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寒浞神話傳說的歷史鉤沉
本文關鍵詞:后羿、寒浞神話傳說的歷史鉤沉
【摘要】:由于羿的名字有夷羿、仁羿、窮羿、后羿之別,其活動時間從五帝時代晚期直到夏代中期,長達數百年,而其行事更是善惡不分,忠奸并容。因為這樣的原因,學術史上往往將羿分為幾個形象來理解,并認同某些古文獻所持態(tài)度,把羿當作反面人物來對待。實際上這些都是誤解。認識后羿及寒浞的神話傳說,至少應該把握三點事實:(一)無論是神性的羿還是人性的羿,無論是族名羿、地名羿、圖騰羿,還是酋長羿,實際都是同一個羿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場合的不同表現(xiàn)而已;(二)就有關文獻和考古資料可知,以后羿、寒浞為代表的東夷集團曾在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過最先進的文化,東夷民族在當時眾多民族部落中是一支實力最強大、影響最深遠的民族;(三)戰(zhàn)國秦漢文獻中,對后羿、寒浞歷史形象的批評否定,實際上是在"中原文化中心論"、"夷夏之辨"觀念影響下,對東夷民族不公正態(tài)度的表現(xiàn)。
【作者單位】: 煙臺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出土簡帛與古史再建”(09JZD0042)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項目課題“古代簡牘保護與整理研究”(2010BAK67B1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03
【正文快照】: 在古代文獻里,弈是個非常復雜的人物。他的名字有夷弈、仁界、窮界、后翼之別。他生活的年代有帝俊之弈、帝譽之男、帝堯之弈、夏代之翼,跨度很大。他的出生,,或曰從天而降,或曰無父而生。他的死,或說是被寒泥所殺,或說是被逢蒙所射,或說是因其妻嫦娥偷吃了他的不死藥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江林昌;;五帝時代中華文明的重心不在中原——兼談傳世先秦秦漢文獻的某些觀念偏見[J];東岳論叢;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劍虹;自然與自由:莊子身體觀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2 王福棟;論唐代戰(zhàn)爭詩[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方芳;臺灣海峽兩岸射日神話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王國彪;車天輅漢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區(qū)永圻;戰(zhàn)國秦漢法家諸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趙林濤;盧綸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7 梅軍;殷商西周散文文體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8 曹春茹;朝鮮柳夢寅散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陸敏;中學英語教師校本合作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胡紹宗;從人形圖符到“四體妍媸”[D];西安美術學院;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牛勝江;狷草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艷;新時期大學生志愿服務發(fā)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張青松;《文心雕龍》才性論與文德論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4 韓志;吳淇《六朝選詩定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汝衛(wèi)兵;吳江中學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鱸鄉(xiāng)儒韻》開發(fā)的實踐與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章佳萍;中晚唐政治諷刺詩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9年
7 王紅利;黃仲則戀情詩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8 曹志浩;儒家義利觀與網絡道德的構建[D];內蒙古科技大學;2010年
9 黎紅霞;《太平廣記》生命觀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10 甘映紅;論海瑞的行政人格[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王靖泰,汪品先;中國東部晚更新世以來海面升降與氣候變化的關系[J];地理學報;1980年04期
2 吳建民;蘇北史前遺址的分布與海岸線變遷[J];東南文化;1990年05期
3 李步青;劉玉明;;“■v傘泵宄跏圖捌溆泄乩肺侍鈁J];東岳論叢;1984年01期
4 江林昌;;“六經”的內容、流傳與古代文明研究[J];孔子研究;2006年04期
5 張學海;;試論山東地區(qū)的龍山文化城[J];文物;1996年1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中國何以稱為“華夏”[J];蘭臺世界;2003年09期
2 姜春云;應當重視對山東歷史人物的研究——《山東歷史人物辭典》代序[J];文史哲;1987年06期
3 南懷瑾;歷史人物典型的塑立[J];領導文萃;1998年04期
4 ;華夏考[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5 李炳海;東夷族靈魂歸山觀念及相關文學事象[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年03期
6 馬勇;50年來的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年05期
7 鄭慧生;我國古代華夏人的膚發(fā)觀[J];史學月刊;2004年11期
8 ;華夏:八大古籍享譽世界[J];中學文科;1998年08期
9 徐華;;關于歷史人物重評問題的若干思考[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年01期
10 李紹連;試論華夏三部族在中國文明史中的作用[J];中州學刊;199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培君;;關于中華傳統(tǒng)水文化的幾點認識[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2 劉凌;宋其梅;;古代畏水意識與大禹治水——一種文化解讀與文化比較[A];禹城與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3 劉式今;;試論中國古代文明之發(fā)祥地[A];河北省歷史學會一九八○年年會論文選[C];1980年
4 高一萍;;司馬遷神化劉邦之原因初探[A];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七輯)——紀念司馬遷誕辰2150周年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5 程大鯤;;遼寧省檔案館藏《滿洲實錄》探析[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高廣仁;;從海岱姜姓國史看炎帝族系對中國文明的巨大貢獻[A];“炎帝與民族復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馮廣裕;;由嘗百草談炎帝對農耕文明的貢獻[A];“炎帝與民族復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芮傳明;;饕餮與貪魔關系考辨[A];社會·歷史·文獻——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9 程有為;;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的互動與漢民族的形成[A];齊魯文化暨漢民族形成與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方原;;《史記》中的漢景帝形象[A];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七輯)——紀念司馬遷誕辰2150周年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勇;華夏第一陵的呼吁[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2 本報記者 朱清平 李軍平 武強 李筠;5000年華夏香火繚繞不熄[N];西部時報;2004年
3 首都博物館 高凱軍;從地域特點看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趨勢[N];中國文物報;2009年
4 尚 t$;皋陶的青面和包公的黑臉[N];人民法院報;2005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雷頤;“歷史的縫隙”露出人性幽暗[N];北京日報;2008年
6 劉合心(本文作者系中共臨汾市委副書記);堯陵一嘆[N];發(fā)展導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西平安秦寶劍輝映九州[N];駐馬店日報;2005年
8 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 周群;《評傳》寫作中對廣義“思想家”的體認[N];新華日報;2006年
9 劉曉真;重拾“失落的天書”[N];科學時報;2007年
10 蘇叔陽;蚩尤與炎黃都是中華民族人文先祖(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王清華;《史記》中的神話和神異性記述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2 胡安武;《史記》列傳合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 韓鎖明;《史記評議》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4 呂華亮;《吳越春秋》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5 馮娜;從文本和圖像看中國古代的“大人”觀[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2687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268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