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制興革與王莽代漢
本文關鍵詞:禮制興革與王莽代漢
【摘要】:王莽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和平得到政權的皇帝,更是中國歷史上最純正的儒生皇帝,其能“文取天下”,完全通過禮樂教化得到了天下,靠的就是個“禮”字。王莽通過“守禮”建立了良好的個人形象,通過“制禮”達到了代漢和鞏固政權的目的,最后同樣因為過度“崇禮”而導致新莽政權的滅亡。禮,是王莽政權成敗的關鍵。 本文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孝”“忠”“儉”“讓”四個切入點論述王莽“以禮修身”的過程。王莽通過躬行“孝”,得到王鳳的賞識,成功步入仕途;遵從“忠”,殺死兒子,贏得贊譽一片;力行“儉”,在一片奢靡中獨唱清新,脫穎而出;堅持“讓”,給人謙遜之感,一路扶搖而上,這四點是幫助王莽完成從名儒到權臣這一華麗轉變的關鍵。 第二部分是王莽的思想文化改革部分,主要論述王莽代漢前的理論與輿論準備工作,王莽以五德終始說的“堯舜禪讓”、“漢為堯后”為基礎,加上劉歆創(chuàng)制的“新為舜后”理論,成功的完成了“漢新嬗代”這一王莽代漢中最重要的理論基石,并且通過對儒家思想的教育、傳播和對儒生的重用,為其代漢做了充分的積淀。 第三部分是王莽的政治制度改革部分,主要論述經學在王莽政治中的指導作用。從中央王田制的實施到民族問題上對待少數民族以收買誘降為主、以武力打擊為輔都體現了王莽對經學的依賴。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中,經學被奉為圭臬,王莽想要順利的進行改革并且取得成功必須利用經學作為依托,經學是王莽代漢的政治手段之一。 第四部分是王莽的禮制改革部分,主要論述其是怎樣利用禮制制度及禮制建筑的經營來達到代漢目的的。王莽取消漢代的軍功爵制,代之以以“德”為依據的五等爵制,并將漢帝和自己同時納入爵制體系,便于最終代漢,其與五德終始說從制度上與理論上構成王莽代漢最有力的武器。王莽又通過規(guī)范皇家的郊祀、宗廟與巡狩制度來達到鞏固自己政權的目的。另外,除了抽象的禮制制度外,王莽更建設固化的禮制建筑——明堂,并通過對明堂禮儀的偷梁換柱,逐步取劉家天下而代之。 四個部分都與王莽代漢有莫大的關系,或是為了代漢做準備,或是成為最終代漢的依據,或是為了代漢后鞏固政權,可以說,王莽之禮制興革與其代漢行為是相互輔助、相得益彰的。
【關鍵詞】:王莽 禮制 代漢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34.1
【目錄】: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導言10-16
- 第一章 以禮修身——王莽形象之建設16-24
- 1.1 遵孝入仕,循孝入統(tǒng)16-18
- 1.2 事君以忠,殺子固名18-20
- 1.3 身儉博施,清新而出20-21
- 1.4 折節(jié)恭讓,以退為進21-24
- 第二章 以禮化民——王莽文化之宣傳24-33
- 2.1 五德終始,漢新嬗代24-27
- 2.2 大興教化,禮賢士人27-29
- 2.3 風行天下,網羅民意29-33
- 第三章 以禮施政——王莽政治之實現33-42
- 3.1 改行王田,以禮治民33-35
- 3.2 依經制官,按讖定名35-37
- 3.3 營建兩都,改革州制37-40
- 3.4 對外懷柔,一統(tǒng)天下40-42
- 第四章 以禮正名——王莽正統(tǒng)之確立42-56
- 4.1 五等分爵,取劉代之42-47
- 4.2 郊祀宗廟,鞏固政權47-50
- 4.3 四方巡狩,以示新朝50-52
- 4.4 建筑明堂,物化禮儀52-56
- 結語56-57
- 參考文獻57-59
- 附錄59-74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74-75
- 致謝75-76
- 個人情況及聯系方式76-7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立誠;;中國史上唯一的民選皇帝[J];政府法制;2011年24期
2 馬立誠;;烏托邦改革家王莽[J];國學;2011年03期
3 葉知秋;;《漢魏洛陽故城南郊禮制建筑遺址1962~1992年考古發(fā)掘報告》簡介[J];考古;2011年07期
4 胡萍;方阿離;方任飛;;從黟縣改稱看王莽以“虜”名地的用意[J];漢字文化;2011年03期
5 鄧駿捷;;王莽時期劉歆校書活動考論[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03期
6 許暉;;趙氏姐妹與漢嗣中絕[J];國學;2011年08期
7 馮元龍;;新莽青銅鑄幣范賞析[J];文物世界;2011年04期
8 陳奕純;;大地的皺紋[J];上海文學;2011年09期
9 陳啟文;;在歷史的縫隙里[J];紅豆;2011年06期
10 楊長見;;沙河剪影[J];農業(yè)發(fā)展與金融;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喻戰(zhàn)勇;;王莽“貨布”四品[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八輯)[C];2006年
