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自耕農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7-12-24 08:36
本文關鍵詞:宋代自耕農初探 出處:《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文把考察的目光對準宋代的自耕農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章討論宋代自耕農民的來源。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沿襲唐末五代的自耕農民。唐中期的兩稅法改革使均田制崩潰,均田農民直接轉化為自耕農。雖然經歷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自耕農民所擁有的土地還是被不斷地繼承保留了下來,直到宋初。二是宋代土地分散的趨勢產生了一批自耕農和半自耕農。一部分佃農可以通過自身努力上升為主戶,一部分中小地主通過分家析產、經營不善等又會下降為自耕農。 第二章論述了宋代政府對自耕農階層的扶植與保護措施。自耕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是宋代政府賴以統(tǒng)治的基礎,官僚士大夫們不僅大力號召政府限制土地兼并,還積極采取措施對自耕農進行保護和扶植,如頒布一系列政策鼓勵農民墾荒、耕種逃戶田,從而成為國家的主戶;把政府手中的一部分公田下放給佃農和下戶農民;在災年蠲免一部分自耕農民的賦役,增強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通過以上這些措施,使自耕農民的數(shù)量隨著宋代總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自耕農階層也始終保持著穩(wěn)定。 第三章考察了宋代自耕農民的生活。首先,宋代描述農民悲慘生活的史料并不能反映宋代農民的真實生活,特別是自耕農民的生活。其次,對自耕農民有重大影響的賦役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宋代自耕農的賦稅負擔并非十分沉重,兵役、勞役等也多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再次,宋代自耕民家庭的土地面積較之唐代雖然有所減少,其精耕細作下的土地利用率卻大幅上升,二十畝地供養(yǎng)一個五口之家大致不成問題;加上紡織業(yè)和副業(yè)等對生活所起的重要補充作用,宋代自耕農維持基本的溫飽生活是完全可以的。 第四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宋代自耕農民的數(shù)量進行估算。在考慮了詭名子戶、產去稅存等因素對自耕農的數(shù)量所產生的影響之后,得出宋代自耕農的數(shù)量大致占社會總人口50%的結論,雖然時有波動,但基本上處于動態(tài)的平衡之中,多數(shù)時候自耕農民的數(shù)量是要超過佃農客戶的。 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礎之上,對自耕農在宋代社會中的重要性進行闡述。自耕農民在宋代社會里占有相當?shù)谋戎睾鸵?guī)模,具有相對的階層穩(wěn)定性。宋代的自耕農經濟和契約租佃經濟一起,成為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兩種主要力量。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244;F3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樹友;;從《夷堅志》看宋代城市下層居民[J];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01期
2 梁太濟;;宋代五等下戶的經濟地位和所占比例[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3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1972年01期
4 葛金芳;;唐宋之際農民階級內部構成的變動[J];歷史研究;1983年01期
5 許惠民;;兩宋的農村專業(yè)戶[J];歷史研究;1987年06期
6 馮爾康;從農民、地主的構成觀察中國古代社會形態(tài)[J];歷史研究;2000年02期
7 桂慕文;中國古代自然災害史概說[J];農業(yè)考古;1997年03期
8 漆俠;關于中國封建經濟制度發(fā)展階段問題[J];山東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8年06期
9 賈大泉;宋代賦稅結構初探[J];社會科學研究;1981年03期
10 張邦煒;兩宋婦女的歷史貢獻[J];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文飛;洪邁《夷堅志》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苗玉勤;試論宋代婦女的地位及其社會作用[D];鄭州大學;2005年
2 王建志;北宋減免農民賦役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276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32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