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民族志方法在中國的實踐與反思
本文關鍵詞:虛擬民族志方法在中國的實踐與反思
【摘要】:互聯(lián)網推動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學界對虛擬民族志這一網絡研究方法缺乏結合具體研究的反思與總結。從中國本土研究的實踐與反思出發(fā),發(fā)現為了步步深入網絡文化,田野邊界較難確定,研究者不能想當然地忽略網絡之外的世界。為了整體性貼近網絡文化,通過"浸染"這一具體的操作方法,感悟與總結該虛擬田野的整體文化。而通過與虛擬田野的局內人建立關系的研究策略,可以幫助研究者盡快、深入地了解田野的"真實"。
【作者單位】: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社會學系;
【關鍵詞】: 虛擬民族志 虛擬田野 浸染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網絡人際交往與親密關系的社會學研究”(13CSH0055)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研究項目(FRF—BR—13—036)
【分類號】:K28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一)虛擬民族志方法研究的缺失互聯(lián)網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生活網絡化發(fā)展,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人類社會最顯著的社會變遷之一(劉少杰,2013)。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意味著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也將隨之發(fā)生變革;ヂ(lián)網改變了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兩個方面:一是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彭蘭;;從社區(qū)到社會網絡——一種互聯(lián)網研究視野與方法的拓展[J];國際新聞界;2009年05期
2 黃盈盈;潘綏銘;;論方法:定性調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遞進[J];江淮論壇;2011年01期
3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J];歷史研究;2001年05期
4 任娟娟;;網絡社會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04期
5 張娜;潘綏銘;;互聯(lián)網與性: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領域[J];河北學刊;2014年02期
6 楊善華,孫飛宇;作為意義探究的深度訪談[J];社會學研究;2005年05期
7 卜玉梅;;虛擬民族志:田野、方法與倫理[J];社會學研究;2012年06期
8 劉少杰;;網絡化時代的社會轉型與研究方式[J];學習與探索;2013年07期
9 任玨;;身體的在場:網絡民族志的性別反身性[J];新聞大學;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遠行;傳統(tǒng)復興?現代化?──現代化理論研究的主體視角與功能主義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2 李遠行;大共同體本位?小共同體本位?——中國農村基層組織性質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 梁力予;任露凌;萬艷華;;“基于LBS的社交網絡”在城市公共空間管理與運營中的應用[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1年07期
4 顧輝;;現代社會學中的意象結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期
5 劉艾;;論就業(yè)安全教育實踐中大學生的主觀體驗——基于貴州省三所高校的實證調查[J];安順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6 高芙蓉;;淺議加強企業(yè)團隊管理與構建和諧組織[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馬丹丹;;匪患沖擊下的民間宗教重建——十一聯(lián)保的啟發(fā)[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葉登耀;;城市化背景下農民工心理和諧的幾點思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9 張蜀津;;“國家史”的編纂與民族國家集體記憶的建構 論“十七年電影”中的民國敘述[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10 楊文安;祭龍與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偉;;以涂爾干集體意識的觀點淺析當前社會秩序的維持[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定貴;;從“言旨話”觀屯堡人的歷史記憶[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林曉珊;;身體流動與性別不平等: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車消費[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5 羅正副;;民族文化的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云”儀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6 郝彩虹;;沖突與和諧——從科塞的沖突功能理論看我國農民工與市民的利益沖突[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彭國勝;;農民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觀體驗與政府信任的構建——基于貴州省的實證研究[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宋帥;;中部城郊村莊精英的現狀及對農村發(fā)展的影響——以河南省新鄭市河李村為個案分析[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彭紅艷;劉倫文;;國家與鄉(xiāng)村關系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A];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專題論壇暨第四屆湖北科技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10 張中復;;都市回族問題研究定位的再思考——從“社區(qū)”與“現代化”的互動觀點談起[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4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于景輝;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陶宇;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8 崔明石;話語與敘事:文化視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莉;社區(qū)參與: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閆闖;制度變遷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龐飛;西部農村老年人口對社會工作的需求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劉曉丹;明清家訓家規(guī)文化及其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影響[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王歡;庫克的交換網絡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張家惠;國民政府時期青島慈善事業(yè)研究(1929-1937)[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7 陳訓劍;僑鄉(xiāng)的巡海大王崇拜[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秦艷姣;水庫移民村落的私人互助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錢宇春;論新農村法律文化建設的背景、特征及其路徑[D];江蘇大學;2010年
10 張園;80后群體職業(yè)化進程中自我認知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夏學鑾;網絡社會學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劉華芹;網絡人類學:網絡空間與人類學的互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陳向明;“質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進入研究現場[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4 童星,羅軍;網絡社會:一種新的、現實的社會存在方式[J];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05期
5 劉少杰;;網絡化時代的權力結構變遷[J];江淮論壇;2011年05期
6 鄧偉志,范建偉,施薔生;關于建立中國網絡社會學的問題[J];江海學刊;2001年04期
7 劉亞;;“二奶”阿珍:一個在虛擬世界中建構主體的故事[J];開放時代;2009年01期
8 黃少華;網絡社會學的基本議題[J];蘭州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9 童星,羅軍;網絡社會及其對經典社會學理論的挑戰(zhàn)[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10 黃少華;網絡時代社會學的理論重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康敏;民族志與“我”和“我的敘述”——以劉新《自我的他性:當代中國的自我的譜系》為例[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1期
2 麻國慶;;民族志經驗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06年02期
3 高丙中;;民族志發(fā)展的三個時代[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高丙中;;中國社會科學需要培育扎實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02期
5 彭兆榮;;民族志視野中“真實性”的多種樣態(tài)[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6 王玨;;《一條螺旋形的道路——留聲機是如何改變了民族志》書評[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阮云星;;民族志與社會科學方法論[J];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8 馮學紅;;民族志書寫的創(chuàng)變走向與圖景[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張海燕;陳融;;口述民族志:人類學的另一種探索[J];文化學刊;2009年01期
10 彭兆榮;譚紅春;;民族志的“真實性”[J];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張小軍;;民族志方法論的互補性[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戚曉萍;;論民族志方法與“花兒”研究[A];西北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13年
3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陳力丹;王晶;;節(jié)日儀式傳播:共同信仰的維系與嬗變——以廣西羅城仫佬族依飯節(jié)的民族志調查為例[A];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10年刊)[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本報記者 唐紅麗;到海外研究一個“真實的世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張東輝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戈怡;博物館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劉秀秀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走進人類學的新田野:互聯(lián)網民族志調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孫妙凝;中國人類學民族志寫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劉蘇里;《變革》:一個典范文本的產生[N];江淮時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陸橙;淺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報道中的運用[D];云南大學;2013年
2 楊妮妮;民族志視域下的校長行為邏輯[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3 王旭升;電視與西北鄉(xiāng)村社會日常生活[D];蘭州大學;2009年
4 翟淑平;飯局:共餐的延續(xù)[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樊水科;鄉(xiāng)村儀式傳播與鄉(xiāng)民生活世界[D];蘭州大學;2007年
6 劉立;電視·頭面人物·博物館—傳播媒介與攏嘎寨的日常生活[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7 程潔;論戴維·莫利民族志受眾理論及其在我國學界與業(yè)界的研究現狀和啟示意義[D];西北大學;2008年
8 陳瑤;電視與屯堡社會[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8257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82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