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葉恭綽與《永樂大典》的收藏
本文選題:梁啟超 切入點:葉恭綽 出處:《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袁同禮、翟理斯(Lionel Giles)、大衛(wèi).赫利韋爾(David Helliwell)的著作提到梁啟超曾從英國購回過五冊或七冊《永樂大典》,這些說法是錯誤的。事實上,應該是葉恭綽而不是梁啟超于1919年夏天從英國倫敦購回了五冊《永樂大典》。除這五冊外,葉恭綽還曾收藏有另兩冊《大典》。這七冊《大典》,其中三冊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冊現(xiàn)藏臺北"國家圖書館"(原臺北"中央"圖書館)。
[Abstract]:Yuan Tongli, Zhai Lionel Gileshe, David Halliwell and David Helliwell.These claims that Liang Qichao bought five or seven copies of the Great Paradise from Britain are wrong. In fact, It should have been Ye Gongchuo, not Liang Qichao, who bought five copies of Yongle Dian from London in the summer of 1919. In addition to these five volumes, Ye Gongchuo also collected two other volumes of "the Great Dialogues." these seven volumes, three of which are now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The four volumes are now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Taipei (formerly the Taipei Central Library).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10BZS007)的階段成果
【分類號】:K20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周廣榮;敦煌《悉曇章》歌辭源流考略[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2 浦部依子;李漁戲曲《比目魚》中劉藐姑的主導性──對于中國古典戲曲中的兩性關(guān)系的一些考察[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3 曾凡安;從《青樓集》看元雜劇表演藝術(shù)的承傳[J];藝術(shù)百家;2002年04期
4 徐大軍;元代戲劇觀念的創(chuàng)造性分化及其意義[J];藝術(shù)百家;2004年06期
5 于紅巖;淺析“拿”字處置式[J];語文研究;2001年03期
6 沈松勤;兩宋飲茶風俗與茶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翁敏華;;門神信仰及戲曲舞臺上的門神形象[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2 康保成;;禪宗儀式與戲劇形態(tài)[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壽榮;李漁戲曲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呂文麗;諸宮調(diào)與中國戲曲形成[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4年
3 楊毅;宗教與戲劇的文化交融[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蔣小平;晚明傳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6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7 田春來;《祖堂集》介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康瑞軍;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9 甄煒旎;《元刊雜劇三十種》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徐蔚;男旦:性別反串[D];廈門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曲榮偉;元、明負心婚變劇及翻案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真彥;儺:對一種儀式戲劇的田野調(diào)查及其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喬麗;戲曲舞臺本科諢研究[D];南京大學;2005年
4 張帆;在流轉(zhuǎn)中永生與超越[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曉蘭;宋代伎藝及其對元雜劇的影響[D];蘭州大學;2006年
6 呂穩(wěn)醒;元雜劇旦本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文;相如文君戲考論[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毛融;沈t熐Ю砟羆捌浯醋魘導鵞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鳳俠;北曲雙調(diào)曲牌考論[D];安徽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先明;;從風潮到傳統(tǒng):辛亥革命與“革命”話語的時代性轉(zhuǎn)折[J];學術(shù)研究;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葛夫平;;巴黎中國學院述略[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代湘;妙筆生花啟超名噪 牛刀初試太炎遭嫉[N];光明日報;2010年
2 記者 王大慶 莊建;梁啟超陳寅恪風貌再現(xiàn)[N];光明日報;2010年
3 主持人 劉立志;思想,會改變歷史,改變世界[N];北京日報;2010年
4 王錕;國學:民族自信力的試金石[N];光明日報;2007年
5 袁詠紅;近代中日學術(shù)交流中的批評交鋒[N];光明日報;2010年
6 樓宇烈;國學百年爭論的實質(zhì)[N];光明日報;2007年
7 毛志成;不忘北京建都850周年[N];中華工商時報;2003年
8 國風;家族的本質(zhì)[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07年
9 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后流動站、江西財經(jīng)大學藝術(shù)與傳播學院 彭樹欣;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中國學資源的流失[N];光明日報;2009年
10 虞云國;一個中國通的處女游[N];東方早報;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林鎮(zhèn)國;20世紀中國通史編撰史導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魏衍華;二十世紀中國通史編纂的成就與特征[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3 胡安武;《史記》列傳合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4 周忠;《禮記質(zhì)疑》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李鵬;《四部正訛》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055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60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