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歌謠蘊含的物質民俗文化探析
本文關鍵詞:佤族歌謠蘊含的物質民俗文化探析
【摘要】:佤族民間歌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佤族社會歷史河流的一個重要支流。佤族歌謠蘊含的物質民俗主要表現為勞動生產習俗、飲食習俗及服飾習俗等。分析研究佤族歌謠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傳承佤族文化。
【作者單位】: 昆明學院人文學院;云南師范大學;
【關鍵詞】: 佤族 歌謠 物質民俗 文化
【基金】:昆明學院科學研究項目,課題號:XJ11W015
【分類號】:J607;K892.3
【正文快照】: 佤族,古代曾是中國西南部地區(qū)直至中印半島的古老土著民族,現今屬于跨境而居的民族,中國云南、緬甸、泰國、老撾均有佤族居住,F在,佤族聚居于著名的阿佤山鄉(xiāng)。經過歷史的更替,族群的不斷遷徙,佤族形成各個不同的支系。各支系不僅以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而且用佤族歌謠保存自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樊慶彥;;論《聊齋志異》的娛樂功能[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2 竇存芳;;民族地區(qū)實現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之探討——加快發(fā)展和壯大民族地區(qū)民俗文化力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3 馬寧;;羌族成年禮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4 朱翠容;;論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5 萬德權;陳興亮;;藏族傳統(tǒng)體育起源發(fā)展與宗教文化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6 王昊;論元雜劇與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7 方金華;;畬族民俗文化保護的基本法律問題——以福建寧德畬族聚居地為考察對象[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8 郭承波;;淺論建筑設計中的韻律美[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9 賈欣;;試論農業(yè)生產方式下的中國傳統(tǒng)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號學的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8年12期
10 宋燕鵬;張素格;;石家莊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調查研究之一——裕華區(qū)槐底村民間信仰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呼致偉;;解讀七夕[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2 李春林;;角色同一與角色分裂——魯迅與盧那察爾斯基[A];魯迅與“左聯”——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蔣原倫;;電子時代的民俗[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上卷)[C];2008年
4 李永東;;區(qū)域文化與20世紀中國小說的消長沉浮[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5 常飛;何可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與佤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文化因素研究[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趙富榮;張R箈C;;佤族《司崗里》神話與古濮人的遷徙[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付愛民;范琛;;滄源巖畫出人葫蘆圖形與佤族《司崗里》神話的比較[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楊麗卿;;佤族《司崗里》神話中蛙神形象的圖像學研究[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白應華;林永;;佤族《司崗里》神話傳說的整理與研究綜述[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黃漢忠;;汕尾市濱海民俗文化資源與旅游開發(fā)[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胥文玲;明清閩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雯;番瑤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豪;中心性與開放性[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立揚;對鄂倫春“古倫木沓”節(jié)中音樂文化展演的現狀調查與思考[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鄭偉;民間傳統(tǒng)體育賽事對鄉(xiāng)鎮(zhèn)、街道(社區(qū))和諧發(fā)展的促進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王小雪;語文教育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華東方;遺山詞研究三題[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葉喜冰;現代商業(yè)插畫與媒介發(fā)展的互動關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7 邢玉梅;魯迅與民俗文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董云香;先秦節(jié)慶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穎;《常語尋源》及其所輯釋民俗語匯和俗語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解曉旭;《常談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華東;;論電影《劉三姐》的音樂藝術特色[J];電影文學;2009年06期
2 鮑志明;;滄源佤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樂;2010年05期
3 吳曉川;;川陜蘇區(qū)紅色文化的歌謠建構與傳播[J];文藝爭鳴;2010年20期
4 譚春;靳麗芬;;佤族木鼓初探[J];音樂創(chuàng)作;2009年02期
5 劉瓊;舒婷;曾亮;;論佤族民歌中的雙語教學[J];青年文學家;2009年04期
6 楊林勃;流傳在承德的滿族歌謠[J];滿族研究;2001年04期
7 張宗紅;;滄源縣巖帥鎮(zhèn)佤族民歌初探[J];民族藝術研究;2006年04期
8 羅海燕;;海南黎族歌謠形式的演變[J];瓊州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9 向德彩;;文化社會學視角下舟山歌謠的生命意識[J];學術交流;2008年08期
10 汪毓;;淺析桐城歌謠的地域文化特色[J];文教資料;2008年3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郭崇林;;民間儀式歌謠與民俗文化生活[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2 龔芳敏;;土家歌謠與土家族的形象建構[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王威;;美妙的天籟——黑龍江流域三小民族民歌比較研究[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4 胡培德;;打造紫陽民歌品牌應解決好幾個問題[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5 楊敬偉;;蘆墟山歌曲調創(chuàng)新初探[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6 虞永良;;《汝爾歌》是一部杰出的自然主義作品[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7 蔣效倫;;弘揚和發(fā)展木洞山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榮譽稱號[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8 趙舉民;;淺談當前花兒研究保護方面的誤區(qū)[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9 王威;;愛情三重奏——鄂倫春、鄂溫克、赫哲族情歌之比較[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邱振剛;歌謠還得人民唱[N];中國藝術報;2011年
2 蔣國昌;娃娃應多讀兒歌[N];貴州日報;2000年
3 記者 黃華;滄源佤族歌舞京城掀起“黑旋風”[N];云南日報;2009年
4 范沁怡;神歌[N];音樂周報;2002年
5 本報記者 王婧姝;阿佤人民唱“古歌”[N];中國民族報;2010年
6 ;民歌不會衰落[N];西藏日報;2002年
7 高帆;兒歌的力量[N];吉林日報;2002年
8 夏敏;當代歌壇“西藏風”的文化啟示[N];西藏日報;2001年
9 廖明君 陸曉芹;山歌好比春江水[N];廣西日報;2011年
10 陳愛和;校園童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N];中國審計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張娟;臺灣新音樂(1945-1960)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9年
2 孫豪;《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集成》編纂始末及其歷史意義[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3 羅丹陽;苗族古歌傳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陳美蘭;臺灣民間歌曲的治理效應與審美功能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覃亞敏;土家歌謠語言文化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2 逯慧;徽州歌謠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3 林蘭;霞浦畬族歌謠傳承的考察與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4 李吏;河曲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解讀[D];山西大學;2005年
5 金雯;朝鮮族民謠的演唱探索[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6 陳筱筱;佤族舞蹈進入高校專業(yè)舞蹈教育的可行性與推進模式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0年
7 雷強力;湖南常寧瑤族民歌的調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趙嫻;吳地歌謠中的“張良與山歌”傳說考探[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朱文鼎;明清俗曲理論與音樂形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吳楊;試論花兒改編曲的語言特點[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143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71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