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觀念的起源及兩種世系原則
本文關(guān)鍵詞:世系觀念的起源及兩種世系原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世系 政治性承襲 宗族資格認定 源于一宗 卿大夫 表現(xiàn)形式 中國古代 觀念 成員資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摘要】:"世系"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源遠流長的專用名詞,其本意可能與先民結(jié)繩記事的習俗有關(guān)。"世"、"系"之較早且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見于對帝、王、卿大夫等公職爵位傳承過程的描述中。以帝王傳位和諸侯、卿大夫身份繼承為內(nèi)容的世系原則,強調(diào)的是對政治地位和財產(chǎn)擁有權(quán)的承襲、繼承,與對宗族成員資格加以認定的世系原則是性質(zhì)不同的兩種規(guī)則。對中國古代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觀念的追溯,必須從有能力運用文字進行記載、并且留下了文字作品的時代開始。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
【關(guān)鍵詞】: 世系 政治性承襲 宗族資格認定 源于一宗 卿大夫 表現(xiàn)形式 中國古代 觀念 成員資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基金】: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范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SJ0703)規(guī)劃項目
【分類號】:K203
【正文快照】: 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原理是將個體家庭整合為宗族的核心原則。確認這類父系世系觀念系統(tǒng)地而不是偶然地出現(xiàn),并且在實踐中普遍地而不是個別地表達為劃分人類親屬關(guān)系的重要原則的過程,是討論宗族起源歷史過程的邏輯起點。在中國古代,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觀念形成于何時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張勁秋;《論語》何晏注訓詁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徐樂軍;;論《香奩集》之于唐末詩壇的意義[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范學輝;;“將從中御”始于宋太祖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王丹;;帶指事性質(zhì)的象形字與指事字辨析[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6期
6 金仁義;東晉南朝國婚之流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呂建輝;《說文解字》訓釋語中雙音詞初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8 彭文峰;唐代河朔藩鎮(zhèn)進奉淺論[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9 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論——以其與盛唐詩壇的關(guān)系為歸結(ji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李家浩;戰(zhàn)國竹簡《民之父母》中的“才辯”[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建震;;周代社祀與西周社會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俞志慧;;《國語·晉語四》韋注辨正[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3 王海波;劉穎;;鳳凰的動物學原形探尋[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4 陳志云;;《說文解字》女部聲訓與漢代婦女地位[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曾臘梅;;稱謂詞“奴”的變遷[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李大遂;;常用漢字義系字族表[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7 劉燕萍;;《柳毅》和《裴航》中的啟悟旅程[A];唐代文學研究(第十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8 王紀潮;;中國古代巫、毒關(guān)系之演變——戰(zhàn)國秦漢簡帛材料中有關(guān)毒的人類學觀察[A];第一屆中國古代毒物學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李育民;;清政府應(yīng)對條約關(guān)系的羈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10 張永太;侯幸峗;修彥鳳;;小議中藥炮制“q婪ā敝小皅饋鋇惱范烈鬧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四大懷藥與地道藥材研究論壇暨中藥炮制分會第二屆第五次學術(shù)會與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穆渭生;唐代關(guān)內(nèi)道軍事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鞠寶兆;《內(nèi)經(jīng)》藏象理論體系的發(fā)生學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2年
3 張纓;信任、契約及其規(guī)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戴兆國;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劉正才;中國家文化與華人企業(yè)治理模式[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陳文聯(lián);五四時期婦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傅海燕;《黃帝內(nèi)經(jīng)》首見醫(yī)學詞匯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3年
9 劉平青;轉(zhuǎn)軌期中國家族企業(yè)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10 蔡堂根;中國文化中的人神戀[D];浙江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俊;初盛唐七言律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鮑遠航;論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學;2001年
3 李家釗;兩漢救荒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4 吳秀榮;《說文解字》表情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楊強;漢魏六朝家譜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6 王宗廣;吳四姓與東吳政權(quán)[D];鄭州大學;2001年
