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前半期云南邊政學研究述評
本文關鍵詞:20世紀前半期云南邊政學研究述評
【摘要】:20世紀前半期,云南邊政學經(jīng)歷了發(fā)軔、繁榮到延展三個階段。尤其是抗戰(zhàn)時期,因與多個國家接壤,從中國文化研究的邊緣轉為中心,從抗日的后方到前哨諸多因素交織,使邊政學研究成果斐然,成為其時中國邊政學研究兩大重鎮(zhèn)之一。①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20世紀前半期云南邊政學的研究加以系統(tǒng)回顧,以求教于方家。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西南邊疆研究中心;云南大學研究生部;
【關鍵詞】: 世紀前半期 云南 邊政學 研究述評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5XMZ032) 云南大學“211工程”三期民族學重點學科項目(21131011-09005)
【分類號】:K29;D691
【正文快照】: 在中國,“邊政”概念產(chǎn)生時間較早,是指封建王朝鎮(zhèn)守邊疆的軍政官員所執(zhí)掌的事務,明嘉靖時期陜西監(jiān)察御史張雨就曾撰寫過《邊政考》。[1](P56)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有“邊政學”一詞。首提該概念的是吳文藻。他說:“邊政學就是研究關于邊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實、制度,及行政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段金生;;試論中國邊政學的研究內(nèi)容及其學科建設[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 胡冬雯;;“民族——國家”建構下的邊政學與邊疆視野[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3 林超民;方國瑜與西南邊疆史地研究[J];思想戰(zhàn)線;1988年06期
4 王利平;張原;湯蕓;李紹明;;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邊疆和邊政研究——李紹明先生訪談錄[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12期
5 張子建;“片馬事件”研究回顧[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 陸韌;;云南邊疆的現(xiàn)代化起步與社會變遷——基于賀宗章、丁文江紅河地區(qū)親歷記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王水喬;論民國時期國內(nèi)學者對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1994年05期
8 符雪紅;20世紀中國邊政研究與邊區(qū)開發(fā)理論述評[J];學術探索;2004年09期
9 方鐵;;論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的若干問題[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02期
10 馬玉華;;論國民政府對西南邊疆及邊疆民族的治理[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建勛;;對改進《民族學概論》教學工作的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3期
2 彭雷霆;羅;;;人文與科學并重:《國風》抵抗日本侵略的救亡主張[J];安徽史學;2007年02期
3 馮夏根;丁文江研究述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4 林齊模;顧建娣;;胡適出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的經(jīng)過[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盧天志;;丁文江收回上海會審公廨述論[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09期
6 孟伶泉;;赤峰學院蒙古族學生體質(zhì)狀況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12期
7 李曉明;重估科玄論戰(zhàn)——兼論丁文江對傳播科學精神的貢獻[J];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Z1期
8 張玉龍;鐘昌火;;尋求危機的轉圜:蔣廷黻與東北問題述論[J];東北史地;2009年02期
9 馬大正;;關于中國邊疆學構筑的幾個問題[J];東北史地;2011年06期
10 廖卓庭;;中國某些地層“組名”的軼事趣聞[J];地層學雜志;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楊文輝;;一部不應被忽略的佤族研究著作——讀《滇西邊區(qū)考察記》[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曲鐵華;馬艷芬;;論丁文江的科學教育思想與實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陳寶國;陳洪玲;;論丁文江的科學觀和他對現(xiàn)代中國科學的貢獻[A];地質(zhì)學史論叢(3)[C];1995年
4 于m8;;前農(nóng)商部地質(zhì)研究所是一個培養(yǎng)地質(zhì)專門人才的教學機構[A];地質(zhì)學史論叢(4)[C];2002年
5 徐紅燕;;一代宗師丁文江[A];中國地質(zhì)學會地質(zhì)學史專業(yè)委員會第20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6 于m8;何國琦;;丁文江先生與北京大學地質(zhì)學系[A];地質(zhì)學史論叢(5)[C];2009年
7 張繼焦;;經(jīng)濟文化類型:從“原生態(tài)型”到“市場型”——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城市移民的新探討[A];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fā)展理念卷[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芝明;宋朝邊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陳應成;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邊疆治理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軍平;林耀華學術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張曉川;從新知到常識[D];復旦大學;2011年
5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許全勝;沈曾植年譜長編[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阿嘎佐詩;從地方到民族國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王菊;從“他者敘述”到“自我建構”[D];四川大學;2007年
9 郭艷波;清末東北新政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陶紅;蠶絲文化傳承中教育功能分析[D];西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耿憲文;時局與邊政[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卞思梅;論葛維漢的羌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劉曉光;《邊政公論》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4 魏萬平;為文試論西南夷,,半生走遍滇黔路[D];云南大學;2011年
