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東南海洋性瓷業(yè)格局的發(fā)展與變化
本文選題:東南 切入點:海洋 出處:《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3年03期
【摘要】:陶瓷是古代中國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手工業(yè)產(chǎn)品,中國陶瓷主要是通過海洋傳播和影響世界,我國海洋性瓷業(yè)中心是浙、閩、粵、贛等東南沿海。環(huán)中國海沉船瓷器和國內外陶瓷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表明,東漢六朝時期東南沿海青瓷業(yè)經(jīng)濟與貿(mào)易體系的雛形已經(jīng)形成。隋唐宋元時期東南青瓷、青白瓷、黑釉瓷等主要的海洋性瓷業(yè)生產(chǎn)規(guī)模急劇擴大并向內陸腹地廣泛輻射,海洋經(jīng)濟地帶從東亞島弧地帶急劇擴張到印度洋兩岸地區(qū),華瓷經(jīng)濟與貿(mào)易體系逐步進入了繁榮發(fā)展階段。明清時期以東南青花瓷為代表的海洋性瓷業(yè)持續(xù)發(fā)展,并伴隨著東、西方海洋勢力的變化消長,青花瓷的海洋輻射范圍從印度洋兩岸推進到了大西洋兩岸,凸顯東南海洋瓷業(yè)的強大生命力和對世界的影響力。
[Abstract]:Ceramic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handicraft product in ancient China. Chinese ceramics mainly spread and influence the world through the sea. The center of China's oceanic porcelain industry is Zhejiang, Fujian, Guangdong, Jiangxi and other southeast coastal areas.The archeological discovery and research on the shipwrecked porcelain and ceramics at home and abroad around the China Sea show that the economy and trade system of celadon industry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six dynasties has been formed.During the Sui, Ta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major oceanic porcelain industries, such as southeastern celadon, celadon, black glazed porcelain, and other major oceanic porcelain industries, expanded rapidly and radiated extensively into inland hinterlands, and the marine economic zone rapidly expanded from the island arc zone of East Asia to the areas on both sides of the Indian Ocean.China porcelain economy and trade system gradually entered the stage of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oceanic porcelain industry, represented by the southeas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continued to develop, and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arine forces, the ocean radiation range of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dvanced from the two sides of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two sides of the Atlantic Ocean.Highlight the strong vitality of the southeast ocean porcelain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world.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20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甄勵;;明代景德鎮(zhèn)民間青花制瓷業(yè)述略[J];景德鎮(zhèn)陶瓷;1986年03期
2 馮小琦;;景德鎮(zhèn)民窯青花瓷的對外傳播[J];景德鎮(zhèn)陶瓷;1986年03期
3 彭適凡 ,詹開遜;“青白花瓷器”續(xù)考[J];江西文物;1990年02期
4 馮先銘;;元以前我國瓷器銷行亞洲的考察[J];文物;198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原召;;宋元時期泉州沿海地區(qū)瓷器的外銷[J];邊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2 項坤鵬;;龍泉窯研究綜述[J];東方博物;2008年01期
3 董健麗;;論浙江和福建的珠光青瓷[J];東方博物;2011年01期
4 董健麗;;五管瓶初論[J];東南文化;2009年03期
5 卡里莫夫·拉沙德;;阿中關系的現(xiàn)狀與前景分析[J];俄羅斯學刊;2011年05期
6 陳潮;重新審視海上絲路的開拓[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吳春明;;“環(huán)中國!焙Q笪幕耐林膳c漢人傳承論綱[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趙宏;“官搭民燒”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01期
9 郁龍余;評《東方藍色文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10 藍琪;試述阿拉伯人對中亞的征服[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慶斌;鈞瓷色彩的特征與分類體系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2 王淑蘭;歷史地理視角下的遼代城市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謙功;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xiàn)實意義[D];清華大學;2007年
4 王新天;中國東南海洋性瓷業(yè)發(fā)展史[D];廈門大學;2007年
