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從禮樂到禮義的轉(zhuǎn)型
本文選題:春秋晚期 切入點:禮樂 出處:《求索》2013年11期
【摘要】:春秋晚期,隨著"禮崩樂壞"的出現(xiàn),社會開始了從禮樂到禮義的轉(zhuǎn)型。表現(xiàn)為:禮義觀念不斷深入人心,而"賦《詩》言志"的行為也逐漸為"引《詩》言志"所取代。產(chǎn)生上述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五點:各級貴族僭越禮制;士階層崛起,諸子縱談,百家爭鳴;傳播媒介的改變;樂器的變遷;新聲對雅樂的挑戰(zhàn),等等。
[Abstract]: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ociety began to transform from etiquette to propriety.The expression is that the concept of etiquette and meaning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people's heart, and the behavior of "Fu < Shi > Zhi" is gradually replaced by "introducing poem > expressing ambition".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abov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ive points: the rise of the aristocrat at all levels; the rise of the intellectual class, talk among the scholar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ing; the change of the media; the change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challenge of the new sound to the elegant music, and so on.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寧波教育學院;
【分類號】:K892.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武;郭振香;;和諧文化資源中的中國古代禮樂文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王馗;;春歌協(xié)律呂,節(jié)慶衍升平——春節(jié)里的禮與樂[J];中華文化畫報;2011年02期
3 祁海文;王小范;;從禮樂文化說到和諧社會[J];中華文化畫報;2006年01期
4 宋曉真;;論“禮”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J];今日科苑;2006年07期
5 唐雪瓊;禮樂文化與人的現(xiàn)代化[J];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08期
6 宋云生;論孔子對三代文化的繼承與提升[J];德州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7 黃厚明;原始禮樂文化:華夏文明形成研究的新視野[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郭曉麗;;意義危機與文化轉(zhuǎn)型——孔子文化整合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牟鐘鑒;孔子的文化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10 王靜;王會榮;;《詩經(jīng)》與禮樂文化精神[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香港湯恩佳博士捐贈建水文廟孔子銅像揭幕典禮照片[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夏乃儒;;孔子的義利觀與當代的文化建設(shè)[A];炎黃子孫叢刊(1)——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文化建設(shè)[C];2001年
3 田金堂;;在湯恩佳博士捐贈孔子銅像揭幕儀式上致答謝辭[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馬莉;周倩;;孔子學院在非洲——和諧文化的外交之旅[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彭林;;借鑒禮樂文化,構(gòu)建和諧社會[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6 席瑜;;論孔子人本思想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李萬春;;從先秦儒家文藝觀看經(jīng)學的影響[A];孔學研究(第十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后記[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張成秋;;大同思想與傳統(tǒng)文化[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1998年
10 陳增輝;;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化的雙重影響[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五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口述 北京大學教授 湯一介 采訪整理 本報記者 楊桂青;我們在面對一個怎樣的孔子[N];中國教育報;2010年
2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李永全;讓孔子學院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平臺[N];光明日報;2010年
3 記者 李忠發(fā);第五屆孔子學院大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0年
4 復旦大學教授 顧曉鳴;今天我們應(yīng)該如何再現(xiàn)孔子[N];文匯報;2010年
5 杜浩;堅守文化尊嚴[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張隆溪;“孔子”在北歐[N];東方早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楊彥華 夏升權(quán);“我最像孔子的弟子子貢”[N];中山日報;2010年
8 陳彬;為孔子塑像叫好[N];科技日報;2011年
9 潮白;孔子不是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N];南方日報;2011年
10 記者 李超;我市隆重紀念孔子誕辰2561周年[N];蘭州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戴大明;“讀經(jīng)”與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2008年
2 李曉燕;戰(zhàn)略文化與主導文化的一致性研究[D];外交學院;2007年
3 吳天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和諧觀念及其當代轉(zhuǎn)換[D];南開大學;2009年
4 方厚升;辜鴻銘與德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向榮;孔子學院與歌德學院發(fā)展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羅拉;中國在非洲軟實力倡議的教育戰(zhàn)略:孔子學院的影響[D];南京大學;2012年
3 管靜;基于發(fā)展視角的孔子學院問題與對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4 周石;中國軟實力提升的文化路徑分析[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年
5 袁國強;中國文化外交模式下的孔子學院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6 吳浩清;海外孔子學院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7 李寧;孔子學院的發(fā)展及其在中國軟實力建設(shè)中的作用[D];暨南大學;2012年
8 張倩;從傳播學角度看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鐘琦;孔子學院與中國軟實力的提升[D];外交學院;2010年
10 林玉婷;法語聯(lián)盟對孔子學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啟示[D];外交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17285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72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