5 劉圓;地理學視角下的國家與西南邊疆[D];云南大學;2011年
6 董新巖;我國邊疆治理的績效評價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7 史元梁;晚清杜甫批評專題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1年
8 王洪燕;民國時期四川旅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永國;國民革命運動與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吳永強;城市化背景下的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雙志;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問題為中心[J];中國藏學;2003年04期
2 李亦園,陳玉平;二十一世紀中國人類學的關懷與祝愿[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馬玉華;莊成余;;貴州省邊胞文化研究會述論[J];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4 費孝通 ,方李莉;關于西部人文資源研究的對話[J];民族藝術;2001年01期
5 王昊;“邊疆人文”六十年[J];書屋;2004年11期
6 王銘銘;;東南與西南——尋找“學術區(qū)”之間的紐帶[J];社會學研究;2008年04期
7 方國瑜;林超民;;大理段氏與三十七部盟誓碑有關的幾個問題[J];思想戰(zhàn)線;1983年04期
8 馬玉華;云南省邊疆行政設計委員會述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李光榮;宣淑君;;劉兆吉及其《西南采風錄》[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潘乃谷;抗戰(zhàn)時期云南的省校合作與社會學人類學研究[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江應j;;民族學在云南[A];民族學研究第一輯——首屆全國民族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國林;略論云南民族關系的歷史特點[J];思想戰(zhàn)線;1982年06期
2 單文;兩漢的云南政策評析[J];云南社會科學;1989年06期
3 黃永金 ,李光溪;李鴻祥與云南辛亥革命[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01期
4 黃凌;云南滿族歷史和現(xiàn)狀的初步考察[J];滿族研究;1998年04期
5 王建平;明清時期云南回回社團的宗教網(wǎng)絡系統(tǒng)[J];學術探索;1998年04期
6 司恩平;;古道滄桑[J];支部生活;2000年09期
7 唐云鋒,劉濤;試論1914年~1935年云南地方銀行與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的博弈[J];思想戰(zhàn)線;2003年03期
8 李文青;;唐至清傈僳族的分布與變遷[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9 曾豪杰;;云南哈尼族的形成及其啟示[J];滄桑;2008年02期
10 李偉;;論中原王朝對云南經(jīng)營模式的轉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有為;;《云南年鑒》我們的良師益友[A];云南省首次年鑒學術討論會暨地州市縣“概況”編撰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2 木光;;徐霞客情系云南山川[A];徐霞客與麗江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3 張之鈍;;我與《云南年鑒》[A];云南省首次年鑒學術討論會暨地州市縣“概況”編撰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4 黃實;;楊升庵、徐霞客與云南——兼芻議麗江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A];徐霞客與麗江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牛鴻賓;;謝本書云南地方史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6 張峗;;謝本書云南邊疆民族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7 羅榮聯(lián);;《云南年鑒》地震科條目的撰寫[A];云南省首次年鑒學術討論會暨地州市縣“概況”編撰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8 李天祥;;年鑒編撰應該突出重點[A];云南省首次年鑒學術討論會暨地州市縣“概況”編撰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9 楊繼;;《云南年鑒》雜談[A];云南省首次年鑒學術討論會暨地州市縣“概況”編撰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10 羅杰;;在2005年《云南年鑒》撰稿暨發(fā)行會上的講話要點[A];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云南省年鑒論文選(續(xù)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陳湘;在保護與開發(fā)中尋找平衡點[N];中國民族報;2005年
2 李成生;彝州發(fā)展的歷史見證[N];云南日報;2008年
3 胡子龍;“彩云之南”史話[N];云南日報;2004年
4 田夫;一個外國學者眼中的白族[N];中國文物報;2006年
5 蘇聯(lián)昌;云南漢族源流尋根之據(jù)[N];云南政協(xié)報;2007年
6 蕭易 撰文;宛若明珠的絲路古鎮(zhèn)[N];成都日報;2008年
7 志仁;發(fā)揮地方志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謝沫華 木基元 楊莉;觸摸古籍 留住記憶[N];中國民族報;2005年
9 張楠;茶馬古道圖典[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5年
10 史學研究員、云南省珠寶協(xié)會秘書長 馬寶忠;明清不是硬玉翡翠的發(fā)現(xiàn)時期[N];中國黃金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袁國友;近代滇港貿(mào)易問題研究[D];云南大學;2002年
2 馬克繼;云南回族農(nóng)商文化傳統(tǒng)與經(jīng)濟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鄧若華;20世紀前半期常熟地方精英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黎仕明;20世紀甘寧青中等城市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秦彬;20世紀滇黔桂三省中等城市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4 孟青;明清滇人著述述略[D];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7009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700943.html