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使藏使臣研究
本文關鍵詞:明代使藏使臣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明代 使藏使臣 治藏政策 入藏使團 漢藏關系
【摘要】: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繼漢、唐、元之后的又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王朝。從疆域上看,明朝不如前朝,也難與繼之而起的清朝相比。但是,明朝對邊疆地區(qū)的治理卻有其獨到之處,特別是對西藏的統(tǒng)治,有其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特殊之處。明代使藏使臣在治理西藏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以明代使藏使臣這一人群為中心,通過對他們的入藏事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明朝獨特的治藏政策并探究“終明之世,西陲晏然”的原因。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正史史料、藏文典籍、西北地區(qū)方志資料、金石資料、傳記資料、筆記資料中的有關記載,結(jié)合今人對明朝治藏史方面的論著,運用歷史文獻學的方法,對使藏使臣的入藏活動進行分析,并運用計量史學的方法,對各個時期的使藏使臣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制作圖表,來把握明朝治理西藏的政策變化過程。同時,結(jié)合歷史比較方法,通過把明朝使藏使臣的活動同其它時代入藏使臣的活動進行對比研究,可以清楚的認識到明朝治藏政策的特殊性、階段性、時代性。借助于民放學、宗教學、社會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利用考古資料進行佐證,剖析明朝治理西藏的過程中使藏使臣起到的獨特作用和其歷史地位。 從宏觀上對明代使藏使臣進行斷代史的研究,以期理解明朝治藏政策的合理性,從微觀上對明代使藏使臣進行研究,可以把握使臣入藏活動對整個明朝治理西藏過程中產(chǎn)生的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明代使藏使臣的入藏活動,是明朝治藏政策的具體表現(xiàn),使藏使臣也是明朝治藏的具體措施的實施者。對這一人群進行歷史學的探討,不僅可加深理解明朝對西藏的主權(quán)地位,而且可以對明朝時期中央政權(quán)和邊疆地方關系問題進行有益的補充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24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恅波;同治帝接墜外W使臣的前前後後[J];紫禁城;1995年02期
2 蘇鴦;;艄公調(diào)侃使臣[J];故事家;2009年08期
3 永紅;清代治藏政策的特點及其演變[J];中國藏學;2005年02期
4 秦國經(jīng);清代外國使臣覲見禮節(jié)[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02期
5 魏露苓;晚清使臣走馬觀花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6 楊猛;“一介之使”辨[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7 戴東陽;晚清駐外使臣與政治派系[J];史林;2004年06期
8 吳瑯璇;“加必丹末”考[J];學術(shù)月刊;1996年04期
9 羅獻中;何謂“一介之使”[J];現(xiàn)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4年07期
10 路陽;;誰能解開這個啞謎[J];成功;2000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德;;中亞帖木兒王朝的來華使臣[A];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2 戴東陽;;關于晚清駐外使臣出身的地域分布問題[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1年卷[C];2001年
3 葉新民;;元代驛站的祗應制度[A];蒙古史研究(第九輯)[C];2007年
4 欒凡;;明代中朝朝貢芻議[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5 劉迎勝;;旭烈兀時代漢地與波斯使臣往來考略[A];蒙古史研究(第二輯)[C];1986年
6 李金明;;論明朝對琉球的冊封[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7 吳士海;;宋元明清急遞鋪述略[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8 松浦章;;關于明代海外諸國通事[A];明史研究第9輯[C];2005年
9 項春松;;遼國交通、驛道及驛館述略[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10 張文德;;明與西域的玉石貿(mào)易[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 張振輝;耶穌的傳教士中國的洋使臣[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2 鄭秋;早期來華的俄國使臣[N];中國審計報;2003年
3 田澍;明代絲綢之路上的外國商人[N];光明日報;2003年
4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葛兆光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陳正宏 越南漢喃研究院教授、院長 鄭克孟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治歷史地理學 周振鶴 云南大學教授,,云南省文化參事 賀圣達 復旦大學教授,中文系副主任 傅杰;從周邊看中國[N];中華讀書報;2010年
5 ;千年豫商的財富傳奇(下)[N];經(jīng)濟視點報;2006年
6 王呈偉;文人的面子與文化的底子[N];人民日報;2007年
7 木木;瓷掛屏 大題材有大身價[N];中國商報;2008年
8 何兆武;“學”不應有中西之分[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王學泰;說跪拜[N];學習時報;2009年
10 華梅;魅力也能穿出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喜濤;封貢關系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楊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紀初中韓文化交流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曹顯征;遼宋交聘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馬一;晚清駐外公使群體研究(1875-1911)[D];暨南大學;2012年
6 侯馥中;明代中國與朝鮮貿(mào)易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王克平;朝鮮與明外交關系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8 王海燕;民國時期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王皓;宋代外交行
本文編號:12702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270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