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如何與漢學家對話
本文關鍵詞: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如何與漢學家對話
【摘要】:改革30年的文化變遷,值得夸耀,也需要反省,其中的關鍵點,在于是否具備"國際視野",以及如何"與國際接軌"。若講獨立性與自信心,中國學界不但沒有進步,還在倒退。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對海外漢學家(中國學研究者)的過度推崇。要不要"國際化",這已經(jīng)不是問題了;難處在于如何在全球化大潮中站穩(wěn)自家腳跟。文章提倡"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合一,這一立場是在與各國漢學家長期對話中逐漸形成的。所謂"海外漢學",絕非鐵板一塊,正因為這樣,才有必要展開深入的對話。因此,文章討論了以下諸問題:走向國際并不等于邁向一流;"傳媒時代"如何"學術交流";研究背后應用情懷;在"學問"與"友情"之間;不卑不亢地走出去。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學;
【分類號】:K207.8
【正文快照】: 一、走向國際,并不等于邁向一流生活在全球化時代,要想完全拒絕“國際交流”,也很不容易。從政治話題到生活方式,從文化娛樂到學術表達,當今中國,誰都無法“閉關自守”。這不,暑假到了,北大校園里依舊熙熙攘攘,眾多國際會議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路英雄豪杰你登壇來我說法,至于前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小川環(huán)樹;敕勒之歌——它的原來的語言與在文學史上的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2 陳國球;;“文學批評”與“文學科學”——夏志清與普實克的“文學史”辯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顧彬;王祖哲;;“只有中國人理解中國”?[J];讀書;2006年07期
4 陳平原;;燕山柳色太凄迷[J];讀書;2008年12期
5 伊藤虎丸,孫猛;早期魯迅的宗教觀——“迷信”與“科學”之關系[J];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9年11期
6 陳平原;;一次會議和一本新書——追懷丸山f先生[J];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02期
7 陳平原;數(shù)碼時代的人文研究[J];學術界;2000年05期
8 溫儒敏;;文學研究中的“漢學心態(tài)”[J];文藝爭鳴;2007年07期
9 李大衛(wèi);;顧彬、魯迅和我們的世界文學想象[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3期
10 郜元寶;;中國作家的“外語”和“母語”[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本報記者 楊桂青;中國當代文學只是“二鍋頭”?[N];中國教育報;2007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喬生;;“魯迅與仙臺”研究述略[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伍欣;中國現(xiàn)代散文中的日本形象探微[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3 劉久明;郁達夫與佐藤春夫[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宋新軍;;信息的占有與觀念的缺失——人在信息社會中的一個悖論[J];當代傳播;2010年04期
5 呂凈植;;《敕勒歌》研究[J];東北史地;2008年01期
6 羅崗;“主奴結構”與“底層”發(fā)聲——從保羅·弗萊雷到魯迅[J];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05期
7 張克;;“文化與民族的合一”——魯迅的審美現(xiàn)代性問題[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年01期
8 易蘭;;關于國際漢學中“誤讀”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9 伍明春;;論“新詩人”身份的合法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10 莊陶;;建立外國文學研究的后殖民主義視角[J];外國語言文學;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李怡;;文學革命:“第二階段”的獨立意義——重評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中的一個重要概念[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2 徐文彬;喻平;;“數(shù)感”及其形成與發(fā)展[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姜濤;;解剖室中的人格想象:對郭沫若早期詩人形象的擴展性考察(初稿)[A];新詩與浪漫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高慧;追尋現(xiàn)代性:李歐梵文學與文化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4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東大學;2011年
5 唐愛霞;古代六言詩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6 黎保榮;暴力與啟蒙[D];暨南大學;2009年
7 朱康;別求新聲[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婁曉凱;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留歐美與留日學生文學觀研究(1900-1930)[D];復旦大學;2009年
9 陳正敏;意識形態(tài)與范式轉換[D];復旦大學;2009年
10 文宗理;“取今”、“復古”之間的文化穿越[D];山東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含英;“故事”在中西當代小說中的不同境遇[D];鄭州大學;2011年
2 賴金璐;論郁達夫小說中谷崎文學的影響[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3 籍宏娟;田漢話劇創(chuàng)作與日本[D];山西大學;2010年
4 曾攀;夢的隱喻與現(xiàn)代文學生產(chǎn)[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宋會芳;留日派作家與日本文學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余迅;海外漢學中的“顧彬現(xiàn)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姚秀鋒;多疑與魯迅的精神個性和文學創(chuàng)作[D];西南大學;2011年
8 陳如劍;魯迅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代敏;失和以后:魯迅與周作人的“交往”、創(chuàng)作和思想發(fā)展考察[D];青島大學;2009年
10 劉真;瑞士多語制政策形成的歷史探析[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劉小楓;“誤解”因“瞬時的理解”而稱義[J];讀書;2005年11期
2 顧彬;王祖哲;;“只有中國人理解中國”?[J];讀書;2006年07期
3 麥哲,譚曉梅 ,潘忠岐;文化與國際關系:基本理論述評(下)[J];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7年05期