2 白穎;;朝鮮時期都城禮制建筑的承襲與革新[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3 張玉琪;;莽幣之最[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三輯)[C];2003年
4 趙夢涵;;試論王莽改革中的王田問題[A];集雨窖文叢——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C];2000年
5 袁林;;王莽布泉初探[A];中國錢幣論文集[C];1985年
6 肖志華;;淺論館藏貨泉餅錢[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五輯)[C];2003年
7 方曉風;;“禮制建筑”求解[A];建筑史論文集(第15輯)[C];2002年
8 方銘;;揚雄與《劇秦美新》[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9 朱士光;;初論我國古代都城禮制建筑的演變及其與儒學之關系[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1997年
10 曹春平;;東周銅器上的建筑圖像考釋[A];建筑史論文集(第12輯)[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志軍;王莽嶺上靜悄悄[N];山西日報;2002年
2 記者 李志軍 通訊員 辛貴強;陵川為王莽嶺旅游“點火”加溫[N];山西日報;2003年
3 趙云旗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功過是非任評說:王莽“全盤皆輸”的改革[N];經濟參考報;2008年
4 王坤;王莽:古今第一鑄錢手[N];金融時報;2000年
5 謝舊我;藏貨金錯刀[N];中國財經報;2005年
6 李陵芳;王莽嶺景區(qū)告別水荒[N];山西日報;2003年
7 萊陶;王莽謙恭未篡時[N];華夏時報;2001年
8 記者 王朝霞;破解王莽與西域戰(zhàn)爭之謎[N];甘肅日報;2002年
9 馬立誠 北京學者,,評論家;烏托邦改革家王莽[N];經濟觀察報;2007年
10 王紀民;王莽貨泉異形銅母范[N];中國商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棟;先秦禮制建筑考古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筑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陳忠鋒;王莽理想政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吉林大學;2004年
5 潘定武;《漢書》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卉;漢代銅器銘文詞語通釋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季忠平;中古漢語雅言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特日格樂;西北簡牘所見漢匈關系若干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7年
10 邵志偉;易學象數下的中國建筑與園林營構[D];山東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琰;禮制興革與王莽代漢[D];山西大學;2011年
2 張涵靜;出土資料所見王莽時代若干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3 王曉軒;王莽的民族思想和政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世;論王莽的政治理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孔凡華;王莽、劉秀以儒治國之比較[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6 蔡世杰;論王莽的經濟法制改革[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7 劉英慧;王莽、劉秀以儒治國之比較[D];安徽大學;2007年
8 王琪;唐都長安的禮儀空間[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熊海龍;沿江山地祠廟建筑[D];重慶大學;2001年
10 余茜;秦漢時期帝王祭禮建筑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5321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53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