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華帝國晚期的閱讀史
本文關鍵詞:解讀中華帝國晚期的閱讀史
更多相關文章: 中華帝國 閱讀史 解讀 社會史 晚期 中國士人 精英文化 江南地區(qū) 知識載體 下層士人
【摘要】:正書籍的社會史[美]周紹明著,何朝輝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在中國,自古以來,書籍的地位是崇高的。書籍從來不僅僅是一種讀本或者知識載體,其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權力和利益。任教
【關鍵詞】: 中華帝國 閱讀史 解讀 社會史 晚期 中國士人 精英文化 江南地區(qū) 知識載體 下層士人
【分類號】:K207
【正文快照】: 書籍的社會史【美」周紹明著,,何朝輝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為在中國,自古以來,書籍的地位是崇高的。書籍從來不僅僅是一種讀本或者知識載體,其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權力和利益。任教于劍橋大學的美籍歷史學家周紹明(JosePhP.McDermott)相信,至少在過去一千年中,書籍和它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維紐科夫,馬曼麗;準噶爾邊區(qū)居民考[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2 劉曉光;;牛莊和營口[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3 鄒身城;;乍浦戰(zhàn)役史實補遺[J];歷史教學;1980年08期
4 雪史;;《馬賽曲》與我國第一支銅管樂隊[J];音樂愛好者;1980年02期
5 葉佩蘭;;談“洪憲瓷”與郭葆昌督造的瓷器[J];景德鎮(zhèn)陶瓷;1981年01期
6 項立嶺;;白齊文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7 莫世祥;;太平軍中的外籍軍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8 劉欽銘;論義和團運動的性質(zhì)及其歷史作用[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82年00期
9 李凌;;美哉,少年中國![J];讀書;1982年11期
10 方允臧;;《清朝官吏、猶太人和傳教士——猶太人在中華帝國的經(jīng)歷》一書出版[J];世界民族;198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永琳;;朱元璋法哲學觀試析[A];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2 黃啟臣;;明朝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A];第八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3 范德;Edward L.Farmer;姜永琳;;論明之移都北京[A];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術研究60周年專輯[C];1994年
4 E.L.范德;萬明;;明代開國皇帝的社會整合——作為權威功能的正統(tǒng)觀念[A];明史研究第5輯——紀念李洵先生75誕辰專輯[C];1997年
5 樊書華;;鼐德方案與哈佛大學的漢學起源[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C];1999年
6 張海鵬;;試論辛丑議和中有關國際法的幾個問題[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7 陸曉敏;;“葡萄牙人助明驅海盜而得澳門”說再辨析[A];近代中國與世界——第二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二卷)[C];2000年
8 阿·格·拉林;;辛亥革命與俄羅斯輿論[A];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1年
9 吳強華;;晚明“天學"傳播的儒學化[A];“國家、地方、民眾的互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九屆中國社會史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張安奇;;第十四章 16~17世紀中國的實學思潮與自然科學[A];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世瑜;近年來美國明清史研究的若干動向[N];光明日報;2000年
2 張耕華;呂思勉談閱讀史書[N];社會科學報;2000年
3 張偉;電子書競爭進入“戰(zhàn)國時代”[N];新聞出版報;2000年
4 何東;平常[N];北京日報;2001年
5 卞利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徽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N];安徽日報;2002年
6 楊澤文;生命的追問[N];工人日報;2002年
7 謝其章;等待《坐擁書城》[N];科學時報;2002年
8 丁國強;閱讀的變遷[N];科學時報;2002年
9 西渡(詩人);閱讀是為了活著[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10 堀敏一;歷史世界中的隋唐帝國與東亞[N];中華讀書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劉招成;施堅雅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鄧文初;民族主義之旗[D];浙江大學;2005年
4 孔陳焱;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D];浙江大學;2006年
5 馬少甫;美國早期傳教士中國觀和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連東;中國近代鴉片輸入數(shù)量與價值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孫樂濤;中華帝國早期政治哲學與政治制度的張力建構[D];湘潭大學;2003年
3 呂超;“東方帝都”——西歐文本中的北京形象[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4 谷慶濤;日本型“華夷思想與華夷秩序體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方明;清代司法實踐中的情理初探[D];吉林大學;2006年
6 陳建坡;海外中國學的文化網(wǎng)絡視角再思考[D];山東大學;2006年
7 王飛;晚清外國在廣州的房地產(chǎn)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8 王艷;《生死場》閱讀史及其經(jīng)典地位的形成[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丁勇;五口通商以來滬甬的外貿(mào)與移民(1843-1913)[D];浙江大學;2007年
10 邱海燕;試論伏爾泰和孟德斯鳩的中國政治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0604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06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