4 沃爾夫岡·顧彬,王祖哲;誤讀的正面意義[J];文史哲;2005年01期
5 薛曉源;理解與闡釋的張力——顧彬教授訪談錄[J];文藝研究;2005年09期
6 云德;;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重構[J];文藝研究;2006年1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玉軍;;國外中國學的性質及意義略論[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8年04期
2 安楚;;“20世紀上半葉美國中國學”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6年09期
3 H.凱帕,新馨;漢學是一門科學嗎?[J];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4 褚艷紅;;美國中國學的奠基時期——“20世紀上半葉美國中國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探索與爭鳴;2006年07期
5 王緝思;;一個漢學家眼中的中國[J];中國企業(yè)家;2010年05期
6 曹慧;俄國漢學家眼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03期
7 王海龍;對漢學流變的回顧與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8 蔣向艷;;程抱一的漢學研究之路[J];法國研究;2007年02期
9 王彥慧;;兩個漢學家打架[J];走向世界;2008年08期
10 ;魏柳南:法國新生代漢學家[J];對外傳播;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櫖幫;;中國學術界譯介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篇目匯編[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年
2 徐萬民;;關于清季俄國漢學史的幾點思考[A];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C];2003年
3 王元化;步霍;;“海外漢學叢書”四種[A];時代與思潮(4)——文化傳統(tǒng)尋繹[C];1990年
4 謝維揚;;傳說、結構主義與歷史——[美]S·艾蘭:《世襲與傳賢》讀后[A];時代與思潮(5)——文化傳統(tǒng)辨證[C];1991年
5 蘇智良;;中國古代的鴉片與罌粟種植[A];第一屆中國古代毒物學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葛夫平;;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的學術活動及其影響[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4年卷[C];2004年
7 王川;;東西方漢學的一對巨擘——陳寅恪與伯希和學術交往述論[A];“192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聶德寧;;(荷蘭)包樂史著《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mào)易》評述[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9 榮新江;;梵蒂岡所藏漢籍目錄兩種簡介[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10 樊書華;;鼐德方案與哈佛大學的漢學起源[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平原;視野·心態(tài)·精神[N];南方周末;2007年
2 記者潘啟雯 通訊員吳波;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成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記者 王慶環(huán);北大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揭牌[N];光明日報;2009年
4 早報記者 石劍峰;日本漢學家溝口雄三去世[N];東方早報;2010年
5 記者 黃小駒 實習記者 郭人旗;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舉辦[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記者 金濤;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N];中國藝術報;2010年
7 采訪人:韓晗(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 受訪人:艾朗諾(美國漢學家);漢學家艾朗諾:“學術翻譯要加倍小心”[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8 采訪人:韓晗(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 受訪人:艾朗諾(美國漢學家);漢學家艾朗諾:“學術翻譯要加倍小心”[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9 采訪人:韓晗(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 受訪人:艾朗諾(美國漢學家);漢學家艾朗諾:“學術翻譯要加倍小心”[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10 采訪人:韓晗(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 受訪人:艾朗諾(美國漢學家);漢學家艾朗諾:“學術翻譯要加倍小心”[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孔陳焱;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D];浙江大學;2006年
2 白云飛;蘇聯(lián)中國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3 馬少甫;美國早期傳教士中國觀和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小玲;論楊聯(lián)朸的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林寧;理雅各與王韜的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金羽;論海外漢學家關于中國古代山水自然觀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陳琳琳;日本“京都學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間和學術交流空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李蓉;論美國的《史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艷;論美國漢學家顧立雅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曉;西方漢學家泰山信仰研究述論[D];山東大學;2009年
8 許鶯;美國學者對孔子思想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辛欣;試析美國漢學研究的演化及發(fā)展方向[D];外交學院;2009年
10 余迅;海外漢學中的“顧彬現(xiàn)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1768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17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