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名辯思想的文化特征探析
本文選題:公孫龍 + 名辯。 參考:《人民論壇》2010年20期
【摘要】:公孫龍的名辯思想有著鮮明的文化特征。其恢弘氣勢和廣闊內涵體現(xiàn)了趙人"慷慨悲歌"的文化氣勢,高度的思辯性體現(xiàn)了趙人敢于標新立異的文化風范,邏輯論證和語言分析的科學方法體現(xiàn)了趙人"設智巧"的文化風尚,對純思維的反思與關注發(fā)揚了趙國以人為本的文化氣質。
[Abstract]:Gongsun long's thought of name debate ha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ts grand momentum and broad connotation reflect the cultural momentum of Zhao people's "generous lamentations", and the high degree of deliberation reflects the Zhao people's innovative cultural demeanour.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logical argumentation and language analysis embody the cultural vogue of the Zhao people, and the reflection and concern of pure thinking carry forward Zhao's people-oriented cultural temperament.
【作者單位】: 邯鄲學院;
【分類號】:K20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紅玉;;胡適別墨邏輯思想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呂廟軍;;莊子《齊物論》新釋——兼談名道之辨[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1期
3 劉寧;;“論”體文與中國思想的闡述形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王洋;;從《莊子》寓言成語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2期
5 侯玉麗;;公孫龍與芝諾的歷史命運[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年03期
6 何關峰;;對先秦邏輯思想范疇“名”再認識[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余維發(fā);;論伍非百的正名思想[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史寧中;;論定義中的殊相與共相——公孫龍子《指物論》評析[J];古代文明;2009年01期
9 劉麗梅;;公孫龍名辯思想與古趙文化傳統(tǒng)的淵源關系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黃克劍;;公孫龍“離堅白”之辯探賾[J];哲學研究;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勇;;先秦名家教育思想初探[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2 金勇;;先秦名家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孫基然;劉洋;廖世新;王曉明;;任脈名辯[A];世界針灸學會聯(lián)合會成立20周年暨世界針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4 田立剛;;從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看先秦名辯學的影響[A];第二屆海峽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專輯[C];2006年
5 周山;;全祖望與《永樂大典》的利用及其影響[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程二行;;荀子的名學理論及其“用名三惑”通詁[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7 韓學本;;黑犬是犬,,白馬非馬及其他 先秦名辯學派三題[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4年
8 王左立;;墨家辯學與邏輯[A];2001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1年
9 周云之;;周禮全先生與中國邏輯史研究[A];邏輯、語言與思維——周禮全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C];2001年
10 宋文堅;;亞里士多德《論辯篇》和《墨經(jīng)》比較研究[A];邏輯、語言與思維——周禮全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 許蘇民;漢語不如德語富于思辨性嗎[N];光明日報;2009年
2 江蘇記者 陸麗云;思路開竅銷路開闊[N];中國郵政報;2009年
3 彭致;“外研社杯”全國英語辯論賽揭曉[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4 竇新穎;大學生版權保護主題辯論賽復賽成績揭曉[N];中國知識產(chǎn)權報;2008年
5 記者 符安平 通訊員 賴憲興;遂溪法院PK麻章檢察院[N];湛江日報;2008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汪學群;傅山諸子學說略[N];太原日報;2007年
7 方銘;戰(zhàn)國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N];中國文化報;2006年
8 王政;白馬非馬 況渠道乎?[N];電腦商報;2006年
9 海國林;變中生奇的傅山草書[N];中國商報;2006年
10 周到;漲跌的名實[N];證券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晴;20世紀的中國邏輯史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高媛;傳統(tǒng)儒家教育觀的方法論基礎及其現(xiàn)代價值[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2 吳憲貞;學術文化視野中的《莊子》思辯之風[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3 宋啟發(fā);《孟子》散文論辯藝術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4 毛建軍;郭祥正交游考述[D];鄭州大學;2003年
5 李中來;“名”的語言哲學詮釋[D];武漢大學;2003年
6 于霞;戰(zhàn)國名實之辯的文化解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0262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202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