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之經(jīng)與東溟水土:閩臺回族歷史與伊斯蘭文化
發(fā)布時間:2017-09-23 22:13
本文關(guān)鍵詞:天方之經(jīng)與東溟水土:閩臺回族歷史與伊斯蘭文化
【摘要】: 本文以閩臺地域內(nèi)的回族與伊斯蘭文化為研究視野和對象,以歷史文獻、譜牒資料和田野調(diào)查為研究基礎(chǔ),運用歷史學(xué)、人類學(xué)、社會學(xué)等理論,考察閩臺1300多年的回族歷史和伊斯蘭文化。 從世界伊斯蘭教的傳播歷史和泉州地域人文的各方面條件來分析,伊斯蘭教應(yīng)于10世紀(jì)初期傳入福建,靈山圣墓也建造于此時。有宋時期,福建回族先民的聚合,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族群通婚的進行等均是穆斯林融入本土的表現(xiàn)。元代,福建穆斯林群體在政治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心理認同等方面具備了民族形成的條件,完成了伊斯蘭教“在地化”的進程,融匯多元文化為一體的民族共同體——回族形成。明初,福建回族并非世人所認為的受到嚴(yán)厲壓制和打擊。改朝換代和環(huán)境的變更,促使穆斯林家族遷居異地,在族群接觸中引發(fā)了激烈的競爭機制,這種碰撞和沖突促使穆斯林進一步融入本土。明清之際移民浪潮的興起,回族后裔紛紛揚帆渡海,向外移民拓殖。 臺灣的伊斯蘭教隨著回族移民的到來而傳入。從國民黨政府遷臺至今,臺灣伊斯蘭教經(jīng)歷了調(diào)整與創(chuàng)建,交替與延續(xù),協(xié)調(diào)與發(fā)展三個歷史時期。21世紀(jì)兩岸伊斯蘭教團體正式接觸和聯(lián)系,對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具有重要意義。臺灣與大陸冰釋交融,回族移民后裔紛紛回福建尋根問祖。自然地域、政治環(huán)境的變遷,并未改變他們的民族與文化認同。 福建伊斯蘭文化中的神鳥崇拜,體現(xiàn)了波斯文化的固有信仰與傳統(tǒng)。神鳥之謎的揭示有助于我們探察福建穆斯林最原初的本源。在中華大文化與閩臺本土文化進一步滲入穆斯林群體內(nèi)核之時,穆斯林所帶有的伊斯蘭文化亦對閩臺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伊斯蘭文化中的香料文化、海洋文化、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精明果敢的商品意識直接參與造就了閩臺文化,閩臺的服飾、飲食、音樂等社會文化習(xí)俗中均保留有濃厚的伊斯蘭文化底色。正是有這種博大深邃的異質(zhì)文化,閩臺文化才能如此多姿多彩,別具一格。 筆者在文中提出了伊斯蘭教10世紀(jì)初傳入閩地說;福建回族元代形成論;揭示被學(xué)界誤解的明初穆斯林社會真實境況;考察閩臺回族互動交融之歷史進程;探察福建伊斯蘭文化中鮮為人知的波斯文化成分;挖掘為時人所忽視的閩地伊斯蘭文化遺存,希翼以此完善東南族群的研究和補充全國范圍內(nèi)的回族研究。
【關(guān)鍵詞】:閩臺 回族 伊斯蘭 歷史文化
【學(xué)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博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282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7
- 第1章 緒論17-41
- 1.1 研究史的回顧17-30
- 1.1.1 伊斯蘭教的傳入時間19-21
- 1.1.2 福建回族的形成階段21-24
- 1.1.3 福建回族研究的廣度和深度24-25
- 1.1.4 明初福建社會是否發(fā)生“限回”政策及“排回”風(fēng)潮25-26
- 1.1.5 臺灣伊斯蘭教與閩臺回族關(guān)系26-27
- 1.1.6 閩地伊斯蘭文化中的波斯成分27-29
- 1.1.7 閩臺伊斯蘭文化29-30
- 1.2 研究意義與目的30-35
- 1.3 概念闡釋35-36
- 1.4 研究理論與方法36-38
- 1.5 史料選擇38-41
- 1.5.1 正史及地方文獻38-39
- 1.5.2 民間譜碟39
- 1.5.3 碑刻墓銘39-41
- 第2章 伊斯蘭教入閩與回回民族的演變41-97
- 2.1 唐、五代—蕃客東來41-56
- 2.1.1 伊斯蘭教的傳入42-44
- 2.1.2 福建與伊斯蘭教44-56
- 2.2 宋元—福建伊斯蘭教的繁興56-67
- 2.2.1 趙宋王朝的國家政策與蕃商來閩56-61
- 2.2.2 元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及福建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61-67
- 2.3 明—朱氏王朝的民族政策及福建伊斯蘭教的演化67-78
- 2.3.1 明初的社會背景與回族群體的境況67-71
- 2.3.2 朱氏政權(quán)的伊斯蘭教政策及對福建穆斯林社會的影響71-78
