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社會學學科基礎分析
本文關鍵詞:茶社會學學科基礎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茶文化 文化研究 社會學視角 社會事實 社會現(xiàn)象 社會互動 學科基礎 研究對象 社會生活 交叉學科
【摘要】:正目前學術界中以社會學視角開展的茶文化研究并不多,"茶社會學"的提法與用法也并未出現(xiàn)。但無可否認,中國茶文化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必然催生這一專有學術領域。筆者通過對該領域的嘗試研究,得出了些粗淺的認識,由于行文限制,在此只對該學科的學科基礎、研究對象與方法相關問題加以簡要討論。
【作者單位】: 西藏民族學院;
【關鍵詞】: 中國茶文化 文化研究 社會學視角 社會事實 社會現(xiàn)象 社會互動 學科基礎 研究對象 社會生活 交叉學科
【基金】:西藏民族學院2012年校內科研項目“《茶社會學》學科基礎與文獻研究”階段成果之一
【分類號】:K203
【正文快照】: 目前學術界中以社會學視角開展的茶文化研究并不多,“茶社會學”的提法與用法也并未出現(xiàn)。但無可否認,中國茶文化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必然催生這一專有學術領域。筆者通過對該領域的嘗試研究,得出了些粗淺的認識,由于行文限制,在此只對該學科的學科基礎、研究對象與方法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余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昌文;;權力失衡、利益取向偏離與農民工權益維護——交換理論視角下的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J];長白學刊;2005年06期
2 周德新;;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的社會學解讀[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李長健;伍文輝;;建構和諧社會的第三種力量[J];長江論壇;2006年01期
4 李芳英;賦予行動以意義——舒茨的意義理論述評[J];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S2期
5 黃陵東;西方經典社會變遷理論及其本土啟示[J];東南學術;2003年06期
6 黃陵東;人類行為解讀:韋伯與哈貝馬斯的社會行動理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王思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政策過程分析[J];文史博覽;2005年Z2期
8 洪長安;;社會沖突理論及其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J];桂海論叢;2006年06期
9 秦亞青;;建構主義:思想淵源、理論流派與學術理念[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10 熊萬勝;論政治互動的類型[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胡麗娜;;產業(yè)更新與城市化的歷史推進[A];地區(qū)現(xiàn)代化理論與實踐——第二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家軍;學校教育的隱性力量[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林志鵬;我國公共決策制度創(chuàng)新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3 魏鶴;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4 聞曙明;隱性知識顯性化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5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溝通行動的視角[D];外交學院;2007年
6 邱德亮;論社會角色責任與角色道德建設[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金碧華;支持的“過程”:社區(qū)矯正假釋犯的社會支持網絡研究[D];上海大學;2007年
8 黃劍;美術場域“藝術家”角色的建構[D];上海大學;2007年
9 鄧瑋;法律場域的行動邏輯[D];上海大學;2006年
10 章傳政;明代茶葉科技、貿易、文化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亦秋;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參與式農村社區(qū)發(fā)展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4年
2 于鵬飛;課堂教學儀式的社會學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榮;從理性選擇到感性體驗[D];吉林大學;2004年
4 何媛;兒童行為“失范”情境中的教師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5 雷鳴;政治體系中的信任與秩序[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海霞;社會排斥與被動接受: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董菡芙;下崗職工家庭的教育資本現(xiàn)狀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陳薇;武漢市女性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嚴慧;農民工消費行為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10 曹雁;下崗職工的再就業(yè)[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運城學院河東文化研究中心召開2011年學術研討會議[J];運城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陳仲庚;;文化固本與開新:舜文化研究的意義與任務[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雷麗平;李渤;;俄羅斯?jié)h學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東北亞論壇;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孺海;吳楚文化研究迎來新發(fā)展[N];湖北日報;2005年
2 馬冰川;帝舜文化研究頗具學術價值[N];光明日報;2005年
3 記者 殷亞龍 通訊員 魏祖華;“古辰韓人”祖先可能是湖北人[N];長江日報;2005年
4 黃純艷;中古時期的社會與文化研究綜述[N];文匯報;2002年
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偉民;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第九次年會紀要[N];中國文物報;2005年
6 本版編輯 美國的中國學專家 華東師范大學 朱政惠 東南亞、南亞的中國學專家 上海社會科學院 馬軍;世界中國學家的群體分析[N];社會科學報;2006年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岳洪彬 徐義華;“2005年平谷與華夏文明學術研討會”紀要[N];中國文物報;2005年
8 張建群;虞舜文化是和諧文化[N];運城日報;2005年
9 張豈之;關于法門歷史文化研究的幾點建議[N];陜西日報;2001年
10 新華社記者 邊江、馮國;茶圣陸羽怎樣煮茶?專家首次“復原”[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化平;簡帛文獻中的孔子言論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2 曹書杰;后稷傳說與稷祀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吳成領;恒慕義的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卜奇文;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客家土樓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韓學山;先秦至隋唐時期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黃美峰;弗朗索瓦·于連的中西比較方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王路寧;日本漢學家大木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劉永祥;近代中國孝道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5643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56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