5 張茂林;同步輻射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初步應用[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6 周加勝;南漢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雪;“眾工之跡”——景德鎮(zhèn)明代民窯青花的“線”藝術特征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雅萍;論福建外銷瓷對洛可可藝術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大偉;11世紀到14世紀泉州與印度洋的貿(mào)易和泉州區(qū)域社會的形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唐緯;明清德化青花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譚曉yN;影響中國文化跨文化傳播效果的原因探析[D];山東大學;2011年
5 陳思穎;數(shù)字化技術在日用陶瓷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李文濤;南宋時期溫州農(nóng)業(yè)與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慧慧;古代窯爐遺址保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8 張欣;明代晚期景德鎮(zhèn)民窯青花瓷器寫意性繪畫特征探析[D];汕頭大學;2007年
9 黃紀陽;明清華瓷外銷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10 梁虹;論南洋四國的中國藝術(1644-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水存;元代紀年青花瓷器的研究[J];江西文物;199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平;論青瓷紋片的工藝特點及運用[J];裝飾;1987年01期
2 陳德富;遂寧金魚村窖藏宋瓷三議[J];四川文物;1997年05期
3 任榮興;宋元時期中國瓷器外銷述略[J];史林;1995年03期
4 魏玉光;碎語收藏[J];貴州文史天地;2001年01期
5 沈惠娟;;“陶瓷”一詞的譯名辨析[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0年22期
6 蔡鋼鐵;唐五代溫州瓷業(yè)及外銷問題探討[J];南方文物;1997年02期
7 錢浚;晚明青花瓷器的再認識[J];東南文化;1990年04期
8 程振武;景德鎮(zhèn)瓷器的時代特色[J];景德鎮(zhèn)陶瓷;2004年02期
9 彭濤;元代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的外銷及相關問題[J];南方文物;2003年02期
10 吳蔭祥;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民營之路[J];景德鎮(zhèn)陶瓷;199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仲淳;;漳州窯系瓷器的特征、年代及對日本的影響[A];廈門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2 張金穎;;晚清瓷業(yè):衰落與創(chuàng)新[A];廈門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3 吳新偉;;現(xiàn)代龍泉文化青瓷之動植物裝飾藝術——以浙江麗水學院龍泉青瓷研究院文化青瓷創(chuàng)新為例[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張建平;;論青瓷書法裝飾創(chuàng)新的美學意義[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宋蓉;;元上都遺址出土瓷器及相關問題研究[A];論草原文化(第七輯)[C];2010年
6 葉宏明;葉國珍;;浙江青瓷文化研究[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7 謝道華;;閩北陶瓷文化概述[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羅蘇文;;近代景德鎮(zhèn)瓷業(yè)經(jīng)營環(huán)境與瓷都的演變[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9 湯亞竹;;一本文學處女作是如何發(fā)到30萬冊的[A];出版科學探索論文集(第9輯)[C];2010年
10 ;日本瓷器[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總第102期)[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耿佃亮 孫昕;昆侖瓷器傾力打造國窯精粹魯青瓷[N];淄博日報;2010年
2 衡際;東南汽車力推低價車型[N];中國機電日報;2000年
3 本報記者 張朝暉 萬新軍;東南汽車入世總動員[N];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
4 張朝暉;面對WTO東南汽車高舉服務大旗[N];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
5 記者 陳建生 通訊員 廖水林;龍泉贏回“弟窯”商標[N];麗水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王宇;東南汽車:船小跑得快[N];中國汽車報;2000年
7 商報記者 熊瀟雨;奧體瓷業(yè) 搶灘北京收藏市場[N];北京商報;2009年
8 金吉;有“鵬”自東南來不亦樂乎[N];中國消費者報;2001年
9 王能標;東南非共市呼吁啟動自由貿(mào)易區(qū)[N];國際商報;2000年
10 本報記者 何沙洲;川企“東南”飛[N];經(jīng)理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銳;耀州瓷藝術圖像比較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1年
2 楊玉璋;繁昌柯家沖瓷窯遺址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3 王新天;中國東南海洋性瓷業(yè)發(fā)展史[D];廈門大學;2007年
4 王洪敏;宋代瓷器若干問題的科技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5 張煜;清中期痕都斯坦玉器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6 陳雨前;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審美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7 吳明娣;漢藏工藝美術交流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8 高紀洋;中國古代器皿造型樣式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9 張茂林;同步輻射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初步應用[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10 汪U,
本文編號:17142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71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