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邸制度考察
本文選題:官邸 + 官邸制度 ; 參考:《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3年06期
【摘要】:中國古代官邸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朝廷提供中央官員住所和封建官府提供地方官員住所,用于居住、辦公的制度。在異地任職、任期不長、主官負責制的情況下,實行封建主義的官制束縛和法律約束的官邸制,能夠有效地解決那個時代官員的居住困難,控制官員的住房支出。這一制度所體現(xiàn)的封建禮教和等級觀念,造成官民隔離、分配不公,有悖于現(xiàn)代社會的民主機制和公正理念。
[Abstract]:The official residence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was a system in which the feudal imperial court provided the residence of the central official and the feudal government provided the residence of the local official for residence and offic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serving in different places, not long tenure and the system of chief official responsibility, the official residence system of feudal government system and legal restraint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living difficulties of officials of that era and control the housing expenditure of officials. The feudal ethics and hierarchy embodied in this system resulted in the separation of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and unfair distribution, which ran counter to the democratic mechanism and 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 modern society.
【作者單位】: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
【基金】: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重大課題(2013年度)——《中國特色官邸制度研究》專題報告之一
【分類號】:K207;D691.4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朝暉;;明代縣衙規(guī)制與日常政務處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2 劉鳳云;明清時期地方官衙淺論——兼論城市空間文化[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01期
3 周長山;;漢代地方長吏任期考辯——以郡國守相為中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鄒水杰;漢代縣衙署建筑格局初探[J];南都學壇;2004年02期
5 劉鵬九;明清縣衙建筑規(guī)制及建筑物功能考[J];歷史檔案;1993年01期
6 王東洋;;魏晉迄隋官員任期探討[J];蘭州學刊;2007年02期
7 董倩;明代人事回避制度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8 劉森林;中國古代民居建筑等級制度[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柏樺;明代州縣衙署的建制與州縣政治體制[J];史學集刊;1995年04期
10 雷巧玲;唐代賜宅述論[J];唐都學刊;199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宗良;解新顏;;“姑奶奶”、“關(guān)圣帝君”與“金龍四大王”——再論《醒世姻緣傳》康熙年間成書說之不能成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4期
2 任志強;;明清時期墳塋的紛爭[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3 何朝暉;;明代縣衙規(guī)制與日常政務處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4 馮爾康;;清代宗族祖墳述略[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5 歲有生;;清代州縣衙門經(jīng)費[J];安徽史學;2009年05期
6 劉偉;;同光年間州縣官選任制度的嬗變[J];安徽史學;2010年01期
7 卞利;明清時期徽州的民間禁賭[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8 劉道勝;;明清徽州的民間調(diào)處及其演變——以文書資料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姚國艷;;明朝蕪湖榷關(guān)法制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10 劉道勝;凌桂萍;;明清徽州分家鬮書與民間繼承關(guān)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李源;;性別與權(quán)力:清代女性參與京控案再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蘇雙碧;;論太平軍北伐的戰(zhàn)略問題[A];太平天國北伐史論文集[C];1983年
3 高樝;;建國六十年來六朝職官制度研究綜述[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孫麗萍;王勇紅;;清代河東鹽“課歸地丁”改革的新制度經(jīng)濟學分析[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四輯)——回顧與展望:中國鹽業(yè)體制改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張兆裕;;《甲乙記政錄》與晚明圣旨之私家輯錄[A];明史研究論叢(第八輯)——明代詔令文書研究專輯[C];2010年
6 李細珠;;倭仁交游述略[A];近代中國(第九輯)[C];1999年
7 姚秀蘭;;近代中國律師制度探析[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shù)叢書——20世紀外國司法制度的變革[C];2002年
8 沈永福;;德性、制度與利益——傳統(tǒng)誠信運行的三個路向[A];2013·學術(shù)前沿論叢——中國夢:教育變革與人的素質(zhì)提升(上)[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王紅梅;商會與中國法制近代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忠春;清代無訟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許穎;清代文官行政處分程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振國;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鄭啟福;中國合會法律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辰;明代私債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產(chǎn)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葉輝;《明史·職官志一》箋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高潔;明代婦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學;2010年
6 聞以軍;遺失物法律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林惠;明朝對海盜的打擊及其相關(guān)法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李敏;《杜騙新書》新論[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邢宇峰;宋代太學管理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余德芹;元明時期法醫(yī)學文獻整理研究[D];貴陽中醫(yī)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鳳云;明清時期地方官衙淺論——兼論城市空間文化[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01期