- 2.4 清—福建伊斯蘭教的中興及與穆斯林移民向外拓殖78-94
- 2.4.1 清政府的民族政策78-79
- 2.4.2 清代福建伊斯蘭教的中興79-87
- 2.4.3 伊斯蘭教的衰微87-88
- 2.4.4 穆斯林后裔向東南亞及臺灣等地的移民拓殖88-94
- 2.5 小結(jié)94-97
- 第3章 福建回族的形成問題97-187
- 3.1 回回群體民族表征的凝塑97-119
- 3.1.1 福建回族先民的聚合97-107
- 3.1.2 福建回族先民的華化意識與行為107-119
- 3.2 回回民族的形成與認同119-148
- 3.2.1 回回一詞的來源與定型120-124
- 3.2.2 回回占籍落戶124-129
- 3.2.3 福建穆斯林與本土宗教信仰129-137
- 3.2.4 民族認同與族群認同137-148
- 3.3 伊斯蘭本土化的演進148-184
- 3.3.1 元末“亦思巴奚”之亂149-156
- 3.3.2 “限回”政策與“排回”風(fēng)潮之辯156-162
- 3.3.3 鄭和下西洋與福建伊斯蘭教162-173
- 3.3.4 伊斯蘭信仰的淡化與漢回融合173-184
- 3.4 小結(jié)184-187
- 第4章 回民渡臺與臺灣伊斯蘭教187-243
- 4.1 福建回民渡海遷臺的歷史進程187-208
- 4.1.1 鄭和下西洋與臺灣回民187-193
- 4.1.2 鄭成功與福建回民遷臺193-197
- 4.1.3 清領(lǐng)時期之回民渡臺197-205
- 4.1.4 民國時期之回民遷臺205-208
- 4.2 福建回族遷臺目的與兩岸回民生息相通208-228
- 4.2.1 福建回族渡海遷臺之目的208-223
- 4.2.2 兩岸回民緣緣相連223-228
- 4.3 臺灣伊斯蘭教與兩地回族的聯(lián)系228-242
- 4.3.1 臺灣伊斯蘭教的發(fā)展歷程229-235
- 4.3.2 兩岸伊斯蘭教的對話與交流235-238
- 4.3.3 近現(xiàn)代閩臺兩岸回族的聯(lián)系238-242
- 4.4 小結(jié)242-243
- 第5章 族群沖突、融合及閩臺伊斯蘭文化243-307
- 5.1 矛盾競爭與自我調(diào)適243-257
- 5.1.1 山海交匯—穆斯林家族之生存地域244-245
- 5.1.2 陰陽聚散—“風(fēng)水”在回族家族中之意義245-250
- 5.1.3 曲折困頓—族際間之矛盾沖突250-257
- 5.2 穆斯林與本土族群的互動交融257-268
- 5.2.1 穆斯林家族與鄉(xiāng)土社會的建構(gòu)257-265
- 5.2.2 穆斯林家族行為之動因265-268
- 5.3 伊斯蘭文化與閩臺社會生活268-304
- 5.3.1 伊斯蘭文化中之波斯文化成分269-275
- 5.3.2 物質(zhì)生活中之伊斯蘭文化因素275-288
- 5.3.3 社會生活中之伊斯蘭文化習(xí)俗288-304
- 5.4 小結(jié)304-307
- 結(jié)論307-313
- 附錄313-323
- 參考文獻323-345
- 攻讀學(xué)位期間承擔(dān)的科研任務(wù)與主要成果345-347
- 致謝347-349
- 個人簡歷349-3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毅;;唐宋時期阿拉伯農(nóng)作物和藥材品種在中國的傳播[J];古今農(nóng)業(yè);2005年04期
2 周大鳴;論族群與族群關(guān)系[J];廣西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1年02期
3 馬建春;元代東傳回回地理學(xué)考述[J];回族研究;2002年01期
4 王東平;元代回回人的宗教制度與伊斯蘭教法[J];回族研究;2002年04期
5 史明;關(guān)于福建泉州回族形成時代的討論[J];民族研究;1993年03期
6 丁宏;從回族的文化認同看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相適應(yīng)問題[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7 李祖基;清代臺灣地方的開發(fā)與島上對外交通[J];臺灣研究集刊;2002年02期
8 李祖基;大陸移民渡臺的原因與類型[J];臺灣研究集刊;2004年03期
9 鄭一鈞 ,蔣鐵民;鄭和下西洋時期伊斯蘭文化的傳播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貢獻[J];中國海洋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7年02期
10 王曉云;“開臺第一人”顏思齊[J];漳州職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3年02期
,本文編號:9077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90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