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通史論文 >

2009—2011年的中國近代社會與文化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13 16:07

  本文選題:近代中國 + 社會史; 參考:《河北學刊》2012年04期


【摘要】:2009—2011年間,中國近代社會與文化史研究進入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學術界在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一方面,從新的角度或?qū)用胬^續(xù)探討了近代中國教育、女性、宗教、法律與習俗、社會階層與群體、社會生活與社會轉型等傳統(tǒng)領域;另一方面,關注了文化傳播、詞語分析、歷史記憶與民間信仰等以前較少研究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拓展研究領域的同時,探索了"身份建構"等新的解釋模式。這些研究展示出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作為"交叉視角"及新史學范式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特色,但仍存在著研究論題的"碎片化"、解釋理論薄弱等缺陷。未來的該領域研究應重視在理論與方法上借鑒其他學科,增加新的問題意識,建構本土化的解釋模式。
[Abstract]:From 2009-2011,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entered a relatively mature stage.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s made some progress.On the one hand, it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fields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women, religion, law and custom, social strata and groups, social lif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r level; on the other hand, it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word analysis.Historical memory and folk beliefs and other previously less studied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the new explanation mode such as identity construction.These studies show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as a "cross angle" and a new historical paradigm,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ects such as "frag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topic and weak explanation theory.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rawing lesson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in theory and method, adding new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constructing a native explanation mod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203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明;現(xiàn)代中國的民族主義[J];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02期

2 張亞群;廢科舉與學術轉型——論清末科學教育的發(fā)展[J];東南學術;2005年04期

3 楊齊福;晚清新政時期鄉(xiāng)民毀學述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4 宋少鵬;民族國家觀念的建構與女性個體國民身份確立之間的關系[J];婦女研究論叢;2005年06期

5 蔣梅;辛亥革命時期的江蘇教育總會[J];民國檔案;2004年02期

6 朱發(fā)建;清末國人科學觀的演化:從“格致”到“科學”的詞義考辨[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4期

7 馬敏;張謇與近代博覽事業(yè)[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8 王先明;士紳構成要素的變異與鄉(xiāng)村權力——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晉西北、晉中為例[J];近代史研究;2005年02期

9 尚小明;;抗戰(zhàn)前北大史學系的課程變革[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10 胡衛(wèi)清;近代來華傳教士與中國教育改革[J];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何志輝;清末律師制度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2 陶振全;清末民初的律師制度[D];安徽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毅;;官民對峙:貫穿中國經(jīng)濟社會史的基本矛盾[J];領導文萃;2009年24期

2 蔣維崧;;中古社會與佛教的新論著——《漢唐佛教社會史論》介紹[J];歷史教學問題;1990年06期

3 馬維強;鄧宏琴;;回顧與展望: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蝗災史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01期

4 ;那些振奮過我們的標語[J];科學之友(A版);2008年12期

5 ;現(xiàn)代化與近代中國的文化取向[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6 卿政;;腳上的歷史[J];民間文化;2000年02期

7 周溯源;;讀曲彥斌著《中國乞丐史》[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8年12期

8 雷頤;文化與權力——《文化、權力與國家》一書讀后[J];近代史研究;1993年06期

9 沈祖煒;丁日初著《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與資本家階級》[J];歷史研究;1997年05期

10 姜義華;;近代中國“國學”的形成與演進(上)[J];學術月刊;2007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書刊簡稱對照表[A];唐史論叢(第六輯)[C];1995年

2 李長林;;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3 李今山;;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學研究[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4 江中柱;;陳寶琛史料四種 三、擊缽詩作[A];近代中國(第十九輯)[C];2009年

5 劉為群;;陳寶琛史料四種 四、哀挽錄選輯[A];近代中國(第十九輯)[C];2009年

6 胡志宏;;西方漢學邊疆研究的理論取向和價值關懷[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葛兆光;中古的科學史、社會史、文化史,抑或是博物學史?[N];中華讀書報;2010年

2 常建華;能不憶江南?[N];光明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戶華為;走向多元開放的社會史[N];光明日報;2009年

4 楊念群;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結構性缺陷及其克服[N];中華讀書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小樂;擺脫媒體局限 實地考察中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李紅巖;揭示中國歷史奧秘的一部力作[N];南方周末;2007年

7 王銘銘;非洲努爾人的裂變與中國封建論的“反撥”[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褚國飛;美國中國史研究模式呈現(xiàn)多樣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王樹增;大國興亡誰人定[N];文學報;2010年

10 本版編輯 美國的中國學專家 華東師范大學 朱政惠 東南亞、南亞的中國學專家 上海社會科學院 馬軍;世界中國學家的群體分析[N];社會科學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增強;《儀禮》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晶;史景遷在《天安門》中對近代中國的書寫[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2 劉永祥;近代中國孝道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徐慶江;近代軍人的崛起與文武關系的變遷[D];復旦大學;2010年

4 趙志群;近代“日本中國學”與日本侵華戰(zhàn)爭[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5 張繼磊;“中國革命史”敘述的變遷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6 楊勇;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化史叢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74522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74522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23f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