄉(xiāng)村社會現代化——兼論陶行知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對鄉(xiāng)村教育改革的啟示[A];農村教育與農村發(fā)展高端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趙林鳳;;深化辦學模式改革 促進農業(yè)中專健康發(fā)展[A];科學發(fā)展與農村教育——云南省農業(yè)教育研究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鄭二紅;盛邦躍;;試析徐光啟的荒政思想及其現實意義[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4 李令福;;關中有個彭城堰,,徐州劉君美名傳——唐朝劉仁師高陵興修水利記[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七輯)——中國古都學會2000年學術年會暨中華古都徐州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5 歐陽佳妮;;構建湖北新農村“以農為本”的生態(tài)工業(yè)格局[A];湖北新農村建設的思路與對策——'2006湖北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林俊;;農民健身工程建設與發(fā)展策略[A];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鄧福軍;李萍;陳鈾;;低產棉田的障礙因素及改良對策[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8 犁人;;城市節(jié)俗變遷的文化學考察[A];閩臺歲時節(jié)日風俗——福建省民俗學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9 聶東閣;田福辰;;以環(huán)境保護為已任 攜手共創(chuàng)美好明天[A];婦女·環(huán)境·使命——’97婦女與環(huán)境研討會文集[C];1998年
10 ;前言[A];中國水利學會2005學術年會論文集——水旱災害風險管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茂林;朗縣 大力興修水利 造福一方百姓[N];林芝報;2009年
2 記者 江洪作;蒙塘群眾興修水利熱情高[N];欽州日報;2009年
3 記者 王澤遠 通訊員 華小亞 張效強;中牟:興修水利潤民心[N];河南日報;2009年
4 記者 白崇祿 王永風;興修水利 服務“三農”[N];云南經濟日報;2009年
5 黃梅縣水利局局長 陶善新;披風沐雨抓建設 興修水利保安瀾[N];黃岡日報;2009年
6 楊學芳 記者 劉小波;合江縣 興修水利13年投資30億[N];瀘州日報;2009年
7 特約記者 程榮東 通訊員 蔣銀平 黃海濱;安陸興修水利起高潮[N];孝感日報;2010年
8 記者 顧意亮;民建上海市委建議 “十二五”規(guī)劃應重視興修水利[N];人民政協報;2010年
9 記者 周建設 通訊員 許健;宿州斥資兩億元興修水利[N];安徽日報;2008年
10 記者 扶建邦 林德斌 區(qū)嘉蔚;清淤渠道171公里[N];北海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劉本軍;震動與回響[D];云南大學;1999年
2 洪尚郁;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特點[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3 周俊敏;《管子》經濟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一勝;金衢地區(qū)經濟史研究:960—1949[D];浙江大學;2004年
5 王小波;左宗棠倫理思想及其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付華超;《齊民要術》生態(tài)農學思想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2 帥磊;農桑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旎;宋朝的農業(yè)經營管理思想研究[D];遼寧科技大學;2012年
4 王宏謀;貴霜帝國及其與兩漢的關系[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許楊帆;水權與地方社會[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6 張艾平;1949—1965年河南農田水利評析[D];河南大學;2007年
7 劉繼青;陜甘寧邊區(qū)發(fā)展鄉(xiāng)村經濟研究[D];延安大學;2009年
8 劉小生;唐代江南西道水路安全問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愷瑞;清至民國時期晉北的水利與環(huán)境[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陳美霞;當代臺灣文學中的東北地域文化影像[D];廈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6938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69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