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與世界相互了解與互動的一扇窗口
本文關鍵詞:打開中國與世界相互了解與互動的一扇窗口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與世界 海外中國學 中國學研究 中國問題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研究 美國人 中國歷史 直接影響 中共黨史研究
【摘要】:正海外中國學有很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從傳統(tǒng)文化到國際政治斗爭,復雜的國內外背景,直接影響到不同歷史時期海外對中國問題研究的走向和階段性熱點,引出很多發(fā)人深思的學術問題,特別是當前我們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進程中,做好學術領域"走出去"、"請進來"的工作意義重大,因此,對于海外中國學如何進一步開展研究發(fā)表點看法。一、海外中國學的興起和發(fā)展中國學,簡單說就是關于中國的學問。這可以說是一個老學科,也可以說是一個新學科。一般認
【作者單位】: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委員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關鍵詞】: 中國與世界 海外中國學 中國學研究 中國問題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研究 美國人 中國歷史 直接影響 中共黨史研究
【分類號】:K207.8
【正文快照】: 海外中國學有很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從傳統(tǒng)文化到國際政治斗爭,復雜的國內外背景,直接影響到不同歷史時期海外對中國問題研究的走向和階段性熱點,引出很多發(fā)人深思的學術問題,特別是當前我們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進程中,做好學術領域“走出去”、“請進來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向平;在中國發(fā)現(xiàn)世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2 李周炯;;韓國有關中國政治社會的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3 田成剛;;中國學研究在法國述評[J];探索與爭鳴;2005年12期
4 吳原元;東西方文化的互動——“傳教士與美國早期中國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探索與爭鳴;2005年10期
5 仇華飛;;當代美國的中國學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梁俊蘭;新加坡的中國學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7 湯一介;;研究“海外中國學”的意義[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年01期
8 曹景文;;中國學在俄國[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9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即將召開——中國與世界:和諧—和平[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10 秦平;;海外中國學研究在哈佛[J];學習月刊;1998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8條
1 曹景文;;中國學研究在英國[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2 李今山;;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學研究[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3 熊月之;周武;;邁向繁榮的海外中國學[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4 H·P·雷易;;中國學在印度[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5 ;《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四輯目錄[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6 ;編后記[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7 熊月之;;牛津學術訪問雜記[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8 葛夫平;;巴黎中國學院述略[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石岸;第二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今天在滬開幕[N];社會科學報;2006年
2 石劍峰;“人類需要發(fā)揮中國的‘和衷共濟’”[N];東方早報;2008年
3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黃仁偉 本報記者 盧寶康;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N];文匯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羅敏 實習生 陳劍鋒;美國的中國研究:他山的石頭記[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5 華東師范大學 朱政惠;中國學研究熱的表現(xiàn)與原因[N];社會科學報;2006年
6 朱政惠 華東師范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把握海外中國學研究的大機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何培忠;國外中國學研究的發(fā)展與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8 周武;世界聚焦中國:中國學在海外[N];解放日報;2007年
9 尚雯;探討中國與世界的共存之道[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10 李小佳;世界中國學論壇在滬開幕[N];解放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馬少甫;美國早期傳教士中國觀和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吳原元;1949—1972:中美對峙時期的美國中國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白云飛;蘇聯(lián)中國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劉秀俊;“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東大學;2010年
5 呂杰;作為方法的“語境”[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阮潔卿;法國“中國中心”與當代中國研究(1958-)[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蔣嬋;費正清與美國的中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陳建坡;海外中國學的文化網絡視角再思考[D];山東大學;2006年
3 劉艷艷;賴德烈的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彭傳懷;論十月革命前俄國大學的中國學[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09年
5 趙晨詩;論美國漢學到中國學的變遷[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6 吳成領;恒慕義的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琳琳;日本“京都學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間和學術交流空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8 潘晟;美國漢學家梅維恒的變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辛欣;試析美國漢學研究的演化及發(fā)展方向[D];外交學院;2009年
10 高慧;懷履光及其漢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6663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66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