2 劉鵬九,,苗丙雪;明清縣衙建筑考略[J];古建園林技術(shù);1995年04期
3 胡寶華;試論唐代開元時期的地方吏治[J];河北學刊;1988年04期
4 安志敏;;河北a鱋喆蠊懦譴騫懦侵穵坎閵[J];考古通訊;1955年03期
5 李興盛;;內(nèi)蒙古卓資縣三道營古城調(diào)查[J];考古;1992年05期
6 吳榮曾;漢代的亭與郵[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7 周長山;是惟主監(jiān)察,還是兼及行政——對西漢刺史制度的新認識[J];史學集刊;2005年04期
8 柏樺;明代州縣衙署的建制與州縣政治體制[J];史學集刊;1995年04期
9 宋杰;《元延二年日記》所反映的漢代郡吏生活[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3期
10 李令福;秦成都“與咸陽同制”考辨[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永明;;中國思想文化的深層次把握——讀《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2期
2 劉祥學;;中國古代邊疆地區(qū)的地域形象與邊疆建設[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何川;;關(guān)于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反思[J];法制與社會;2011年03期
4 王增平;中國古代的廉政制度[J];山東社會科學;1999年04期
5 賈克水;中國古代的反腐倡廉思想[J];前進;2000年06期
6 ;近代中國最早的離婚案[J];上海人大月刊;2000年03期
7 許結(jié);;諸子爭鳴:中國古代學術(shù)文化(二)[J];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06期
8 黃修明;中國古代孝道政治化述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徐賜成;;中國古代無神論思想及其對有神論的批判[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年11期
10 彭勇;;中國古代民間群體旅游[J];中州學刊;2006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萬鎮(zhèn);;中國古代長壽文化的基本特征[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shù)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張銀河;;食鹽與中國古代煉丹術(shù)[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3 李仲均;;中國古代用煤歷史的幾個問題考辨[A];李仲均文集——中國古代地質(zhì)科學史研究[C];1998年
4 陳新;;中國古代家范初探[A];陜西省圖書館學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與全國圖書館部室主任工作、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金子修一;;關(guān)于中國古代舉行即位儀禮的場所[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五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暨新鄭古都與中原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張樹國;;彭祖與中國古代崇壽文化[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7 謝維揚;;傳說、結(jié)構(gòu)主義與歷史——[美]S·艾蘭:《世襲與傳賢》讀后[A];時代與思潮(5)——文化傳統(tǒng)辨證[C];1991年
8 韓升;;中國古代對外關(guān)系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9 尹鈞科;;中國古代對都城的稱謂[A];中國古都研究(第七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1989年
10 韓光輝;;中國古代建制城市研究[A];北京古都風貌與時代氣息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黃曉華邋實習生 王彩虹;辨證地看待古代科舉制度[N];海南日報;2007年
2 故宮博物院科研處 陳瑞;中德合作項目《中國古代宮廷與地方技術(shù)交流史》研究工作會議紀要[N];中國文物報;2008年
3 吉林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研究員 劉信君;中國古代“羈縻”思想與東北邊疆治理[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4 宋建林;中國古代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保護[N];中國文化報;2005年
5 張辛;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禮學觀察[N];中國文物報;2004年
6 ;追尋中國古代第一位職業(yè)商人王亥的足跡[N];河南日報;2004年
7 [英]羅伯特·坦普爾;回溯中國古代的原始科學思想[N];大眾科技報;2008年
8 謝軍;中國古代特有建筑——臺[N];中國建設報;2004年
9 ;王巍:中國古代車馬制度的演變[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10 席澤宗;中國古代無科學嗎?[N];北京日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王強;貨殖名物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2 蔣傳光;中國古代社會控制模式的歷史考察[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3 杜正乾;中國古代土地信仰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4 賈璽增;中國古代首服研究[D];東華大學;2007年
5 王小健;中國古代性別角色的分化及其社會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鄭立躍;中國古代政治盟約從盟主體制下到帝國體制下的變遷[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啟發(fā);禮義新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李軍靖;《洪范》與古代政治文明[D];鄭州大學;2005年
9 王美華;唐宋禮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雷;中國古代名刺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宋紅玉;中國古代雩祭禮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索畢德;中國古代與斯里蘭卡的關(guān)系[D];安徽大學;2004年
4 馮娜;從文本和圖像看中國古代的“大人”觀[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川;中國古代吏德發(fā)凡[D];河海大學;2007年
6 許婕;中國古代農(nóng)事祭俗活動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7 高歌;中國古代花卉飲食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8 李華鋒;中國古代面妝美容用品及制作工藝探析[D];鄭州大學;2007年
9 柴國生;中國古代風能利用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10 劉錄民;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標準問題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0647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206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