7 蔣虹;漢英稱謂系統(tǒng)之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8 張?zhí)炖?司空圖研究[D];西北大學;2000年
9 王銘;唐宋之際“四書”的升格運動[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10 李霞;評唐代詠史詩人的歷史觀[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堯;藏文古代歷史文獻述略[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2 黃顥;夏爾巴人族源試探[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3 黃志宏,丁志安;魯迅祖父自書《履歷》介紹[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80年04期
4 黃明蘭;明朝伊藩王世系補正[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5 張?zhí)於?對“秦公鐘考釋”中有關(guān)問題的一些看法[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6 ;《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七九年總目索引[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04期
7 黃顯銘;文成公主入藏路線初探[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8 張永鑫;《離騷》斟酌四題[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9 吳泰;方臘出身問題考辨[J];文史哲;1980年06期
10 史志宏;《高麗史》中關(guān)于斡都里的記載[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子堯;;就《夜郎史傳》談夜郎[A];夜郎研究——’99夜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2 韓肇明;;瑤族母權(quán)制遺俗研究[A];民族學研究第八輯[C];1986年
3 何丙仲;;廈門五通孫氏族譜《柳塘記》管窺[A];廈門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4 彭瓞鈞;邱錦程;周鴻翔;胡中為;;天文學的年代推算和古代日月食的統(tǒng)計研究[A];江蘇紀念甲骨文發(fā)現(xiàn)100周年甲骨文與商代文明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1999年
5 陳詩忠;;清水祖師出家原因及其在祖籍永春的傳播[A];閩臺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6 陳捷先;;從族譜資料看滿族漢化[A];北京國際滿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2年
7 徐本立;;李白為李淵五世孫考[A];中國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國李白學會第二屆年會紀事[C];1989年
8 徐本立;;《李白為李淵五世孫考》補證[A];中國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中國首屆李白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1年
9 李浩;;范碑所述李白世系的譜牒學問題[A];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10 孫遠謀;;祖籍之爭 有悖中山教誨——從現(xiàn)存族譜考孫中山先世資料[A];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紀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通訊員 鄒曉明 記者 王紹雄;江西發(fā)現(xiàn)歐陽修自述世系文[N];光明日報;2000年
2 楊嘉橋;專家認為:我國有一萬余個姓氏[N];聯(lián)合時報;2000年
3 楊義;《蒙古秘史》七百六十年祭[N];中華讀書報;2000年
4 俞偉超;世紀之交話考古[N];中國文物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胡建輝;人格尊嚴是主觀感受嗎[N];法制日報;2001年
6 吳懷祺(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高遠深刻的史識 普及讀物的范本[N];光明日報;2001年
7 詹子慶;研究杞文化有新說[N];社會科學報;2001年
8 佟棟(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直面福克納的魅力[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9 ;最新學術(shù)觀點摘錄[N];中華讀書報;2002年
10 王劍;李姓的起源[N];北京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2 龍繼蓉;中國家兔遺傳多樣性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3 湯江浩;北宋臨川王氏家族及文學考論:以王安石為中心[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4 李貴錄;三槐王氏家族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蔡靜平;明清之際汾湖葉氏文學世家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王梅花;<阿薩拉格齊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7 張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制研究[D];南京大學;1993年
8 蔡大偉;古DNA與家養(yǎng)動物的起源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可;西漢劉氏梁國考[D];鄭州大學;2000年
2 張玲;河東柳氏東眷及柳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3 王曉姝;《野棕櫚》中主題與結(jié)構(gòu)之完美統(tǒng)一[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1年
4 唐均;從赫西俄德《神譜》管窺希臘神話中的近東神話因素[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孫大英;漢晉時期弘農(nóng)楊氏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6 蓋翠杰;行狀論[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7 李娜;清初詞人顧貞觀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8 李龍海;商代的繼承制度[D];鄭州大學;2002年
9 何智慧;李翱年譜稿[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10 曲潔姝;人與自然:論�?思{的長篇小說《去吧,,摩西》[D];黑龍江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6392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63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